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背景資料
2006/03/07 16:04:43瀏覽217|回應0|推薦3

背景資料

  我將隨便亂找,胡圇吞棗收集、整理、拼湊、判斷而取用的資料保存在手邊,心想大家對魏晉南北朝這段戰亂頻仍、朝代變換快速的歷史可能比較不熟悉,既然我已經查到了,就將它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若有錯誤,歡迎指正。

年代:東晉。年代順序是西漢、東漢、三國、魏、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南朝是宋、齊、梁、陳,北方(東晉~)是燕、魏、秦、夏、涼、趙、齊、周等,這些國名後代為了區別都加上北、西、後等,各時期存在的國不同。

.梁祝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東晉。民86年有一梁墓出土在鄞縣,此墓建於隆安元(西元397年)年,東晉417年亡,門閥政治結束,所以將時代放在東晉末年。

.當時江南富庶、商業發達、水路四通八達,絲綢、陶瓷興盛。

.儒家衰微,老莊盛行、佛教傳入、道教興盛。

.當時禮教不嚴,風氣較自由(和之前的漢和後來的唐宋比),再嫁視為平常之事,有二妻的做法。敍事詩「孔雀東南飛」是這時期的作品(東漢末),焦仲卿妻被遣回家之後,地方官有二次來做媒(「縣令遣媒來」及「尋遣丞請還」)。「木蘭詞」是北朝的民歌。蔡琰(東漢末,文姬歸漢中的蔡文姬。蔡邕女,曹操將她從胡王處贖回)共嫁了三次。

.因戰亂,人們大量遷徙(到江南),胡人胡風入居中原,改變原來漢人的風氣,因胡服行動較方便,許多樣式也為漢人接受。

.留在北方的漢人要和外來的胡人政權和平共處,必須團結,家庭規模較大;南方偏安江南,生活富庶安逸,沒直接感受到戰爭的威脅,分居較普遍,小家庭較多。

地點:楊城為蘇州。蘇州古稱吳郡,離上海80公里,我地圖上的直線距離,吳郡到上海6.5公分,吳郡到錢唐9.5公分,錢唐到會稽3.5公分,會稽到上虞1公分,所以估吳郡到上虞要走幾天。上虞和鄞縣,鄮城(有的書中說馬家住鄮城)都屬會稽郡,會稽郡屬楊州,會稽城在今紹興一帶。

資料來源:除了參考魏晉南北朝那一段時期的歷史之外,出生婚喪等禮儀,出現的樹、花、魚、物等名都查過蘇州近代的資料,和各地方志(方志大部份是明、清修的,不夠古),描述其形態、作用只好取用現代的資料。醫學部份是1900以後的資料,可能會出現一些後代才有的方劑和技術。

氣候:沒有每年下雪,冬天比台灣稍冷,夏天和台灣差不多。

地方行政制度及官制:州(刺史)、郡(太守)、縣(大縣稱令或小縣是長)。漢末刺史由原監察而為地方首長。

.軍事(都督)──魏晉時都督由督軍而主政,郡守權力大為削弱,六朝時都督有軍隊、人事、財政、司法權。東晉設「都督區」,領數州軍事,有的都督兼一或二州刺史。州和郡分「公府」(州佐吏,郡佐吏)和「軍府」(將軍府佐,有軍事需求的州郡)二系統。都督模式到唐中葉以後是節度觀察使制,明清的總督制。

.郡──軍府方面以長史為首,次為司馬;公府置丞,自漢以來為閑職,然以任中央,其位為尊,為太守的法定代理人,此制至南朝不改;督郵主監察,功曹主綱紀,其餘門下,以主簿為首(主簿是太守的親信,相當於現稱的秘書長),這三職位高低的順序是功曹最高,次為主簿,再來是督郵,主計在主簿之下。資料的舉例中有主簿升功曹的,但沒看到由功曹升丞的,是否有這種升法我不確定,為了不讓梁山伯離開楊城,我只好讓他升丞。只有丞和太守直接領朝廷的俸祿,其餘都領太守的,所以連軍府算進來的話,太守大約要養二、三百人。

.任期──晉初定太守任期六年,但不一定。漢時地方長官用非本籍人,晉廢此限制。屬吏用本境人。州府吏無限制,以非本籍人為多(如:長史、司馬、諸曹)。郡之置府(指置軍府)者亦本籍他籍兼用。〔此處我覺得有點矛盾,若太守非本籍(晉已經沒此規定,但還是有非本籍的),主簿是屬吏中的親信,屬吏又要用本籍人,太守如何從本籍人中找到一個親信呢?習慣上親信是自己帶到任上的才會「親」又「信」啊!這些官制也不斷得變更,尤其東晉末已經很亂了,我就直接讓梁山伯(非本籍人)當他岳父太守的親信好了〕

