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苦情阿嬤」,你要她怎麼辦?
2006/06/16 00:51:13瀏覽226|回應0|推薦0

55歲婦人吳淑蕙帶著兩個孫子自殺,孫子死了,吳姓婦人自己沒死,卻成了殺人犯。在媒體的標題下,看似又一則被卡債逼死,攜子燒碳自殺的案例。但這個案例卻是「集所有不幸於一身」,集台灣當前大部分的社會問題於一個案!很慘,很悲!

健康因素和經濟因素,是造成自殺的兩個主要原因。兩個原因通常還互相強化。吳淑蕙曾中風,為了照顧洗腎的丈夫,她結束原本的工作改賣檳榔,收入變少了,跟著自己又中風。家中有人得了需要長期照顧的慢性病,這家庭的經濟勢必給拖垮,可是吳淑蕙的不幸不只這樣。兒子學歷不高,以模板工為業,看來也是有一搭沒一搭。兒子雖然生了兩個孫子,卻是自己吃飽全家飽,沒法寄錢回家養孩子。兒子離婚後,更是把兩個孫子全都丟給祖母照顧。慘的是,兩個孫子當中有一個是中度智障,一般人都要花費更多心力照顧了,更何況重擔落在中風、只靠補助津貼過日子的阿嬤身上!

丈夫中風、洗腎,兒子失業或收入不正常、離婚,兒子棄養孫子,孫子智障。在這沈重負擔下,苦情阿嬤吳淑蕙這幾年幾乎是舉債度日,幾年下來,背負了140萬的卡債。社工員說:「卡債逼死了這個家庭」。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如果沒有卡債呢?她早就撐不下去了。也許有些人藉著信用卡和現金卡擴張信用、大肆消費。但對這類的家庭來說,辦卡借錢,只是延緩困境,只是拖延問題。一旦問題到了無法解決的階段,終究還是會爆發出來。

是的,就算大人要以自殺求得解脫,沒有理由把小孩一起帶走。但是當我們呼籲「不要把小孩一起帶走」的時候,似乎又暗示著同意大人可以自殺!另一方面,當我們在校園裡推動「生命教育」,呼籲孩子們要尊重生命,不要輕言自殺的時候,這類貧困家庭裡的孩子,其實一點選擇權也沒有。他們的生命,在暗夜裡,就這樣消失了。

內政部的統計顯示,十年來台灣的低收入戶增加八成左右,低收入戶問題嚴重,像吳淑蕙這類隔代教養的低收入戶,也許更多、更嚴重。失業、不負責任的年輕夫妻,壓垮了這樣的阿嬤。珍惜生命的口號呼籲不會有用的,在煤炭上標示警語更是形式主義。怎麼辦?唯有政府拿出具體的「脫貧方案」,想辦法讓低收入戶與其子女,擺脫貧窮的循環。    【2006/04/03 聯合晚報

年初協商卡債 每月要還1.8萬


記者謝玲玉、修瑞瑩、吳政修/台南縣報導

攜孫走上絕路獲救的婦人吳淑蕙,年初曾找銀行協商卡債,但仍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社工人員最近為她申請到每月一千六百元的救助,卻難以挽回悲劇。

台南縣政府社會局長陳榮枝說,內政部上周才召開會議,部長李逸洋表示將辦理「補助高風險家庭」每月三千元的計畫,最長可達半年,經費由中央與地方依七三比例支應,但縣府還未收到公文,還沒開辦。

警方調查,吳淑蕙和兒子的卡債累計已一百四十萬元,今年初和銀行協商,每月須償還一萬八千元,還是超出她的能力。

台南縣家扶中心社工人員表示,近兩年來因為卡債或其他債務而被迫隔代教養的個案增多,但多數孩子因父母仍健在或有家屬申報撫養,而不具中低收入戶條件,也不符合民間慈善團體救助標準,家扶中心要找人認養,常聽到的回應是「父母還能賺錢,為什麼要濟助?」

這些個案在負債壓力下,精神上又得不到支持,往往成為自殺高危險群,甚至波及無辜的孩子。

社工人員說,吳淑蕙的兩個孫子前年獲家扶中心每月三千四百元補助,中度智障的長孫晏欽鉉每月另有四千元補助,最近也為幼孫晏鵬翔申請了三千元獎學金,還有學校免費營養午餐,但這一家並不符合申請中低收入戶條件,幾天前好不容易申請到每月一千六百元的單親子女救助,沒想到這個時候卻傳出噩耗。

台南縣家扶中心主任周明泉昨天建議各地家扶中心,將本月列為卡債、卡奴重點訪視工作月,全面清查、協助成為卡奴的受扶助家庭面對問題。 【2006/04/03 聯合報

協商歸協商 依舊還不起


記者修瑞瑩/台南縣報導

吳淑蕙殺孫後自殺的悲劇發生後,她出嫁的女兒一早從彰化趕回安定鄉,始終緊摟著媽媽的肩膀;兩名往生孩子的父親晏永成則不發一語。

據了解,吳淑蕙一家人幾乎是靠著丈夫每月一萬多元的退休俸過活,在丈夫與她相繼生病後,經濟陷入困境,她曾向家扶中心人員透露,兒子原本答應每個月給她兩萬元的生活費養孫子,但一直做不到,只能自己想辦法籌錢。

家扶中心人員表示,吳淑蕙女兒之前經常拿錢接濟她,但最近因女婿的生意不順利,無法拿錢回家,吳淑蕙的卡債愈欠愈多,最近銀行一直催債,農曆年後,女兒曾出面幫母親及哥哥與銀行協商還債,但協商後,吳淑蕙還是還不出錢。

警方昨天早上一度聯絡不上小孩的父親晏永成,直到近午時他才趕到,吳淑蕙在警局應訊時,他在一旁沈默不語,但不時流淚。     【2006/04/03 聯合報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31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