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7 10:38:52瀏覽209|回應0|推薦2 | |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電影觀後感 許多故事都以女人回到丈夫和孩子身邊作為結束,本電影也如此。不知道編劇和導演認為這才是女人的幸福之道,她終於「改邪歸正」了,還是另有喻意?最後看到姨媽吃力的背著重物從四樓下來,和丈夫到飄著雪花的市場擺攤,啃著饅頭配便當盒裏的魚干,我不禁要問:這是所謂的幸福生活嗎? 姨媽回到鞍山之後我看不出來她的感受如何?除了默默接受現狀,煮飯、做家事,不斷在丈夫亂吐刷牙水的地板上來來回回拖地,忍受電視的吵雜及就業苦悶的女兒咆哮,加上環境不佳,氣候苦寒,她沒有抱怨,也沒有愉悅,到底她在想什麼呢? 追求比較好的生活是人的本能,當女人要追求比較好的工作和居住環境時就必須離開自己的丈夫和兒女,一輩子背負著拋家棄子的罪惡,任何人都可以指著鼻子對她大罵,包括女兒在內,罵起來一長串,所有的錯都是她的錯,最大的錯是不應該和老土的工人結婚,結了婚就得守著粗魯的丈夫和枯躁窮苦的日子苦無出路。老來回去一家人團聚,又得付出做奴才的代價,看來老女人的退休生活危機重重。 反過來看,如果男人要改善生活,往大城市、較好的工作去的話,不是他先去而將兒女放在老家,等腳步立穩了,再來接妻小團聚,妻子無不全力支持,在家守候;要不就帶著全家一起去,一起為比較好的未來打拼。這個所謂的「一起」根本是男人一個人的意願,如果他沒有這個意願或能力的話,哪「一起」的起來?女人的意願被放在哪裏了? 獨居的老女人給人不安全的感覺,覺得她不會處理事情(除了買菜、煮飯以外),容易被騙,日子過得孤單寂寞,鄰居的嘮叨多疑沒什麼好處,卻不能沒有。原來程度甚佳的英語,變成不合時宜,連個小家教都保不住,她的憐憫心和正義感常將自己陷於險境而不自覺,外面已經變成她不能掌控的世界了,失去了舞台,原來的能力和人際關係已遠,要像個毫無價值的人在城市中繼續過活嗎?回到丈夫、兒女身邊才是人生最高的價值嗎?她在城鄉之間來去,好像都能活,或許被稱讚彈性佳、適應力強,但她自己願意這樣嗎?感受如何? 原來在看電影前,我想談的是老人的退休生活,但看完之後,覺得更需要談的是老女人的生活。當人們不再工作到老死,一個人的決策和價值有一個所謂的「退休」點,世界交由較年輕的人管理之後,人生起了巨大的轉變,不論男、女都失去了一個位子、頭銜、工作場所及管理對象,不在主流之中發號司令、推行工作,取而代之的是老男人下棋、聊天、寫書法,老女人帶孫子、煮飯、洗衣、做家事的必然。後來的人有了退休金或早為自己準備養老積蓄而有些微的改變,相邀爬山、唱歌、跳舞、聚餐,時而旅行、參觀、敬老晚會,但如此就夠了嗎?「退休」等於「處於休息狀態」及「天天玩樂」嗎?這樣就幸福快樂嗎?他們的精力還有哪些領域可以投注? 影片中的姨媽若生活在台灣,如果她願意的話也不會那麼無聊,除了買菜、處處想省錢之外,沒其他的事可做。我鄉下的媽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參加鄉公所和農會主辦的合唱團、土風舞、烹飪班了,我還笑說她們到了中、老年才學習過和親友、鄰居以外的人相處的團體生活,雖因此生出許多口角和摩擦,但至少在原來的生活中注入些許別的元素。 時至今日,社會的蓬勃發展讓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多樣性,除了多賺錢之外,成人教育也有了神速的進展,讓人們擁有許多進修的機會,學習的愉悅在人生各個階段都能進行。各地的社區大學、老人中心、社團、政府機關和私人開出來的課程琳瑯滿目,動靜皆有,學習的、聯誼的、服務性的,只要想學想做,都找得到課程和團體,也將人們以各種面向聯結起來。公共空間的釋出,讓學習成果及才能有展示的機會;各種志工的推行,讓許多人對社會能做比較多的貢獻和潛能的發揮;社區、鄰里和環境的關懷,人人都可以參予,退出職場的老年人不一定都得韜光養晦,將自己封鎖起來。如此一來大同世界即將實現了嗎?老年生活可以過得更好嗎?不見得,至少女性的好日子仍然遙遙無期,雖然在上面所提到的場合裏女性的身影好像比較多,但也有許多女性,尤其老年女性走不出家門,過著和古時候一樣既定的人生腳步。 