.任官途徑──漢時州舉秀才(後稱茂才),郡舉孝廉。其餘不經此途徑的應該也是用推薦的,所以門閥制度可鞏固。科舉到隋朝才開始。漢時秀才、孝廉為入仕之主要正途,被舉者多有遠大前程,西晉己漸不受重視,東晉以下更無論矣。

秀才:晉江左,揚州歲舉二人,其餘諸州舉一人,或三歲一人(很不容易,揚州很大,現江蘇,江蘇北部和南邊浙江一部份,一年才舉二人)

孝廉:魏文帝時:郡國口滿十萬者,歲察孝廉一人,其有秀異,無拘戶口後補充,不限年紀(雖然讀書人口不多,也很難)。應孝廉者亦僅限於地方政府之屬吏(本地人),若原任中央官不得察。

貴族、豪族與寒門:當時門閥風盛,以嚴格的門第聯姻來鞏固貴族的身份、地位,所謂的上位指的是一、二品,不只寒門無法上一、二品,豪族亦同。貴族、寒門是兩者互相比較而來的,如:貴族和豪族比,豪族是寒門,豪族和寒門比,豪族就是貴族。東晉亡,門閥政治結束,到了南朝,門第依然存在,因爭戰頻繁,有些寒門以武力、軍功力爭上游往上爬。

貴族:指的是和中央政府南遷的,有先來後到之分,先到的占據高位,後到的地位較低;

豪族:是江南當地,擁有部曲、土地、錢糧,他們需要中央政府維持秩序,中央政府需要豪族的支持。

道教:有些寒門感到在政治上無望,無法爬上高位,改在道教中另尋出路,尋求精神慰藉,道教中許多高位者受貴族、豪族禮遇及供養,有的和豪族聯姻。貴族、豪族中普遍信奉。

髮:史前時代披髮或被髮;距今5千年前到春秋戰國時是辮髮;東周時辮髮梳成雙股;戰國時漸漸梳髮髻,梳辮者減少,只有邊遠少數民族仍保留。

少女梳雙髻,稱丫髻,髻是實心,鬟為空心髮環(丫鬟)。唐時髻的形式較多。椎髻梳於顱後;螺髻是最簡單的;墮馬髻(垂髻的一種,又名折腰步,東漢後漸少),演變為倭墮髻(魏晉流行);驚鶴髻(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演變為驚鵠髻,作兩扇羽翼形,似鶴鳥受驚,展翅欲飛。

首飾:鐲戴在手腕上,釧(即臂釧)戴在手臂上;簪以前叫笄(如:及笄),秦漢以後叫簪,是一支,釵作U字形;項鍊是錬子加墜子,纓絡是半圓形的項圈,周圍垂繫著許多珠玉寶石;指環的材料有骨指、石、銅、鐵、金、銀、寶石,銀指環的出現比金指環為早,真正普及是東漢到兩晉,南北朝以後,金指環流行,戴銀的減少。

帽:婦女居家梳髻,外出時一般多戴帽,可「蔽面」,加一塊帛中,人稱「面衣」,魏晉南北朝:以較薄的羅縠(以黑色為主)將整個頭部全都蓋住,「..面衣,前後全用紫羅為幅下垂,雜他色為四帶,垂於背..,亦曰面帽。」隋唐時有較大的羃 (上罒下離),面衣和帽子合一的稱帷帽。

衣:上衣稱襦,下面是裙。(漢樂府「艷歌羅敷行」又稱「陌上桑」敍事詩:「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衣為上襦。」)

(玉鳳有一次穿「曲裾繞襟衣」,此衣漢普遍,我想衣服的演變不會那麼快絕跡,所以讓它出現一次,因纏繞幾圈,下擺不平整,形成幾個角度,稱「曲裾」。「裾」指下擺的意思)

有對襟和斜襟──穿對襟時頸部有較多部份袒露在外,適夏;斜襟又稱大襟、交領。

袖──有窄袖和寬袖。

衫──夏服,質地單薄,兩袖垂直寬博。

袍──袖子有收口

褲褶──上衣加大口褲在膝蓋下用帶子綁緊

裲襠──前胸後背各一片,在肩膀處接合,加于交領(大襟)之上。漢魏稱裲襠,本是內衣,魏晉時成外衣,隋唐時稱 (左衣右上去下皿)襠,宋以後稱背心,清稱背心、坎肩、馬甲。

