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達摩悟性論
2017/09/01 10:28:47瀏覽1907|回應5|推薦17

達摩祖師論集三【悟性論】http://blog.udn.com/mobile/omhon/19575007

3達摩祖師論集三【悟性論】http://www.suttaworld.org/ancient_t/dmjs/dmjs3.htm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三毒者:貪嗔癡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

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

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

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

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

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

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

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

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

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

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

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

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

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

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不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

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

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

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

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

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

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

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

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

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罪處所故。

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

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

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

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

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

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

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

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

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

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

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

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故身心為田躊,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

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

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

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

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

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

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

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

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

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

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

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

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

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

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

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

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

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

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

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

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

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

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

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

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

為三毒所燒,即名為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

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

若捨却冰,即無別水;若棄却眾生,則無別菩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

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

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

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

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

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

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

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

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

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

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

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

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

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

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

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

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

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

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

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

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

若以至少而理想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

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

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

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

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

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

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

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

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

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森羅萬像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大師悟性論終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108481473

 回應文章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01 15:48
說法,
即非說法,
是名說法。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非有--非非有--非 非非有--入空=寂=淨=滅=虛=實
次第而成-現-象-顯-
如聖開法師常說的:
非非法

以契入金剛經之鑰義。(lotus)
般若智慧波羅密多
到彼岸!
契理契機即是如法,
不相應法,理,事,各自喝茶,痾ㄜ屎尿去!

釋尊說:「金剛經」 ( 離相、空相 )。

現象,

非現象、
是名現象。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3 18:06
今思:

無所求,對,也不對?!
畢竟是凡夫地無所求,也算是清淨無欲,尚潔不俗。
然而,對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大道圓滿覺,理應有所好樂(一ㄠˋ)(=善法欲)故為"有"所欲求。
經云:
願 以 此 功 德 迴 向: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正遍知。
勤求佛之大智慧覺。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07 15:43
十九字觀音菩薩聖號的啟示: - 道玄之門(四寶)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mobile/omhon/488466
十九字觀音菩薩聖號的啟示:
2006/10/12 23:32:35
瀏覽:2645迴響:0推薦:13


分享到LINE

十九字觀音菩薩聖號的啟示:
2004-03-09 12:14:00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曆書上觀世音菩薩的紀念日有三,
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與九月十九日,分別記載著如下的註記。
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的正日。
六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的成道日。
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的出家日。
(二、六、九,十九)四個數字引人深思、、、

從「二」的『陰陽循環』,『悲智雙運』到『體用雙泯』,勾勒出修行的次第與
進階的印證。是精氣神的開發,是慈悲智慧的交融,是體用的圓融。

從「九」的陽性引動『初發心』,『精進心』與『無畏心』,由初發心的勇猛催促著道業的精進,因精進而併發的無畏心環環相扣,是「九」的靈動發酵,是字魂的牽引,是微妙的啟發。

從「六」的陰性內斂而成就道果。
從「十九」的解析身心靈的結界封印,以粗、中、細、微的氣來交通,
從精的五行(☆),
氣的八卦(#),
到神(靈)的六合(*),是智慧的圖騰,是不可說的啟示。

從二的圓滿,九的大用,六的體性。
契入「十九」的身心靈與之對流,誠為不二法門,
是訊息,或是遐思,或是牽強,還是、、、
博君一笑罷了。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07 15:40

http://blog.udn.com/mobile/omhon/411898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四寶瘋言瘋語:

譬如有人,(行者)

一專為憶,(觀)

一人專忘;(照)

如是二人,(既觀且照)

若逢不逢,(觀而不觀)

或見非見。(照而不照)

二人相憶,(不觀而觀)

二憶念深;(不照而照)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緣生緣滅同於清淨)

十二如來:

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

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

解脫光佛、安隱光佛、不思議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如來:阿彌陀佛之光勝於一切諸佛。

《無量壽佛經》云:「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

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

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

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今此十二如來,即彼往昔恒沙劫前之十二如來也。

《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曰:

「是內坐十二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其名曰:

一切三達無量光佛、遍覺三明無邊光佛、智道三明無礙光佛、

六真理智三明無對光佛、色善三明光焰王佛、一覺三明清淨光佛、

普門三明歡喜光佛、入慧三明智慧光佛、光色三明不斷光佛、

明達三明難思光佛、五德三明無稱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

急轉彎:

『一切三達、遍覺、智道、六真理智、色善、一覺、

普門、入慧、光色、明達、五德、智力三明』

【一切三達三明、遍覺智道、六真理智、色善一覺、

普門入慧、光色明達、五德智力】

五十二法行者:

一、十信位: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即攝十信法行;

二、十住位:住在三昧,觀佛實相,即攝十住法行;

三、十行位: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攝十行法行;

四、十向位: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攝十向法行;

五、十地位: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即攝十地法行;

六、等覺位:憶佛念佛,去佛不遠,即攝等覺法行;

七、妙覺位: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即攝妙覺法行。

十信乃至十地為五十位,等、妙二覺為二位,共成五十二位也。

通常稱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07 15:39

@除糞

2013/08/24 11:02:37

瀏覽:125

分享到LINE

@除糞

但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心裏(裡)明明。

所以舊時見解總須捨卻。

淨名云:除去所有。

法華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只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

又云:蠲除戲論之糞。

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

故經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若言:佛道是修學而得。如此見解全無交涉。

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祇對相當。便道契會也。得證悟禪理也。

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

任汝會得少許道理,只得箇心所法,禪道總沒交涉。

所以達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故云:忘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

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虛空本來無大無小,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絕纖毫的量,是無依倚,無黏綴,一道清流,是自性無生法忍。何有擬議。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間乎。珍重。

~ 傳心法要\卷下

@嫌著眾生即謗十方諸佛

你如今念念學佛,即嫌著眾生;若嫌著眾生,即是謗他十方諸佛。

所以佛出世來,執除糞器,蠲除戲論之糞。只教你除卻從來學心見心;除得盡,即不墮戲論,

亦云搬糞出。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決定不分別佛與眾生,一切盡不分別

。始得入我曹溪門下。

~ 傳心法要\卷下

@相關閱讀:

http://blog.udn.com/ABCGOGADI/8130819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