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義克斯波蒙匈六國遊記2~小史東、杜布羅尼克、科特古城、斯普利特
2024/11/07 08:00:00瀏覽802|回應0|推薦27

想到又要到杜布羅尼克就很興奮,因為shine是冰與火之歌的超級劇迷,《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場景都是真的,「君臨城」其實就在克羅埃西亞。D6行程:莫斯塔爾~史東~杜布羅尼克。

莫斯塔爾住宿在Buna飯店,早餐時看到窗外的庭園景觀很不錯;

橋上黃葉映照,水車也頗具情趣。

團遊若能住到好飯店真的要偷笑喔!

坐車約3小時,走進『Mali Ston(馬利史東)』,是一座迷你的海港小村落;午餐安排在小斯通(Mali Ston)的海鮮餐廳享用海鮮餐。

午餐前是自由活動,可到海邊或山上,我們選擇陸地;巷弄口感覺都是硬梆梆的石頭牆建造成,真是個堅固的村落。

「斯通長城」(Walls of Ston)現今真正長度5.5 公里,連接斯通(Ston) 和小斯通(Mali Ston) 兩個小鎮。城牆曾經綿延超過7公里,被稱為歐洲的萬城長城;當時的功能是防禦工事使用。

小小一個Ston,居然有著三大特色聞名於世,『世界第二長的城牆、生產海鹽、美味的藍寶石牡蠣』;原來這裡有兩個村落『Veliki Ston(維利史東)』和『Mali Ston(馬利史東;又稱小史東)』,兩地相隔只有一公里(馬路),自古以來是盛產葡萄酒與鹽的地方。

村落內都要先走一段石梯,放眼望去到處是石頭牆及石頭階梯,感覺真是堅固又安全的居住環境。

到處長滿粉色的花朵,有夠漂亮。

原來是非洲凌霄花(紫雲藤),頂生圓錐花序,粉紅色花冠鐘形五裂,喉部有毛,有淡雅的香味。

非洲凌霄因為原產非洲地帶得以命名,花朵和凌霄花非常相似,漏斗花型,花開粉色,也被稱為「粉凌霄」,屬於藤本植物,爬至高處花開枝頭,讚譽「紫雲藤」。

Mali Ston是一座超級迷你的漁港,從城牆走到海港大約就幾排房子的距離。

雖然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鹽,但它最出名的是牡蠣,因為當馬里斯頓灣的高鹽度水與附近喀斯特泉水的富含礦物質的排放物混合時,馬里斯頓灣的水提供了獨特的營養混合物,再與充滿浮游植物的海床一起,為生產世界上最好的牡蠣創造了完美的條件。現在,馬里斯頓只有40個家庭有權種植牡蠣。

目前長城開放3公里的步道供旅客攀爬,從『Veliki Ston(維利史東)』小鎮西北邊城牆入口進入,一路可以走到『Mali Ston(馬利史東)』。

Mali Ston是一座小漁港,盛產克羅埃西亞品質最優秀的生蠔;港口感覺非常雅致舒服。

現在史東則以海鮮聞名,利用潔淨海水所養殖的牡蠣及淡菜遠近馳名,饕客們皆不辭遠近開車至此大快朵頤,而且店家也有龍蝦可加點喔!

餐後再繼續閒逛,shine實在很喜歡這石頭通道。

石頭步道走起來挺美的;可惜就是沒機會與時間去走克羅埃西亞的長城。

港口很悠閒,坐著望海放空還真不是普通的幸福喔!