半臂(又稱半袖)──短袖,有光穿短袖的(夏天),也有將短袖穿在長袖外面(這長袖自然是窄袖)

腰帶──以絲編織的名大帶或絲縧,皮革做的名鞶帶,這兩者也統稱大帶,絡帶是以絲線編織的較厚的織成帶(「織成」是一種絲綢的名稱),于帶頭裝有帶扣以代鞶帶,(絡帶和大帶有何不同?我不知道),當時的衣服沒口袋,零碎的東西放在荷包(前身是荷囊)裏,掛在腰帶上,腰帶上又掛了許多其他東西。

紛帨──一種佩巾,拭物用紛,擦手用帨,漢以後稱手巾,質料是羅、絹、棉。

鞋:草屨(常見的有葛、芒、蒲)只適春夏,因為涼快,一般人也穿。笏頭鞋的前面鞋尖翹起像笏板,鳳頭鞋鞋尖翹起加鳳頭。

絲綢:因織法的不同,漢分紗、綺、羅、錦;三國~南北朝絲織物品名集中在三國魏張揖的「廣雅」和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廣雅分絹、縑、素、絲、紬、綃、練、纊、 (左糹右條的右邊),彩。隋唐五代分紗、縠、羅、綺、綾、錦。

其他

.城牆是土的,石和磚後來才有。橋是木製。

.官轎四人抬(更大官八人),老百姓2人抬。

.陶磁:磁器的燒製成功,一說是東晉時上虞窰燒成功,一說是東漢時已燒製完成,都是始於上虞。磁之前有近似磁。人們大部份用陶。現有的保存完整的早期陶磁,大部份是從墓中挖掘出來的,所以有很多陪葬物,稱明器(或冥器),還有祭器,明器中除了日用品之外,還有亭台樓閣,各種人物、牛、馬、家畜等。我為了那幾個字:「成套的青瓷大盤」、「釉陶盤」及放「陶瓶陶罐」陪葬瀏覽了幾本陶瓷的書,確定當時有這些東西。

.婚禮中的雙喜貼紙,相傳起於王安石,當時應該沒有,所以沒寫貼雙喜字。

.漢時皇帝的賞賜用金,晉時用絲綢。

.炮裝在竹筒裏。

與當時情形不符,為了現在讀者的習慣,和我們想當然耳的事情

.錢的使用應該沒有那麼方便,尤其戰亂,局勢不安,以物易物應是普遍的方式。官員的俸餉是算糧的,如:(晉)郡太守五品;二千石,(宋)丞八品,六百石;(晉)縣令七品,六百石,六品,一千石(縣令六~八品)。我怎知道六百石有多少?

.椅子的使用沒那麼多,應該坐榻或地上。

.當時應該是牛車,雖然有馬車,但不多。

.除了自己請人送信之外,寄信應該沒那麼方便。

.祭祀死人燒紙錠,傳說起於明朝,當時燒什麼要再查。

.拜拜用的香長的樣子和現在一樣嗎?蠟燭的樣子?不知道。

.薪俸不是每個月拿的。給老師的束脩是按年節給的,不是每個月給的。

.壓歲錢不是給錢的,是給東西。

.「學堂」(尤其是設在山裏,學生住在那裏的)應稱「書院」,院長(主持人)稱「山長」。

.在幾處看到稱「門房」為「院公」,電影中也稱「院公」。

.買東西不是那麼方便,許多東西都要自家做的,將楊城設定成大城市,商業活動可能較多。

不確定的事情

.當時已經有紙了,紙應該算貴的東西,窮人是否還用竹簡之類的東西來書寫就不知道了。

.有無糖葫蘆,不清楚。

.梁山伯的家中一直沒提到「轎廳」,當時富貴人家會在進門處另設一間轎廳,以供轎停放,上下轎時不用日曬雨淋,我不清楚以郡功曹或丞的身份,房子的規模是否會有?所以不提。

.「時間」這詞除了「光陰」外,是否有其他說法?

.「奶奶」、「表弟」、「外公」、「外婆」等是否有其他稱呼?

