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4 14:16:54瀏覽183|回應0|推薦0 | |
十、千古絕唱:隆中對
那一年,諸葛躲不過劉備的磨功,滿心不甘願的起床相見,斜眼端詳著眼前這赤手空拳闖天下的劉備,到底也闖出一番英雄名聲,眼下雖潦倒,但仍是值得投資的對象。 既然劉表始終不來,無魚蝦也好,就劉備唄。 然後兩人闢室密談,談出了千古絕唱「隆中對」。 隆中對的真精神,在於不僅看懂了中國地理形勢,也看穿了當代群雄的趨勢。 就地理形勢而言,中國南北雖平原千里,往來無阻,但用兵打仗需要大規模運輸補給,萬千物資糧草,不能單憑兩條腿來搬,還是得靠水運最方便。 數盡大江南北只有兩條路可走:淮河與漢水。 這兩條水運線上,剛好是孫權與劉表兩大勢力。只要這兩勢力聯手守住長江,北方雖兵強馬壯,但要橫渡長江卻也不容易。除非從漢中入蜀,佔領長江上游,再從四川下荊州,這叫做「千里江陵一日還」,方得暢行無阻。 所以南方想要自保,首先必得是荊揚聯手,再奪取益州,如此便可保得偏安江南。 要奪益州,孫權無法跳過荊州用兵,當然是劉表才做得到,所以諸葛原本是希望把此一良策獻給劉表,讓劉表去取益州,好實現鼎立局面。 當然啦,若荊州行有餘力,能順勢消滅揚州孫權,統一南方,自是更佳。但東吳二代三世,深得民心,圖之不易。 不便往江東發展,那剩下的只有兩個選擇:一往中原發展,一往四川發展。 四川地處偏僻,人口物資貧乏,群雄的興趣不大,倒是往中原核心地帶發展的利益多多,劉表也好,劉備也好,對問鼎中原的興致都極高。 若就群雄發展的趨勢觀察:方其時,江淮以北的呂布、袁術、劉備勢力,雖剛為阿瞞所滅,但北方仍是群雄並立,遼東公孫、河北袁紹、兗州曹操、宛城張繡、涼州馬騰,無一不是雄霸一方的大軍閥。其中又以河北袁紹坐領幽青並冀四州,精兵數十萬,勢力最為強大,頗有橫掃華夏之氣勢。 但諸葛卻看好曹操,這點見識可不簡單。 「挾天子令諸侯」那是後人的說詞,在當時挾天子叫眾矢之的,可是件苦差事,尤其阿瞞的地盤叫「四戰之野」,四面八方都有敵人要應付,前途實堪憂慮。諸葛住在南方,對北方大勢能瞭如指掌,斷定曹操終能發揮挾天子的功效,統一北方,這叫「先見之明」,可不是「馬後砲」,因此諸葛在「隆中對」裡並不建議明主往江東與北方發展。 四川雖地處偏僻,統治者從劉焉到劉璋,始終任用幽州權貴,輕視益州士人,不明政治上籠絡人心的重要性,從而無法凝聚地方團結的共識,所以諸葛說劉璋「闇弱」,是值得發展的地區。 與其說隆中對精彩之處在於三分天下,不如說其精髓叫做「老二哲學」。 看準天下大勢,把天下一刀切成三份的隆中對,最重要的是誰能搶到老二的位置。 在三國外交之中,最強的國家並不被看好,因為排二、三位國家絕不會傻到與第一強國合作,這叫唇亡齒寒。 |
|
( 創作|其他 ) |
所以,諸葛強調的是以荊州為根本,再襲取益州,長江以南揚、荊、益三州取其二,穩佔地二強權的地位。
這算盤打得妙,但會打算盤的不是只有諸葛一人,周瑜與曹操都有自個兒的「隆中對」。
諸葛、周瑜、曹操三人的局,究竟誰成功了呢?
要說赤壁一戰奠定天下三分,未免言過其實。
曹操雖打了個大敗仗,但損失的僅是新近收編的荊州水軍,自己本身的實力並未減損。所以敗戰之後,猶能命曹仁堅守南郡襄陽之間。
劉備混吃混喝,赤壁之戰未出一兵一卒,卻撿了荊南四郡為戰利品,從此建立割據一方的基本地盤。
周瑜雖打了個大勝仗,但只取得江陵、江夏,荊北的襄陽、上庸都還在曹操手裡,而荊南則落入劉備手裡。
更要緊的是,周瑜與曹仁相持於襄樊一帶,不啻另開漢水戰線,加上原本的淮河防線,東吳不免左支右絀。倒是又便宜了荊南的劉備與諸葛,讓周瑜在前頭拚命,自己躲在後頭休養生息,納涼偷懶。
花了這麼大的功夫,不僅回收的報酬極低,還得另開戰場,難怪周瑜要不開心。悶氣生的久,加上赤壁作戰的創傷,終究要累死周瑜。
周瑜死後,魯肅想通了一件事:雖說三分天下爭得第二強國地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合作抗曹」。與其讓劉備躲在後頭抖腳納涼,不如將江陵讓給劉備,叫這隻老狐狸上前線來分擔漢水防務,好讓東吳專心對付淮河的張遼。
有魯肅這麼一讓荊州,三分天下的局勢才算真正底定。
曹操一心要破天下三分的局,託劉表猝死,劉琮無能的福,差一點成功。只不料世上還有個周公瑾,教曹操功敗垂成。所以那句話,該當改成「既生操,何生瑜」。
曹操雖敗,但敗的不徹底,便教諸葛仍有機會實現隆中對。
周瑜死後,魯肅決定退出漢水防線,讓劉備頂上來取得了荊州;然後老劉又勾結法正、張松一夥四川人,佔了益州,算是讓諸葛的三分天下率先實現。
只是諸葛的隆中對有個嚴重的瑕疵,那便是「蜀道難」。
荊、益兩地隔著三峽險灘,往來不便,在地理環境上實在缺乏相互連結的條件。所以當關羽遇襲,敗走麥城,劉備在四川只能眼睜睜看著好兄弟被殺,完全救不得。倒不如荊、揚之間平原千里,不僅江流寬闊,兩大湖水系也交錯相通,交通便利,往來順暢,這才是具有相互連結的良好條件。
荊、益相連是諸葛的想法,荊、揚相連是周瑜的想法。
周瑜死的早,魯肅繼其後,再來是呂蒙,總算實現了周公瑾的三分天下。
一旦實現了周瑜的三分天下,此後直到三國結束,西晉統一,再也沒有變更過。
倒底是誰的算盤打的好?
誰的三分天下最成功?
數天下風流,但見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