前往杜布羅尼克途中,海邊停靠著大型郵輪,應該是地中海航線吧!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古稱拉古薩,克羅埃西亞南部港市,此城面臨著義大利半島的東岸,位於杜布羅夫尼克地峽之末端,以風景優美聞名,是熱門的度假勝地,有「亞得里亞海之珠」的美稱。位於古城牆西南側的波克爾碉堡(Bokar Fort),也可翻譯成波卡爾塔,肩負著守衛派勒城門的重要任務,《權力遊戲》劇迷一定會發現波克爾碉堡在君臨城場景裡多次出現,像是瑟曦、小惡魔與瓦里斯都曾在碉堡上進行秘密談話。可惜的是,該碉堡沒有對大眾開放,古城牆上也無法走到波克爾碉堡,遊客們只能站在城牆上遠眺。

下車的地方有一座噴水池,是團客集合處,總是很熱鬧。

當地導遊在此講解,對面的岩石感覺就是冰與火之歌拍攝的場景,原來就是「洛夫列納堡壘(Fort Lovrijenac)」。

派勒城門Pile Gate是杜布羅夫尼克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位於老城西部。外城門修建於1537年,是文藝復興樣式的拱門,上方有城市的保護神聖·布萊斯的雕像,也是《權力遊戲》君臨城的城門。

之後通過一座三拱的石橋抵達內城門,內城門為1460年建造的哥德風格,和城牆直接相連,上方的聖·布雷斯雕像是由20世紀克羅地亞最偉大的雕刻家Ivan Mestrovic所雕刻的。城門每晚都會上鎖,鑰匙被鄭重的保存在皇宮的守衛室中。但當地導遊站著講解太久,團員終於按耐不住,要求自己先去探索啦!

大歐費瑞歐水池The Large Onofrios Fountain由設計師Onofrio della Cava15世紀設計,標誌著從12公里外的Rijeka Dubrovacka引水入城、提供杜布羅夫尼克城市用水計劃的完成。由於在1667年的大地震中嚴重受損,現在作為著名景點供遊客參觀,同時也是杜布羅夫尼克城市年輕人和遊客休閑放鬆的場所。

大歐費瑞歐水池(Big Onofrio Fountains),是一個多角形的水池,連接史特拉敦大道Stradun Street

噴泉後方的教堂是「聖布萊斯教堂(Saint Blaise Church)」,這裡供奉的是杜布羅尼克的守護神~聖布萊斯,相傳就是因為他告知了威尼斯要襲擊杜布羅夫尼克的消息,才讓城市免於災難,如今,每年23日,全城都會為他舉行盛大的宗教節慶呢!

教堂裡可以看到鍍金的銀製聖布萊斯雕像,手上拿的1667年發生地震前,杜布羅夫尼克城市的模型,其實原本的教堂已經毀於1667年的大地震,如今巴洛克外觀是18世紀初重建後的樣貌。

聖布萊斯教堂斜對面就是「總督府(Rector’s Palace)」,外觀結合了哥德和文藝復興風格,被形容為達爾馬提亞地區最美的建築物,這裡是共和國時期政府的所在地,現在則改為文化歷史博物館,可以看到16~19 世紀的文物。總督府也是大家認定《權力遊戲》第二季龍后拜訪香料王時的皇宮喔!

史特拉敦大道盡頭處的鐘樓(Gradski Zvonik),矗立在羅日廣場旁,這座鐘樓高 31公尺,初建於1444年,歷經多次整修,現貌是1929年整修後的結果;塔頂有兩尊銅人~馬羅(Maro)和巴羅(Baro),整點時它們會拿著手上的鐵槌敲響銅鐘報時,塔頂銅鐘往下,還有一個指針時鐘、一個數字時鐘及一個可顯示當晚月亮形狀的鐘。

史特拉敦大道東側走到底是羅日廣場(Luža Square),小歐費瑞歐水池The Small Onofrios Fountain〉就在這邊;

這裡是杜布羅夫尼克最大的集會廣場,中世紀時城內布達公告命令、宣判裁決都在這裡舉行,現在則用來舉辦節慶活動。

繼續往南可以看到「杜布羅夫尼克主教座堂(Katedrala Uznesenja Blažene Djevice Marije)」,又名聖母升天大教堂(Stolna Crkva Velike Gospe)大教堂,原址在7世紀時是一座拜占庭教堂,12-14世紀期間改建為仿羅馬式的教堂,可惜,1667年於大地震中損毀,後於1713年打造成一座純粹巴洛克式的教堂;