感言

感謝一千多年前,或許有兩個人貢獻了這麼一個打動世世代代中國人心的故事,最原始的面貌可能沒那麼凄美,經過長時期眾人共同的創作和演申,集結成為豐富而多樣的作品。傳統敍述中女人柔弱、依賴、沒知識、一生聽命於男人的形象都被祝英台反其道而行,激起了女人本來就具有的這部份的共鳴,梁山伯為愛殉情也滿足了女人深層的期望,希望有這麼個男人對自己深情又專情,雖然現實中不能如願,只好一遍一遍看著故事中的人以死相殉來完成。

也很感謝台大圖書館豐富的藏書和網路的方便,還有研究人員辛勤研究的成果讓我取用,使我能夠以文字稍稍呈現出當時的一點點氣氛,暫時逃避現今紛擾的現實社會,躲到前人已逝、只能安靜得憑弔的古代世界中。

祝英台在和梁山伯重逢之後,除了這次所說的成婚、很快得殞逝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可能:

1.               英台在山伯求親後,等夫人點頭的期間決定離開。半夜要走的時候被梁發現她們已在後院門口,一再請她不要走,情緒激動、狂亂,英台請他到房裏和他好好談,還是不行,和他做了一次夫妻之後依然頭也不回得離去。山伯沮喪幾天之後,從此比較積極得求升遷,官做得大一點。二十年後梁碰到一個姓祝的年青人,名承良,上虞人,問了之後發現他是英台的兒子,沒有父親,二十歲,十一月出生,英台當年一月離開,急到上虞見英台求證,不知還有一個兒子在世上,此兒二十年無父親,他受到此事的衝擊不小。

原來英台當年離開梁家直接回上虞,解決了和馬文才的事情(賠錢、房子、土地),回祝家生下兒子,,接收了祝父的事業,有染坊、織布廠、絲綢店等,還有土地房舍的管理,後來又在街上開了家醫館行醫,將兩老送終,獨力將承良撫養長大。

山伯看她太勞累,對她的歉疚要以實際的行動幫她,幾年後辭官住到上虞祝家,這又有兩種可能,一是完全照英台的意思,只是幫她管理,分勞,一切以她的意思為意思;另一種可能是他以官場的習慣和做法管理這些產業,自然和原來這些行業的做法不一樣,引起員工的怨怒,和祝形成衝突,這時候英台該怎麼處理呢?

承良的婚事很麻煩,梁山伯不能為他安排婚姻,因他不姓梁,姓祝,他是祝家(商人)的子嗣,雖有讀書,但官宦人家看不起商人,不願將女兒嫁他,英台又嫌平常的商人家沒有書卷氣,這該怎麼辦呢?

2.               和本書一樣成親,生孩子時沒有死,不久東晉亡,改朝換代,梁山伯丟了官,生活無著(或是生病,生了不治之症),英台回上虞向父母拿了些資本,回楊城開一家藥房,擔負家計。這樣自然讓梁和全家人難堪,但這種情形也不無可能,只是很難讓大家接受梁的太無能,及祝的太強悍(男人的無能是很常見的,但只要身邊那個女人堅強,將他養家活口的位子取而代之的話,馬上引起眾人的注目,攻擊馬上出現,往往攻擊最厲害的是女人們)。

3.               寫英台的女兒蕙藍。馬之先堅持和蕙心成婚,其婚事因東晉亡,門閥政治結束,改朝換代,局勢混亂而出現轉機,當時馬家自顧不暇,路上也不平靜,只好讓他們自己在外地成親。過了幾年(蕙藍15歲時)之先遠調,山伯病重,心想自己萬一不測,蕙藍是他們夫妻倆的同母妹及同父妹,應該會善待她,所以於之先和蕙心臨行前託他們將蕙藍帶走,到南北朝交界處,蕙藍因此學會騎馬、棍棒、刀劍之事,然後發生一些像花木蘭、楊家女將之類的事情。

另有人有興趣的是:

1.                年輕時,梁祝二十歲時,祝父真的答應二人的婚事,英台嫁給窮困的山伯,會是什麼樣的情形?祝會安於貧困的生活?還是祝父出錢讓他們生活好一點?梁會繼續努力得讀書,求個小官做嗎?還是耽於愛情的溫柔鄉裏,忘了自己的責任?(英台應該會提醒他的)

2.像本書一樣英台死了,山伯積極得求升遷,過了幾年有位好朋友(或同僚)過世,跟他一樣沒有別的家人和親戚,他幫忙料理喪事,接觸到他的夫人,發現她的性情、才幹酷似英台,喪事辦完之後,兩個人之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怎麼樣,各位覺得如何?大家要不要繼續接龍下去?

 

 

 

( 創作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tzuwu&aid=1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