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3 22:34:55瀏覽252|回應2|推薦6 | |
( 說明:
~文字取自~
http://www.suttaworld.org/big5-txt/sutra/kgin/kgin17/820.htm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 自加註新標點) @佛說演道俗業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無數。四輩之眾。天龍鬼神阿須倫(=阿修羅)會。
時給孤獨氏與五百居士。出舍衛城行詣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
叉手問佛:
居處治家財有幾輩?
出家修道行異同乎?
當奉何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復以何宜化眾生耶?
佛言:善哉問也!開發曈(ㄊㄨㄥˊ)曚(ㄇㄥˊ)將來學施。
佛言:
財有三輩:
一曰下財。二曰中財。三曰上財。
何謂下財?
有人治產積聚錢財。不敢衣食,不修經戒。不能孝順、供養二親。不樂隨時給足妻子
。欲其消息充饒(疑似:飢之誤)飽賜(疑似:腸之誤)。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係口腹。抱愚守惜如蜂愛蜜。不信先聖不奉高士沙門道人。不好布施種福為德。心自計常不慮對至。合者必散禍福自追。貪慕身地不覺惱恨。咄嗟(ㄉㄨㄛ ㄐㄧㄝ)沒過入泥黎門。其身緣食四大虺(ㄏㄨㄟˇ)盛。神寄其中假號為名。羸(ㄌㄟˊ)弱猶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ㄧˇ)世之榮。心懷萬憂謂亦長生。心存吾我不達悉空。三界尚虛況人物乎。汲汲迭(ㄉㄧㄝˊ)惑貪婬嫉妒。如斯行者。(註:下財--至此文義告一段落;下文屬適--中財。疑似:缺漏偈誦文。段落不明。)
奉養父母安和至心。出辭還返不失顏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親恩而無窮極。給
足妻子應時衣食。恩情歸流與共同歡。妻子如是也終無私行。瞻視奴客眷屬徒,使不
令飢乏。不信死後當復更生。謂死滅盡,歸於無形。
供孝所生念乳養恩。
給足妻子戀恩愛情。
瞻視僕使欲得其力。
不能奉敬沙門道人。
不肯行善布恩施德。
後當得福與眾殊特。是謂中財。
佛於是頌曰:
常能念乳養 孝順供二親
給足其妻子 隨時不失節
奴客及徒使 慰勞不加惡
下侍皆順從 遣行不違教
不信後世生 聞之驚不喜
自計身有常 長存不終亡
三界如幻化 當識此辭章
己所為罪福 從本而受之
佛復告長者:
上財業者:
謂其人若有財寶能自衣食。孝順父母不失時節。恒瞻顏色不令懷慼(ㄑㄧ)。出不犯禁,入不違禮。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長謙遜智者。啟受博聞等心不邪。下劣貧厄咸蒙仗荷。給贍妻子常令備豐。除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窮匱。不妄撾(ㄓㄨㄚ)罵加之慈愍。奉敬先聖至學正士出家順法沙門賢明。夙夜行禮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講經典并化癡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時。自安護彼一切眾生。猶如牸(ㄗˋ)牛食芻(ㄔㄨˊ)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 ㄊㄧˊ ㄏㄨˊ)。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無上無比、為無儔(ㄔㄡˊ)匹、為世大雄,獨步無侶。
佛於是頌曰:
若有眾財業 以自好衣食
供養孝父母 不失其顏色
出遊不犯禁 還返不違禮
造行常清白 順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長 謙遜明智者
啟受博聞士 等心不慕邪
隨時給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賜奴僕使 衣食常豐足
奉沙門學士 布施授供養
從受深妙法 棄捐癡聾盲
愍傷十方人 不獨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從芻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無疾疹
普哀眾生類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ㄉㄞˋ)成至佛
佛告長者:
修道學有三品:
一曰聲聞。
二曰緣覺。
三曰大乘。
何謂聲聞?