聖母升天大教堂除了以紫羅蘭色大理石打造的祭壇,還有義大利提香(Titian)的畫作,大教堂的寶庫內存放許多11-18世紀的聖物箱、教堂器皿與金銀雕飾。

接著亂走到靠海處的舊港(Porat Dubrovnik),也有很多知名的海鮮餐廳可以用餐。

舊港(Porat Dubrovnik)有很療癒的fu,很多遊客悠閒地坐在海邊看船;感覺也很像君臨城的港口喔!

Jesuit Staircase這階梯彷彿是義大利西班牙台階的前身,設計方式均相同。

這裡是《權力遊戲》第五季第十集中,Cersei Lannister 因為被冠了通姦、亂倫和暗殺國王等罪名,為了保全性命之下承認罪行,赤裸身體被人民罵這一幕「贖罪之路」的原型。

聖依納爵教堂(Crkva Svetog lgnacija),與一旁的聖母升天大教堂十分神似,都是地震後重建,完成於1725年,教堂內的壁畫以『聖依納爵一生』為主題,緊鄰著教堂,還有間耶穌會學院。

貫穿古城的大理石道路史特拉敦大道(Stradun)兩旁充斥著露天咖啡座,大道兩邊延伸出許多密如蛛網的小徑,以及彷彿像是好漢坡一樣陡峭的石階長坡,吸引著遊客離開吵雜的大道,往兩旁的小徑去探險,當地特色的小酒館、美食餐廳與藝廊都藏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徑裡;為了尋找古城牆步道,我們因此走進巷弄,卻越爬越高而找不到出口,但看到亂石堆也讓我想起冰與火之歌的場景。

巷弄穿梭,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到最知名的賞海景咖啡廳『Cold Drink Buza』,現場座無虛席,這是路痴亂走意外的寶貴發現…..

巷弄步道都是石頭石磚,感覺挺美的,就是爬坡真的有點辛苦。

意外的小徑是不是非常美啊?

雖然我腿力不是很好,但真的很想走上去探險喔! 只是覺得W可能不願意一直走,所以就放棄算啦!

石頭石磚巷弄步道真是有夠漂亮

走下來就直通史特拉敦大道Stradun Street,整條步行街鋪滿大理石,有夠好看好走。

史特拉敦大道是條東西向大道,貫穿兩邊城門,把古城一分為二;杜布羅尼克原本是一座島嶼,史特拉敦大道所在的地方就是隔開島嶼和陸地的水道,1468年才填起來並舖上路面,全長292公尺,整齊的巴洛克式建築,白色地磚,被譽為是歐洲最美的街道之一,史特拉敦名稱來自於一位米蘭籍的軍官,第一眼瞥見這條路,即用義大利文讚嘆『Chestradone』意指多麼大的一條街,兩旁與街道內盡是商家、咖啡館、餐廳,逛街採買非常方便。

在拉古薩共和國黃金年代,舊港區是重要的貿易商業中心,如今主要港口已移往新城區的格魯日港灣(Gruž),舊港區目前只剩小遊艇、小漁船停靠。

買冰淇淋坐在海港邊看船看海,想像著冰與火之歌的拍攝場景,等待集合,順便休息一下啦!

港邊山壁階段式的紅瓦房屋就是幅美麗的畫作

這是2011年走古城牆步道時拍攝的,感覺絕對是冰與火之歌的拍攝場景吧!

