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城 深巷 舊人家
2010/11/03 11:58:59瀏覽234|回應0|推薦1

老城 深巷 舊人家

揚州

一座名城,一座古城,總能將不同元素的文化色彩精緻地融合,而賦予其間的則是原汁原味的底蘊。從城外轉過,轉而來至城內,繞過繁華的 1912 街區,至南通路中段,一路向北到達彩衣街;亦可轉回,沿泰州路尋到東門遺址。這兒,一條靜默卻充滿了底蘊的老街,正在與不同的人分享著自己的經歷。

長樂客棧

入住一宿 穿越千年

長樂客棧(東關街 357 號)位於揚州市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雙東”歷史街區之中。

長樂客棧作為一家具有揚州地方傳統的、明清院落式建築為特色的主題精品酒店,提供住宿、餐飲、休閒、會務等全方位服務,集歷史風貌、文化展示、現代生活於一體。

長樂客棧主要分為南北中 3 大區域,逸圃、李長樂故居、華氏園。逸圃是民國初年錢業經紀人李鶴生所築,其保留完整精美古典建築,讓人有時空錯位、置身舊夢的感覺。中部是李長樂故居,其原主人李長樂,歷任湖北、湖南、直隸提督。其故居氣勢宏偉,房屋多達 70 餘間。作為是鹽商華友梅修建的園林住宅——華氏園,以其較好的院落式民居特點,造就出經典的酒店古式套房。

吳道台宅

吳道台宅第

吳道台宅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清光緒年間任浙江寧紹道台吳引孫的住宅及藏書樓——測海樓,建於 1904 年,占地面積約 1.12 萬平方米,俗稱揚州“九十九間半”。

吳道台宅第坐北朝南,建築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又融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

穿越千年古城老街 給予非凡人生享受

雙東歷史街區 - 東關街

雙東歷史街區

東關街是揚州城?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全長 1122 米,原街道路面為長條板石鋪設。東關街以前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衝,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生意興隆。陸陳行、油米坊、鮮魚行、八鮮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東關街上的“老字型大小”商家就有開業於 1817 年的四美醬園、 1830 年的謝馥春香粉店、 1862 年的潘廣和五金店、 1901 年的夏廣盛豆腐店、 1909 年的陳同興鞋子店、 1912 年的乾大昌紙店、 1923 年的震泰昌香粉店、 1936 年的張洪興當鋪、 1938 年的慶豐茶食店、 1940 年的四流春茶社 1941 年的協豐南貨店、 1945 年的淩大興茶食店、 1946 年的富記當鋪,此外還有周廣興帽子店、?茂油麻店、順泰南貨店、?泰祥顏色店,朱德記麵粉店等。東關街是揚州手工業的集中地,前店後坊的連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順興傘店、曹順興籮匾老鋪、孫鑄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孫記玉器作坊、董厚和襪廠等。

和東關街緊緊相連的是東圈門古街區。兩條街現已結合起來共同規劃、整治、開發,更能凸現揚州文化名城的非凡品位。這?除有老字型大小店鋪外,還集中了眾多古跡文物有個園、逸圃、汪氏小苑,還有揚州較早創辦的廣陵書院、安定書院、儀董學堂,和明代的武當行宮、明代的准提寺、馬監巷內有建於康熙五十三年( 1714 年)的清真寺,在東關街西頭有香火很旺的財神廟和廣儲門街口的磚砌圈門,拱門上還鑲嵌有“盛世岩關”四個大字。

如今在東關街東街口又發現了宋大城東門雙甕城遺址。名人故居就更有不少,其中有江上青(東圈門 16 號)、劉文淇(東圈門 14 號)金農(三祝庵)、汪伯屏(地官第 14 號)、何廉舫(東圈門 22 號)、洪蘭友(地官第 10 號)、熊成基(韋家井 6 號),曹起蟳(東關街 238 號)等。

老街

影像老街 隱逸棲居

古老的揚州散發著一股閒適的溫潤,而這溫潤絕非初見揚州浮光掠影的一瞥之下就能夠感受,需在車水馬龍熱鬧市井中緩然潛入,喝茶,曬暖,靜享,揚州的安恬氣質方會在空氣中彌漫開來,一絲一縷滲入我們乾燥的心懷。

“雙東”歷史街區是東關街、東圈門歷史街區的簡稱,位於揚州老城區的核心地段。東起泰州路、西至國慶路、北接鹽阜路、南臨文昌中路,占地面積約 83 公頃,總人口達萬餘人。歷史上雙東街區人文薈萃,揚州學派、揚州畫派與“雙東”結下了極深的淵源,著名經學家劉文淇、劉師培祖孫曾生活在此,鄭板橋、金農等揚州八怪人物也常在此活動。近代又出現了熊成基、江上青、曹起溍等著名的革命黨人。“雙東”歷史街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保存了 50 多處園林寺廟、名人故居、鹽商大宅等重要歷史遺存,以及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群和街巷體系等,街區內擁有市級以上文保單位 25 處,其中國家、省級各 2 處,市級文保單位 21 處。

