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0727 Kyle 小寶貝2歲1個月了!孩子變得不聽話了,怎麼辦? (附照片40張)
2024/08/02 11:45:58瀏覽61|回應0|推薦0

旅遊返台後,從容整理16天的照片及文字紀錄(分享於BlogFacebook)、清洗衣服、準備8/5彰化大村國小的兒童美語教材。周六下午去孔廟值班,晚上與兒孫歡聚,在鎮記餐廳吃火鍋。我大概是吃到生、冷或不潔的食材,半夜腹部劇痛驚醒,上吐數次卻難下瀉,蹲坐馬桶三個多小時,想去聯新掛急診,但全身無力,無法騎機車,也不敢叫計程車。一直禱告呼求上帝救我,感謝主!四點左右總算把穢物排出,肚子就比較沒那麼痛了!第二天沒去教會,整天臥床休息,不進食只喝水,也預約了掛號周一下午看腸胃肝膽科。還好兒孫都安然無事,可是我以後再也不想去吃鎮記了!真是一次很痛苦難忘的經驗!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孩子變得不聽話了,怎麼辦?

兩歲多的小孩,更能掌控自己的身體,喜歡到處玩、到處嘗試,藉此學習、認識外在的世界。當然,或許爸媽會覺得很傷腦筋,因為孩子不受控制、不聽管教的情形也變得越來越多。請不必太擔憂孩子變得不聽話,只要能掌握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教養重點,相信一定能平和度過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Q1: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聽大人的話?

很多媽媽都曾叫自己的兩歲孩子「小霸王」或「搗蛋鬼」,顯見這年齡的孩子非常難纏,他們的情緒轉變極為難測,常在兩種不同意見中搖擺不定,更常把「不要」掛在嘴邊,使性子、亂發脾氣都是這階段孩子常見的表現。

所以,當孩子進入「難纏的二歲兒」階段時,如果爸媽常用嚴厲或硬碰硬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孩子反而越會出現對立、反抗與不合作的態度;相反的,如果能順應這時期孩子的情緒特徵,將教養方式修正為溫和說理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既定的行為規則,爸媽會發現,在「溫和而堅持」教養方式下,孩子叛逆的時期很快就會過去了。

Q2:越阻止孩子,他越故意,怎麼辦?

在阻止孩子某些行為時,爸媽的表情、聲音會變得比較誇張,當孩子覺得爸媽的反應很有趣,就會出現「越阻止越故意」的反應,希望可以再引起爸媽更明顯、更強烈的反應。

此外,當大人告訴2歲孩子「不可以」時,他可能只會順勢點頭,或者照本宣科地答出不可以的理由,未必真能瞭解不可以的原因。因此,想要阻止孩子的行為時,不如這樣做:

■減少「危險」的發生,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阻止」出現。所以,把不希望孩子觸碰、會影響安全的東西收起來,這樣孩子被阻止的行為也會相對減少。

■預先提醒他:「不可以喔!」,這樣可以防範孩子因記憶力不佳而不小心犯的錯。

換個角度想,孩子想做的事情都是不好的嗎?其實也不一定,如果做了不會有不好的後果,爸媽不如放手又放心的讓他試一試。

Q3:打罵小孩,到底是對還是錯?

「打」和「罵」是很多爸媽常使用的管教方式,因為它立即見效,可以馬上制止小孩不好的行為。但是打罵教育可能造成許多後遺症,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孩子也可能學會用「暴力」來表達情緒,而少了學習如何和人溝通,以及溫和表達自我意見的能力。因此,當孩子和人互動時出了狀況,很可能就會「動手」去解決問題或是表達自己不滿。

2歲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好,但又對於群體、環境感到好奇,和他人互動時,就會經常出現出現一些拉別人頭髮、咬人……等反應。爸媽不必為此打罵小孩,而是要告訴孩子或是示範如何化解衝突,雖然孩子未必完全理解,但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漸漸了解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

延伸閱讀: 孩子為什麼管不住自己?

對孩子三不五時冒出來的脫序行為,不只路人們紛紛想出手「管教」,爸媽往往也深感苦惱,明明已對著小人兒板起臉孔三令五申、威逼利誘,但孩子一離開父母的視線範圍卻常常無法抑制衝動、我行我素。

學會自我控制,不簡單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黃世琤教授指出,自控力非常複雜,大腦並沒有專門負責指揮與管理「自控力」的區域,當在運作時會連動到很多區(如:注意力、記憶)。比如:當媽媽規定孩子玩玩具後要收拾好,孩子得進長期記憶去提取過去的相關經驗作參考,包含找到對應的玩具箱和分類收拾的工作記憶,然後要能控制手部、眼部協調,再把玩具車一台台整齊排進玩具箱。

當孩子需要控制的面向不同,提取的參考資料就不同。當進入記憶區卻提取不到任何可用的資訊時,這就表示孩子得另外學習新能力,才能完成新的控制目標。

沒有舊經驗可提取的孩子,通常有兩個應變作法:

1. 透過不斷地探索新奇的環境,從中累積新經驗,歸納出自我控制的原則

2. 借用過去類似情境中,看來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模組,以減少摸索的時間。

 黃世琤老師特別提醒爸媽,不論以上哪一種作法,都必須讓孩子透過不斷地探索、嘗試,才可能從屢次的失敗中找到自我控制的原則,或累積足夠的控制模組供隨時提取使用,幼兒的自控力才能漸漸提升。

 影響孩子自我控制的5個因素

孩子餓了、累了,或在新奇環境中,卻又不能盡情探索,失控是合理的。但其實,有5個影響孩子自控力的主因,爸媽一定要先知道!

