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8 19:09:59瀏覽1422|回應0|推薦10 | |
這篇文章,是從即將刊登於〈幼獅文藝〉月刊11月號的專欄中所節錄出來的,文章本來有三大塊,分別是我站在不同的立場寫下自己與《第四張畫》這部電影的密切關係,我攫取了其中一段如下: 對我來說的......《第四張畫》 做為一個父親 有人說創作就像生孩子,好巧不巧,在《第四張畫》劇本完成的最後階段,我也正好當了爸爸。你永遠無法想像,看著寶貝兒子出世的那一刻起,人生竟能宛如突然被踩了一個按鍵般,瞬間驟變。而父親這個身份,就像烙在身上永遠抹除不掉的痕跡,卻也無巧不成書地與《第四張畫》的故事情境緊密貼合。
過去,「兒童」好像從來不會是我最關心的社會議題之一,為了這個劇本,我努力回想並重看自己最喜歡的兒童電影:楚浮的《四百擊》、阿巴斯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狗臉的歲月》、《托托小英雄》......等;也試著搜尋相關的新聞事件與報導內容。但是,這些都比不上看見兒子出生的那一刻,當自己冠上了為人父親的高帽子,縈繞在心中久久揮之不去的,是一輩子解不開的責任與義務。
《第四張畫》寫主角小翔失去生父之後的人生,他無法自己決定他的命運和未來,校工收留他、生母接回他,這些都不見得是他心中原本所想望的。我從我自己發想的劇本和角色裡,看到我未來可能陷入無止無休的擔心與恐懼:害怕於孩子如果失去了我的倚靠該怎麼辦?惶惶然如果我無法真正瞭解他心中所想所愛的,那又該如何是好?我突然覺得,兒童其實某個程度上反倒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大人總是以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做什麼決定都是為了你好」,卻可能自以為是地擅加強佔了他們的主體性,扼殺了孩子應有的發聲權。
好在還有畫畫,還有小翔那雙不需要說話、卻充滿表情的眼神。
有的時候,電影真的不只是配著爆米花和可樂吃喝的一種調劑品,對於創作者來說,它應該還負載著更多更強大的訊息與影響力。如果《第四張畫》這部電影,除了娛樂的功能之外,還能引發每個觀眾對於下一代多那麼一點點的思考空間,之於一個編劇、一個父親,甚至只是純粹的一個台灣電影觀眾,我會感到無比的驕傲與榮耀。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