老街中的建築多為青磚建築,潤濕的青苔上折射出一份淡淡的滄桑,而那全國獨一無二的亂磚牆更是慢慢地述說著揚州城悠久的歷史。簷角的大紅燈籠,幾經洗禮,搖曳風中,依舊紅得醒目。

個園

“疊石孤例”個園

古語常說“民以居為安”。或品質,或格調,或古典,縱使寄情山水,也附有一石山房。而身處老街之中,愈會發覺此處藏龍臥虎的秉性。其中有一處私家園林,名曰“個園”,就已在此禪座了近兩百年,它當時的主人便是兩淮鹽總黃至筠。

竹本固、心虛、體直、節貞,有君子之風;又因三片竹葉的形狀似“個”字,於是黃氏便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個字”的句意命名“個園”。蘇東坡曾有詩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其生動地詮釋了“個園”名字的深意。

個園之妙,在於佈局四季景色,行至一遍,如有隔一年之感。入園門,門外兩邊修竹勁挺,高出牆垣,作沖霄淩雲之姿。竹叢中,插植著石綠班駁的石筍,以“寸石生情”之態,狀出“雨後春筍”之意。這幅別開生面的竹石圖,運用惜墨如金的手法,點破“春山”主題,即“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帶雨竹”。

行至園之西北,便是個園夏景,其景以疊石為主,疊石似雲翻霧卷之態,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遠觀舒卷流暢,巧如雲、如奇峰;近視則玲瓏剔透,似峰巒、似洞穴。山上古柏,枝葉蔥郁,頗具蒼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綠的池水將整座山體襯映得格外靈秀。

經過抱山樓的“一”字長廊,園之東部便是氣勢雄偉的秋景,相傳出自清代大畫家石濤之手筆。秋景用黃山石堆疊而成,山勢較高,面積也較大。整個山體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園林之最”的美譽。至山頂拂雲亭,便能將滿園佳境盡收眼底,正所謂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陽西照,使整座山體灑上一層黃金,這時你才能領略造園者將此山面西的道理。

個園的冬景則安排在園中南牆之下,背靠高牆的部分幾乎終年不見陽光,遠遠望去似積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鋪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疊,石質晶瑩雪白,每塊石頭幾乎看不到棱角,給人渾然而有起伏之感。南面高牆上有二十四個風音洞,後面的巷風襲來,時而發出呼嘯之聲。造園者不光利用“雪色”來表現冬天,還巧妙地將“風聲”也融合到表現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絕。山側的幾株臘梅烘托出冬天的嚴寒。正當人們面對端莊、靜穆的冬景,感歎一年終了之時,驀然回首,發現西牆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暗示春天又將來臨。

個園內分峰疊石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觀,被我國園林泰斗陳從周先生譽為“國內孤例”。

何園

“晚清第一園”何園

建築是一首凝動的音樂,傾心之作,一曲終成,期間賦有動人的詞藻,清新的曲調,創意的合聲,中西合璧,華麗的曲風,若構思百年,配以一段往事,雨中傾聽,想必是古城的“何園”。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由清光緒年間任湖北漢黃道台、江漢關監督、曾任清政府駐法國公使的何芷舠所造,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清同治年間,在雙槐園的舊址上改建成寄嘯山莊,園內有大槐樹兩株,傳為雙槐園故物,今仍有一株。園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辟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園主歸隱揚州後,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擴入園林。園主將西方建築特色帶回了文明古國,並吸收中國皇家園林和江南諸家私宅庭園之長,又廣泛使用新材料,使該園吸取眾家園林之經驗而有所出新。

全園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以兩層串樓和複廊與前面的住宅連成一體。東園的主要建築是四面廳,為一船廳,單簷歇山式,帶回廊。廳似船形,四周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西園空間開闊,中央有一個大水池,樓廳廊房環池而建。池的北樓寬七楹,屋頂高低錯落;中樓的三間稍突,兩側的兩間稍斂,屋角微翹,形若蝴蝶,故而俗稱“蝴蝶廳”。樓旁與複道廊相連,並與假山貫串分隔,廊壁間有漏窗可互見兩面的景色。池東有石橋,與水心亭貫通,亭南曲橋撫波,與平臺相連,是納涼之所。池西一組假山逶迤向南,峰巒疊嶂,後有掛花廳三楹,有黃石假山夾道,古木掩映,野趣橫生。何園中的水心亭(有人稱戲臺),是為了巧用水面和環園回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的,以供園主人觀賞戲曲和歌舞之用,《紅樓夢》等影片的拍攝,都曾把何園的水心亭作為場景。“四面串樓環水抱,幾堆假山歎自然。”串樓是何園建築藝術的最大特色。串樓複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斷。

何園?還蘊藏著四個“天下第一”,三處位於西園。“天下第一廊”指的是何園的複道回廊。複道回廊分上下兩層,或直或曲,貫穿全園,全長1500多米,被譽為中國立交橋雛形。而複道回廊上的花窗被稱為“天下第一窗”。造型闊大,氣宇軒昂,繞廊賞景,步移景異,是園林花窗中罕見的極品。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fancn&aid=456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