從小到大,看到周圍的女性長輩每天在洗衣煮飯,孩子哭鬧,貧病困苦,妯娌婆媳糾紛中過活。好不容易孩子大了,伯叔分家,公婆也到了老病時期,進出醫院、床前侍奉湯藥,折騰數年,才得以解放。這時孫子來臨,又來一輪迴的洗衣煮飯帶孩子,一個接一個帶不完。再來先生中風、心臟病等,女人永遠是那個免費的看護兼女傭。 我是女性,對於她們的生命史看得膽顫心驚,在自己用功讀書,勤奮工作中,一再問:女人一定要這麼過嗎?因為悲憫不捨,一手包辦家人的衣食和生老病死諸多雜事,永遠做不完,直到自己老病死。 再來看有「賺錢」的女人如何?在人生的精華歲月中奔波於工作和家庭之間,除了完成工作使命,也同時餵飽家中每一張嘴,養大孩子,送走老人,傳統女人做的一樣也不少。等到退休了,不用上班,全家大小等著享受較佳的家事服務,不只丈夫如此,連兒女也一樣。夫妻都退休回到家庭,男人認為部下還有一個-太太,但女人沒有簽下你是我老闆的契約-除了當初的結婚証書之外,但結婚並不表示我將自己交給你管理。 男人賺錢養家,辛苦大家都看到,貢獻也十分具體,老來頤養天年,子女對他也比較恭敬,認為他享受晚年的清閒是理所當然的。女人原來所擔負的家務事沒有「退休」的一天,永遠都做不完,付出的心力煩瑣又勞累,卻不容易被看到、被肯定。據我的觀察女性不易有如意的退休生活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自己走不出去-兒女長大後,早晨仍然不能去運動,因為要做早餐、叫醒上班的兒女,免得晚起遲到;不能出遠門,因為要煮飯給家人吃;不能自己單獨出去,因為先生要陪;就是一個別人也沒有的話,還是不行,要看家,免得被小偷侵入。更不要說要帶孫子及家中有更老的人或病人了。 二、 認為自己不能過快樂的人生-快樂人生、歡樂的日子是公婆、先生、孩子,甚至兄弟姊妹的,我不能快樂,不能享受,只能辛勞。不能吃好的,剩菜最好,不能翹腳休息,得準備隨時伺候別人。惶恐自己活著的價值何在,對於一向由她做的事情不敢不繼續做,直到倒下來的那一天為止。 三、 家人拉住不讓她出去-有老媽在家煮飯、洗衣、收拾房間、包辦雜事,大家就能過幸福快樂的日子;有小孩,讓老媽帶,安心、省事(又省錢),有人生病就由老女人照顧,反正她「閒閒沒事幹」。「媽媽喜歡帶小孩、煮飯」跟「媽媽喜歡吃魚頭、啃肉骨頭」的荒謬說法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身邊那個老男人:我沒出去,你怎麼可以到處跑來跑去;我要去東,你也要跟我去東,不能去西;夫妻要同心,同進同出,不 我堅信家庭(人生)幸福快樂是要夫妻兩人都感到幸福快樂才行,若一個人的快樂是另一人的辛勞、牽就和委屈堆疊起來的話,就不是真快樂。或許經濟因素是很大的原因,有些女人沒有工作,沒有自己的退休金,但那不是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是兩性平權教育太缺乏。沒有工作的女人雖沒有實質的金錢收入,但對於家庭的貢獻並不少於賺錢者,可以理直氣壯分享他的退休金,也時常見有退休金的女人不能自在運用她的積蓄,因為男人將太太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所有物,認為她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凡事必須依附在他(男人)管轄之下才放心。 女人該自立自強、肯定自己的價值,在卸下家庭和工作重擔之後,用心發展潛能,過想過的日子,尋求心靈上的出路,不再只限於家庭和家人而已。男人也該學 再恩愛的夫妻可以有時候攜手共進,有時各自發展,再回來分享成果,各有各的腳步,有時獨舞,有時共舞,不要勉強每次非共舞不可,如此一來彼此都能過得自在,風景更加多樣,才是兩性互相尊重的理想狀態。生活模式是共同商量出來的結果,不是理所當然應該跟著男人(或某人)過。過得舒適、快樂不是男人專有,女人也要如此,大家有這種共識及實行的決心之後,女人的理想退休生活才能早點來到。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