明闕碉堡(Fort Minceta)位於古城牆西北側,是古城牆的最高點,是在《權力遊戲》裡不朽之殿的原型,當小龍被魁爾斯男巫關在不朽之殿,龍母隻身進入不朽之殿尋找小龍,男巫在告訴龍母三個背叛的預言後發動攻擊,卻被卓耿噴火燒死,不朽之殿也被燃燒殆盡。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說:「想目睹天堂美景的人,就到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威尼克。」孤立於海中岬角的海港小城,融合了許多文化於一身,有『斯拉夫的雅典』之稱,是克羅埃西亞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及健康療養勝地。

D7:杜布羅尼克~科特峽灣Boka Kotorska~科特古城Kotor~尼姆Neum;雖然是有點遺憾沒走古城牆步道,也沒坐到杜布羅尼克纜車,但這次看到不一樣的景觀也覺得很開心;早餐後前往黑山沿途,看到有郵輪停靠,這裡應該是熱門旅遊景點啦!

前往黑山,團友在車上居然也能拍攝到杜布羅尼克美麗的景觀,真厲害……

到黑山要過邊界關卡,搭乘渡輪,我們連車進入渡輪;續往科特KOTOR前進,沿著美麗的海岸線,我們進入了蒙地內哥羅(黑山),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其中西北部的科特峽灣Boka Kotorska為歐洲位置最靠南的峽灣,也是歐洲本土在挪威之外最大、最深的峽灣,已列為世界遺產。

在未進入古城前,門口的左側就能看到先看到Kampana Tower,它是城牆系統的一部份,也是科特灣內的要塞,建於13 -14世紀之間,算是很象徵性的景點之一。

科特Kotor有非常罕見完整的防禦工事系統,自古即是航海和軍事要地,古城牆工程保留的非常完整,於中世紀用來保護城內的重要設施,包含城牆堡壘、蓄水池、城堡及重要的軍事要塞。整座古城在1979年即被列入UNESCO所指定保護之人類文化遺產。

原先還以為是座堡壘,卻原來河畔上的堡壘步道現在是用餐之處,還真令人吃驚。

科特Kotor古城位於峽灣的最深處,也是歐洲最南部的峽灣,背後靠著陡峭的洛夫茜山(Mountain Lovcen),前方是一片平靜無波的大海灣,科特的歷史,就如行程中所見的亞得里亞海城市,伊利亞人、羅馬人、塞爾維亞人、威尼斯人、拿破崙軍隊、奧地利人輪番主宰,接著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狄托的南斯拉夫共產政權,如今總算獨立了。

科特Kotor古城區可追朔至西元七世紀,現存有中世纪遺留教堂、古羅馬建築,城牆綿延而上至城區後的高山,長達4.5公里,而地面上的城牆最短距離港口僅有短短一百公尺,依山傍水,因而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聖母救贖教堂 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edy據說是因1518年瘟疫的倖存者感念聖母垂憐救贖,於同年所建。

科特有三座城門,最主要的城門是位於西側的海門(Vrata od Mor),建於1555年的威尼斯殖民時期,城門右側斑駁的聖馬可雙翼石獅記錄了這段歷史,城門融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由厚重的石磚與石柱所構成。

進入城門後看到的是鐘塔與武器廣場(Clock Tower & Square of the Arms),顧名思義,當年是買賣軍火的地方,鐘塔建於1602年,是科特的代表性建築之一;面對廣場的這面呈現巴洛克風格,而北面與東面則是哥德樣式,鐘塔下方有根『恥辱之柱 (Pillar of Shame)』,當市民犯罪時,會處罰跪在石柱前示眾。

武器廣場左側建築為Hotel Cattaro,是過去的城主 (rector) 的宮殿。宮殿底部的建築為拿破崙劇院Napoleons Theatre。建於十八世紀並在十九世紀作為劇院,為巴爾幹地區最早成立的劇院之一。後來曾作為市政廳,現為Hotel Cattaros的接待廳;科特(Kotor)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保護古蹟。