畏苦厭身。思無央數生死之難、周旋之患、視身如怨。四大猶虺(ㄏㄨㄟˇ)五陰處賊。坐禪數息、安般守意。觀身惡露不淨之形。畏色欲本痛想行識。怖地獄苦。餓鬼之厄。畜生惱結。人中之難。天上別離。不可稱計。輪轉無休如獄中囚。欲斷生死勤勞之罪。求無為樂泥洹之安。但自為己、不念眾生。常執小慈、不興大哀。倚(ㄧˇ)于音聲、不解空慧。三界猶幻。趣自濟己、不顧恩慈。是為聲聞學。
佛於是頌曰:
畏無量生死 周旋之艱難
心已懷恐懼 唯欲求自安
坐禪而數息 專精志安般
觀身中惡露 不淨有若干
棄捐三界色 斷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樂泥洹
佛告長者:
緣覺者:
本發大意。為菩薩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無能及者。不解如來色身所現。因世愚人不識大道,斷生死流,不能反原,盡生死本,故為現身,相好嚴容。文辭言教以化愚冥。顯示大明及著相好。謂審有色像。雖行四等、四恩、六度無極、三十七品。觀十二緣,欲拔其原(=源)。不解本無悕(ㄒㄧ)望大道。正使積德如虛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達故。何謂不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ㄒㄧ)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無想不願諸法。曉一切法如幻、化夢、野馬、影響、芭蕉、泡沫皆無所有。道慧無形,等如虛空。無所增壞,普度眾生。
佛於是頌曰:
本發菩薩意 志慕大乘業
但欲著佛身 不了無適莫
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樂無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脫五陰六衰
但察其麤事 不能觀深微
雖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違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馬
芭蕉如夢影 妄想甚眾多
正使作功德 猶如江河沙
心懷無上真 不解除眾魔
佛告長者:
其大乘學。發無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虛空。而修大悲無所適莫。不自憂身但念
五趣。一切眾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護。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濟十方。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六度無極無所悕(ㄒㄧ)望。以施一切眾生之類。觀于三界往返周旋。
勤苦艱難不可稱計。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無異。為之雨淚。欲令度厄至于大
道。
佛於是頌曰:
發無上大意 行慈悲喜護
大哀如虛空 行等無適莫
立德不為己 唯為十方施
度脫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一曰布施給諸窮乏。
二曰不擇豪劣、行輕重心。
三曰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
四曰以此功德施於眾生。
佛於是頌曰:
布施攝貧窮 不行輕重心
志慧無悕望 不求還得報
愍念於群黎 往來周旋者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佛告長者:
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守口護身心不念非。
二曰出入行步不失禮節。
三曰不願生天、轉輪聖王、釋梵之位。
四曰以是禁戒惠施眾生。
佛於是頌曰:
常護身口意 心堅如太山
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禮節
不願生天上 釋梵轉輪王
則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
佛告長者:
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若罵詈(ㄌ一ˋ)者不計音聲。
二曰若撾(ㄓㄨㄚ)捶者計如無形。
三曰若毀辱者謂如風吹。
四曰有加害者常懷大哀。
佛於是頌曰:
撾(ㄓㄨㄚ)罵令默然 自計本無形
設有恨意起 心輒(ㄓㄜˊ)還自止
和心顏色悅 眾人咸恭敬
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
佛告長者:
精進有四事:
一曰夙夜奉法未曾懈廢。
二曰寧失身命不違道教。
三曰勤諷深典不以懈惓。
四曰廣欲救濟諸危厄者。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
寧自失身命 不敢違道教
誦習深經典 不以為懈惓
救濟眾危厄 不使心懷怨
佛告長者:
禪思有四事:
一曰樂習精修閑居獨處。
二曰靜身口心令不憒(ㄎㄨㄟˋ)亂。
三曰雖在眾鬧常能定己。
四曰其心曠然而無所著。
佛於是頌曰:
恒好於精修 志閑居獨處
靜其身口意 未曾念憒(ㄎㄨㄟˋ)鬧
數處眾亂中 心定無忽變
一心見十方 道慧起神足
佛告長者:
智慧有四事:
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
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ㄧˇ)立眾形。
三曰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
四曰曉十二緣本無根原(=源)因對而對現。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散滅無處所 從心而得生
五陰本無根 所著以為名
十二緣無端 了此至大安
佛告長者:
智慧復有六事:
一曰解色如聚沫。
二曰了痛痒如水泡。
三曰思想如野馬。
四曰曉生死如芭蕉。
五曰察識如幻。
六曰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
佛於是頌曰:
解色如聚沫 痛痒如水泡
思想猶野馬 生死若芭蕉
了識假譬幻 三界無一好
分別悉空無 爾乃至大道
佛告長者:
慈有四事:
一曰慈念十方。
二曰如母育子。
三曰極愍念之。
四曰如身無異。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慈念於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懷極愍念 如身等無異
佛告長者:
哀有四事:
一曰愍之。
二曰為之雨淚。
三曰身欲代罪。
四曰以命濟之。
喜有四事:
一曰和顏。
二曰善言。
三曰說經。
四曰解義。
護有四事:
一曰教去惡就善。