因素1:教養者的示範與引導作用

在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中,把孩子發展自律分為3個階段:

●無律期(0-3歲)

此階段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不知是非善惡,常為所欲為(如:想哭就哭),必須藉著與他人和環境互動,才能發展出顧及他人及環境的行為。

●他律期(3-8歲)

此階段的幼兒道德觀尚未發展完成,需要他人約束,才能表現出合宜的行為。常以權威者的決定作為是非準繩,不見得能判斷某行為是否正確,但從經驗中知道做某些事會被責罰,很喜歡向爸媽或老師「告狀」。

自律期(8歲以上)

開始能自我約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能擴大考量他人的需求。

 從孩子的道德發展歷程可發現,幼兒從無律、他律到自律各階段,「他人」和「環境」因素其實是幫助幼兒成功過渡到自律期的關鍵。比如在他律期,只相信權威的孩子會很注意爸媽或老師的言行,如果身邊的大人言行不一,反覆無常,孩子便會混亂,因此無法順利過渡到自律期。

因此,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金瑞芝副教授提醒爸媽,孩子是否能夠順利發展自律、自控,得看在面對不同環境要求時,其他人如何互動而定。這些年齡的界定只能作參考,不能成為硬性的指標。的確,很多孩子身邊的大人在面臨許多處境時(如:購物、飲食),也常常停留在無律或他律階段,如果硬要求8歲以上的孩子,生活大小事都要能自控自律,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因素2:良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愈親密,孩子愈可能真心接受與執行爸媽提出的指令,也愈可能形成自控的能力。通常在孩子6個月~12個月左右,隨著語言、記憶和大小肌肉等能力迅速發展,幼兒開始理解並記住大人的指令,爸媽會對寶寶提出要求或拒絕他的某些行為時,親子間的控制關係便展開了,而「順從行為」可說是幼兒早期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控制力。

國外學者KochanskaAjsan將孩子順從的原因,區分成「情境性順從」和「自覺順從」兩種概念。「情境性順從」是指孩子受迫於大人「威脅」或「利誘」的情境下所表現出來的順從;「自覺順從」則是幼兒發自內心地服從與接受大人的要求,這類行為多數出現在互動關係良好的親子間。專家指出,如果孩子多是因為大人提供嚴懲或是獎賞而順從,並非真心想要執行指令,這類孩子仍舊停在外控的階段,相較「情境性順從」的孩子,較無法轉換成自控力。

 因素3:大腦的良心發展狀態

大腦中雖然沒有一個自控力的專門區,但卻有相關區塊。它是位於腦前端三分之一處的「前額葉皮質系統」,它掌管「認知」、「重要決策」與部分「情緒」,可協助人們專注、管理情緒衝動、擬定事前計劃、考慮後果、做成決策,所以又被稱做「大腦的良心」。

但因為前額葉皮質其實是大腦中發展最慢、最久的一個區域,到了20歲之後才會發展完成,所以對幼兒來說,當應用發育當中的前額葉皮質進行理性思考及抑制衝動時,就可能發生誤判或失控狀況。如果這個區域受損,還會嚴重影響幼兒和他人互動、產生同理心以及融入社會等功能問題。

 因素4:幼兒的天生氣質

從研究中可發現,幼兒早期的氣質特點和他將來的心理與行為有密切關係,不同氣質的孩子能預測他們如何與人互動,也能預測他們的自我控制力。

 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在九種天生氣質內,與自控力最有關的有兩種:

 1. 堅持度:堅持度較強的幼兒,通常也會有較強的自控力,當他在學習新技能或完成工作時,比較不容易輕言放棄。

2. 適應性:適應性高的孩子,一方面較靈活,可以不斷地調整自己去符合規定,另一方面,也比較能適應各種變化。

 反之,若孩子的堅持度或適應性都偏低,自控力相對就會比較弱。

 因素5:同齡幼兒的性別

很多大人常覺得很納悶,明明是同年紀的孩子,但女生為何就是比男生聽話、守規矩?

 黃世琤老師指出,從研究中可發現,女生從骨骼結構到大腦的結構上,都比男生早成熟2年左右,所以一般而言,心智年齡較成熟的女生,自我控制力也會較男生成熟。當大人以同樣方式指導或要求同齡的女生和男生時,女生會比較快吸收,也比較能夠確實執行。所以帶領同齡的男女生時,男生會需要大人更多的提醒與引導。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8086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