科特人大部分都信奉東正教,但最重要的教堂卻是這座天主教堂~聖特勒弗教堂(Katedrala Sv Tripuna),建於1166年,兩個鐘樓造型略有不同;以克羅埃西亞科楚拉島的石灰岩所建,經過多次翻修,1667年大地震時,教堂的鐘塔與部份立面也受損,目前的巴洛克樣式是後來重建的,教堂內為仿羅馬式混搭哥德、文藝復興及巴洛克風格。

聖特勒弗大教堂也稱科特主教座堂(St. Tryphon Cathedral/ Katedrala Svetog Tripuna),這棟仿羅馬式的雙塔教堂是科特最大的建築之一,是黑山境內僅有的雙塔教堂之一,教堂內部磚石樸素,有些金和銀製的宗教遺物與濕壁畫;傳說威尼斯商人於809年,從現今的土耳其帶回3世紀基督教聖者特勒弗的骸骨,卻在科特峽灣遇上風暴,於是為祂蓋了座臨時庇護所,但每當要離去時,天氣就變差,從此特勒弗就安放在科特,成為這裡的守護神。

海事博物館(Maritime Museum)~科特曾有過一段風光的海上歲月,海事博物館珍藏的正是這段歷史,博物館坐落在一棟18世紀的Grgurina貴族宅邸裡,為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立面的兩座石造欄杆裝飾的大陽台特別引人矚目,屋內則保留威尼斯時代的格局。

科特(Kotor)古城其實有貓城之稱,所以不只常見到貓咪,也有貓雕喔!

有人說科特是『小杜布羅尼克』,但相較之下,商業氣息顯得低調許多,悠閒漫步在小巷弄裏,很有中世紀fu………

聖尼可拉斯教堂 Saint Nicholas’ Church前身是修道院,後因拿破崙征戰至此,將修道院改建為教堂並分撥一部分為軍營,19世紀時因火災燒毀。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教堂建於二十世紀初,是目前科特最重要的東正教教會的教堂,屬於新拜占庭的設計,教堂中間有座大圓頂,立面有兩座鐘塔;內部寶庫藏有藝術品、文件、教堂禮制服裝及貴重物品等。

聖尼古拉斯教堂與一般天主教堂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沒有長椅,站著做禮拜才代表崇敬上帝,東正教的主祭壇是一整面的各種聖像屏幕,來隔開神聖世界(裏面存放著聖經)和世俗世界,空氣中瀰漫著焚燒蜜蠟的香氣,東正教合唱樂音不斷播送,銀白色聖像淺浮雕襯著深色木框,簡單的彩繪玻璃、灰白牆壁,陽光透過圓頂投射進來,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秘氛圍。

隔著小廣場與聖尼古拉斯教堂對望的,則是聖路克教堂。

聖路克廣場上有兩座塞爾維亞東正教堂,一新一舊,較老的是這座聖路克教堂(Crkva Sv Luke),於1195年由Mauro Kacafrangi所設計,兼具仿羅馬式和拜占庭風格,是1667年大地震中唯一沒遭受波及的建築;

聖路克教堂原是作為天主教堂使用,但在十六世紀中葉隨著東正教人口的移入,同時也作為東正教堂使用,是兩個信仰和諧共存的見證;直到十九世紀,教堂才被贈與給東正教會。

原室內佈滿12世紀的拜占庭式壁畫,目前僅剩南邊的牆面還保留著,曾經是天主教堂,後來轉由東正教徒使用,因此教堂有兩個祭壇,各種不同文化在此融合,尤其東正教與天主教兩大教派,竟能在同一座教堂裡使用不同角落,堪稱奇觀,內部仍保有少數十二世紀的壁畫及聖像畫。

貓博物館 (Cats Museum),需買票才能進去參觀,所以在外面看看。

科特古城內有很多貓,因為在1667年大地震之後,引爆了大規模鼠疫,75%的人口因而喪生,居民養貓來捕捉老鼠,漸漸的,貓的地位在這座古城享有神聖的地位;瞧這貓還會自願當模特兒呢!