二曰常訓誨歸命三寶。
三曰使發道意。
四曰開化眾生。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愍念為雨淚 身欲代其罪
捨命而濟之 不以為懷恨
和顏演善言 講法分別義
教去惡就善 誨歸命三寶
佛告長者:
有四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一曰解空學無所求。
二曰無想無所悕望。
三曰無願不慕所生。
四曰常等三乘之業無去來今。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解空無所求 無想悕望報
不慕願所生 常等三世行
佛告長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
一曰一切皆悉本淨。
二曰而解萬物普如幻化。
三曰生死斷滅皆從緣對。
四曰計其緣對本亦無形。
佛於是頌曰:
一切悉本淨 解物如幻化
生死從緣對 計本亦無形
佛告長者:
有六法疾成正覺:
一曰身常行慈無怨無結。
二曰口常行慈演深慧義。
三者心慈仁和調隱哀念十方。
四曰護戒不造想求大乘之業。
五曰正觀見十方空道俗不二。
六曰供足乏食救身之業以濟危厄。是為六。
佛於是頌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結
口恒修言愍 演深慧之誼
心和仁調隱 哀念諸十方
護戒不起想 正觀十方空
佛告長者:
有四事疾成佛道:
一曰奉精進業悉無所著。
二曰教化眾生道心不斷。
三曰遊于生死不以患厭。
四曰大慈大哀不捨權慧。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精進無所著 教化未曾斷
不患厭生死 不廢捨權慧
佛告長者:
開化眾生有四事:
一曰不信生死者,則以現事禍福喻之。
二曰不信三寶,顯示大道。
三曰迷惑邪徑,指語三乘;佛道獨尊,而無有侶。
四曰三界所有悉如幻化,無一真諦。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不信生死禍福示 墮邪見者顯大道
佛道獨尊而無侶 三界悉空如幻化
佛告長者:
開化復有七事:
一曰慳貪者教令布施。
二曰犯惡者誨令奉戒。
三曰瞋恚者勸令忍辱。
四曰懈怠者化令精進。
五曰心亂者誨令定意。
六曰愚冥者教令至學智度無極。
七曰不知隨時顯權方便。是為七。
佛於是頌曰:
慳者教布施 犯惡令奉戒
瞋恚勸忍辱 懈怠勸精進
亂者使定意 愚冥教令學
智慧度無極 隨時發善權
隨時菩薩問佛:何故學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
佛言:學者其心見有遠近,解有深淺,志有優劣,故示三乘。計本無三,假引為喻。
譬如:有人為國大臣,聰明智慧。王之所重,參誼國事。一以委託不懷疑慮。又,斯大
臣有三親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
大臣舉治國之政頗有漏失。眾人潛入,白之於王。謂圖逆辟王,聞懷疑,問諸臣曰:當
何罪之?諸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頭。或言截手斷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
王察眾臣所議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達,偶有小失。不宜乃爾,當捉閉著獄。諸臣
唯從不敢復言。告邊臣曰:速下文書,令收敕臣,閉在刑獄。
時凡親友聞之悲念。欲使出獄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飲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見考治。尊者又聞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獄吏。不令搒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獄。至太子聞以為罔然。是吾親親無有重罪。眾臣憎之、讒(ㄔㄢˊ)之於王。不宜取爾。往詣王所具陳本末,謂無逆肆。當用我故願赦其殃。王用愛子即赦使出獄。與王相見令業如故。
其國王者謂如來。其太子者智慧度無極、善權方便菩薩,逮(ㄉㄞˋ)得無所從生法忍、權慧之宜。乃能得出於三界獄。得成為佛廣濟眾生。尊者親友謂行淨戒,免三惡趣、不免(疑似有誤,原文:助字。)三界。可受天上、人間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謂布施業。此適能脫餓鬼之界。不免地獄畜生之厄。
所以者何?
如其所種各得其類。發無上正真道意。奉於大慈無極大哀。開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達深法。不解進退中止自廢。故為緣覺畏生死難往返周旋。但欲自濟不念苦人故墮聲聞。各隨本行而獲致之。
說是經時。給孤獨氏居士五百長者。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有數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箜篌(ㄎㄨㄥ ㄏㄡˊ)樂器不鼓自鳴。飛鳥走獸相和悲聲。當是之時。莫不歡喜自歸佛者。
居士復問:
初學道者始以何志?
佛言:先習五戒、自歸於三。
何謂五戒?
一曰慈心恩仁不殺。
二曰清廉節用不盜。
三者貞良鮮潔不染。
四曰篤信性和不欺。
五曰要達志明不亂。
何謂三自歸?
一曰歸佛無上正真。
二曰歸法以自御心。
三曰歸眾、聖眾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靡所不包。
復有四法:
一曰道跡。
二曰往還。
三曰不還。
四曰無著。
緣覺至佛無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辯、六度無極大慈大哀得成
大道。前知無窮却覩無極。教訓十方何智不逮(ㄉㄞˋ)。
阿難問曰:此經何名?云何奉行?
佛言:名曰:解俗家業三品之財、出家修道無上正真。其要號曰:演道俗業。佛說如是。賢者阿難、給孤獨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歡喜。
佛說演道俗業經
_()_
ps:
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七冊 No. 820《佛說演道俗業經》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9/T17n0820.pdf
2. http://ccubk14.brinkster.net/greatbook/L043/043_0411_001.pdf
4.【阿須倫】(異類)舊譯:無端,無酒,新譯:非天,常與帝釋戰鬥之神也。(參見:阿修羅。佛學大辭典/ 作者丁福保)
|
|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