科特古城是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存中世紀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收錄在世界遺產內的經典名城,建築深受威尼斯文化影響,擁有壯觀的長城、多座中世紀教堂,以及古老的鐘樓、市政廳和民居等建築和古蹟,漫步在城市街角別有一番風味。

微風輕拂的廣場,旅人們喜歡選個露天雅座悠閒地啜飲咖啡,泛黃的大理石牆上頂著赭紅的屋頂,錯雜地拼鑲成一種紅色風情,其間穿梭著無數石板小巷,商旅和水手們數世紀來就往來於古城中。

在科特古城的武器廣場 Square of the Arms集合準備上車離開;

再從西側的海門(Vrata od Mor)走出科特古城

科特港口停靠的郵輪還不小,應該也是地中海航程停靠的一站啦!

回程依然坐渡輪,在渡輪上shine下車欣賞拍攝科特峽灣Boka Kotorska風景。

蒙地內哥羅(Montenegro)又稱黑山共和國,『Montenegro』字意為黑山,指的是內陸地區峰峰相連的黝黑山脈,蒙地內哥羅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海岸線迂迴曲折,峽灣的瑰麗景致讓人大開眼界,世界遺產-科特峽灣(Boka Kotorska),是歐洲最南端的峽灣,也是挪威之外,最大、最深的峽灣,曾被選為全世界最美麗的25座海灣之一,1979年列入為UNESCO所指定保護之人類文化遺產,海水湛藍清澈,感覺好美好美….

上岸後再過邊境,驅車前往杜布羅威尼克DUBROVNIK;雖然科特(Kotor)與杜布羅尼克都是保存完整的中世紀堡壘城市,但氛圍很不一樣。這處峽灣的山海美景,非常獨特,似乎所有領隊都很推薦,但在車上拍攝的不是很理想。

找出在2011年拍攝的峽灣,實在是有夠美;克羅埃西亞的南方濱海城市「杜布羅尼克」有「亞德里亞海的珍珠」之稱,是影集《冰與火之歌》的拍攝取景地。

因為有一對團友腹瀉,因此車子需先返回杜布羅威尼克飯店接他們,再過境去波赫的NEUM住宿。劉導笑說今日遊三國,實在很不簡單喔! 還好沿途亞德里亞海的的夕陽景觀真不錯。

到達位於波赫最邊陲地帶唯一靠海的城市~尼姆(Neum);下車時夕陽讓滿天絢爛色彩,紅霞超美的,可惜當時不熟悉,若往海邊走可能夕照就會更美啦!

入住後放下行李找到濱海步道,雖然天色昏暗但還有一點點夕陽的fu,眼前景物都有點染上粉紫色濾鏡的感覺,彷彿是入夜前的憂鬱藍調時刻,水面的兩艘小小船似乎增添些許浪漫…….

D 8 :尼姆~斯普利特~十六湖國家公園Plitvice National Park;清晨特地早起走濱海步道看日出;尼姆Neum的地理位置獨特,在戰爭、政治權力爭奪下,從中世紀到近代幾經政權更迭,如今變成一個把鄰國克羅埃西亞硬是隔成兩半的地方;波赫面積是台灣的1.5倍左右,海岸線卻只有短短的24.5公里,這24.5公里讓波赫不至於變成一個完全的內陸國;而海岸線上唯一的城鎮便是尼姆。

海濱民宅的風格,與土耳其傳統民屋白牆、磚瓦紅屋頂的建築特色相近,尼姆相對是波赫比較鄉下的地區,因這邊物價相對鄰國克羅埃西亞便宜非常多,難怪要特別繞路過境來此住宿。

雖沒看到晨陽,但晨曦泛紅映照海面,山坡地的海濱旅店、聚落,紅瓦白牆建築物讓亞德里亞海增色不少。

尼姆多山丘,建築多分布在山坡或海邊較平坦的地方,密密麻麻的海景旅館分布在尼姆的亞得里亞海岸線上;感覺似乎不必專程去希臘住階梯式飯店啦!

出入境又坐很久的車,終於到達斯普利特Split;亞德里亞海的海港城市似乎都很相似,濱海大道都有整排的棕櫚樹。

克羅埃西亞的第二大城斯布利特SPLIT是達爾馬齊亞海岸的核心,但人口不到30萬人,因地利之便,隨著克羅埃西亞旅遊業的發展,斯布利特成為旅客重要的進出港口,隨處可見頻繁進出的渡輪與遊輪,斯布利特港灣也成了休閒度假勝地。位於斯普利特南邊的濱海大道頗具異國風情,70~100公尺寬的散步步道上,種滿了棕櫚樹,濱海大道旁露天咖啡座充斥著路旁,很悠閒的FU喔!

斯普利特的原文「Split」用英文來看就是「分割」這個字,但城市跟「分割」沒什麼關係,地名由來是一種叫多刺金雀花(calictome spinosa)的希臘名,應該是因為早期這座城市遍地都是這種花吧(?)

皇宮的四面城牆皆有一個主要出入口,北東南西四個門分別叫金門、銀門、銅門、鐵門,原本南邊的銅門是緊鄰海邊的,如今銅門已經離海岸線好幾公尺遠,隔著「海港」大道,銅門當初是讓君主坐船進出皇宮的出入口最初是一個海門。進入皇宮的四個門中,銅門算是最小,但保存也最好的一個門。

進門後不是城內華麗的景色,反而是地勢先往下,要先進到皇宮的地窖層;地窖(Podrumi Dioklecijanove palače)又被稱為「地下大廳」,空氣瀰漫著淡淡陰冷潮濕味,燈光昏暗,結構呈拱形石造,頂部斑駁,看得出歷經歲月滄桑,《冰與火之歌》中,地窖就是龍母養龍的場景。

這幾年拜《冰與火之歌》之賜,斯普利特與杜布羅夫尼克都成為影迷朝聖的重點城市,斯普利特在劇中是龍母征服的城市~彌林城的主要場景。

近期的考古研究顯示,地窖比皇宮早約兩個世紀建築完成,後來作為戴克里先皇宮的地基,同時用來儲存食物、葡萄酒。

穿過地窖,重見光明後,就來到了一個開闊的小廣場,可見列柱廊中庭(Peristyle)的鐘樓。

普利斯特這古城,廢墟很有風格、很羅馬。

地窖正上方中庭南面,就是皇宮的前廳(Vestibul)入口,前廳也被稱為圓形大廳,是皇家走廊的一部分,前廳高17公尺,直徑12公尺。有著厚實的拱形門,前廳頂部原本是個圓頂,但已經塌陷不存在,現在從前廳內可望向天空,站在前廳牆邊,能從破掉的圓形穹頂中看到斯普利特主座教堂的尖端,因此成為皇宮內的代表性拍照點,當陽光斜射進來,穹頂與投射在前廳牆面上的光影,形成一個「8」的雙圓形狀。

前廳裡的空間,也是《冰與火之歌》中,無垢者與烏妖之子戰鬥的場景之一。

斯普利特大教堂也稱作聖多米紐斯教堂(St. Domnius Cathedral),原先是戴克里先的陵墓。戴克里先在作為羅馬帝國皇帝時,曾大力迫害基督徒,聖多米紐斯就是在他手下殉教。當薩羅納難民逃至戴克里先宮後,也將聖多米紐斯的遺骨一併帶來斯普利特。除了讓聖多米紐斯成為該城的守護聖人外,更把戴克里先的陵墓改為聖多米紐斯大教堂,只能說有時歷史真的充滿了諷刺呀!鐘樓(Zvonik Sv. Duje) 57公尺,其實比宮殿晚很多才興建,建於1100年,採羅馬式風格,1908年經過大規模改建,許多原始的羅馬雕塑遭到拆除,現為仿羅馬式風格。

來到克羅埃西亞Split不能錯過的就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戴克里先皇宮(Diocletian Palace),羅馬時代興建的戴克里先皇宮,是集皇家住所、軍事要塞和防禦城鎮於一體的建築,幾千年來不斷的擴建成為了現在住商辦合一的空間。除了是古蹟外,戴克里先皇宮也是熱門影集《權力遊戲》的取景地。這邊是皇宮正中央列柱廊中庭(Peristyle);身為一座羅馬帝國時期的遺跡,中庭內有Cosplay羅馬戰士的人,讓你一秒穿越回古羅馬的錯覺。

金門過去是通往戴克里先的故鄉薩羅納。門上三扇窗戶處,是一間6世紀的小教堂 St. Martins Church

金門同側高聳的城牆固若金湯,覺得非常有古蹟fu~~

金門外有個著名的雕像~近代雕塑大師Ivana Mestrovicz,於1929年所創作的寧斯基主教雕像(Grgur Ninski),由於這位主教堅持以克羅埃西亞文代替拉丁文傳教,因此激起了民族意識。有關這個雕像有個有趣的傳說,那就是只要摸到主教左腳的腳趾頭,就能帶來好彩頭,所以,雕像的腳趾頭被大家都摸得閃閃發亮呢!

金門 The Golden Gate是四座宮門中的北門,也是皇帝進宮用的主門。出了金門後的道路,通往北方的Salona,即戴克里先的出生地;也因為皇帝由此進出,金門曾有著華麗的裝飾。不過在中世紀史普利特遭遇圍城時,城內居民就把金門封起來,以便防禦,門上的柱子和雕像等裝飾也在這時期消失。

劉導帶去熱鬧的鐵門旁的人民廣場,原名聖勞倫斯廣場,最早在13世紀時出現在歷史記錄,是斯普利特第一個位在戴克里先宮外的居住區。並在往後的數百年中,成為斯普利得的城市中心。人民廣場上有過去的市政廳、諸多家族宮殿,以及許多餐廳、咖啡館與酒吧,熱鬧非凡。

鐵門The Iron Gate是戴克里先宮的西門,最早是軍隊進出的軍事通道,也是四座宮門中,唯一從落成後就持續使用至今的主門。

如同其他三座主門,鐵門上方也有座敬獻給St Theodore的六世紀小教堂。十一世紀時,教堂經過重建,並改敬獻給Zvonik,成為Church of Our Lady of Zvonik。教堂上同為十一世紀興建的鐘塔,則是亞得里亞海岸上現存最古老的鐘塔。

從陵寢旁的廣場往前走,來到一片像剛被轟炸過的廢墟區,這座有著焦黑痕跡的城門,便是戴克里先宮殿的東側門~銀門(Srebrena vrata),銀門由外門和內門兩部分組成,設計為防禦系統,設計樣式大致仿照北邊的金門,但規模小的多、樸素的多;銀門在中世紀後就被關閉,直到1952年才又重新打開。

戴克里先陵寢&鐘樓,陵寢呈八角形,環繞24根圓柱,7世紀時,石棺及遺體才被移走,並經過後來不斷修建,成為現在的教堂,若從305年陵寢動工起算,它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但八角形教堂現在供奉的是聖母瑪利亞,旁邊的高聳鐘樓,供奉聖多米紐斯;從迫害自己的人的陵寢,搖身一變成為供奉自己的教堂,這轉變夠戲劇性。陵寢旁的小廣場上的幾根圓柱,是少數最初宮殿殘存至今的遺跡。

銀門是戴克里先宮的東門,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四座主門之一。兩側曾有兩座八角形的衛塔。銀門上與其他主門一樣,曾經建有小教堂,但現已不存。離開斯布利特,再長途跋涉到十六湖國家公園Plitvice National Park~~待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ne016&aid=18125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