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1/22 21:32:54瀏覽1026|回應0|推薦0 | |
【在步道上 共譜生命的樂章】系列之七~(2007.07.15) 本期會訊出版時,協會已經渡過正式成立之後的八週年慶,想起才剛剛以“喬遷“為題書寫邀請函,如今,第五屆理監事已經開始執事了,真是時光飛逝! *【喬遷古亭邊 同賀八載情 】 就在我們八週年慶的前幾天,一家頗負盛名的建設公司廣告創意總監陳女士來拜訪我們,想請我們合辦一場【森林音樂會】,在步道的各個適合的點以不同的樂器演奏悠揚的樂聲。 我們在協會一進門處的幽靜角落交換意見時,我把去年參與連署農委會林務局所推動的《無痕山林 Leave No Trace》宣言給她看,讓她了解【森林音樂會】的構想聽起來很浪漫,但其實並不全然符合自然保育的精神。陳女士了解之後非常吃驚,同時表示他們很需要這方面的進修學習。 其實,只要想到我們在步道上解說時不用麥克風,就會了解人為森林音樂會的不恰當了;困難的是,在財源拮据的狀況之下,要捨掉種種類似的賺錢機會。然而,雖然沒有實質的收入,但是我們談到建築業者要在社區盡量留住會呼吸的土地面積,慎選建材,努力為豪宅重新下定義。 *【家園破碎依稀在 國土保安待加強】 五月間,有機會參與內政部營建署有關【生態旅遊點現勘行程】,走了北台灣、東台灣幾個地方。當我們搭車沿二號濱海公路從金山到瑞芳,經過50~51公里處『萬里四季風情』建築物旁時,看見海灘很多垃圾,建築物破舊不堪,毫無美麗風情可言。而在協和火力發電廠西南側(基隆市文明路上)有個游泳池邊,消波塊疊起像高高的牆,我真懷疑有人願意在那裡游泳? 三十五年前去過幾次的和平島,如今從入口到游泳池週邊的建築狀況,可說是很破敗的門面,實在是對自然資源的一大打擊。導覽解說老師提到,有在規劃【減法藝術】,會陸續拆除一些破舊的、突兀的建築物。 花蓮秀林鄕的銅門村和三棧社區,居住的都是近年才獲得正名的【太魯閣族】,為台灣的多元民族增添新頁的村落,值得珍惜。 位於木瓜溪畔的銅門村給保育界最大的震撼是民國79.6.23菲力颱風造成的重大災情,回想當年我剛到主婦聯盟擔任義工約一年,看見前輩們到銅門村拍攝一家辦理喪事的情景,某個家族十幾口棺材一字排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年有五十多戶人家被遷到花蓮監獄旁安置,銅門村則一直被列為土石流風險區域;本次現勘,看見木瓜溪左岸許多處裸露的碎石斜坡,從山頂到山麓,讓人怵目驚心! 上述這些地方目前大都無法符合生態旅遊地的標準,但是地方人士對自己族群的遷移歷史,說明很清楚,也很動人,連提供社區旅遊交通服務的司機先生也對地方人文有深度的認識,解說很精采,若能對自然生態、地質現象等有更深層認知的話,相信會有更好的成果。 *搭一座橋 閱讀社區故事 上一期會訊中臥曾提及今年上半年,我們接受環保署的委託,有機會書寫全台22個社區推動環境教育的故事;在走訪這些社區時,遇見了許多可敬的人,以及值得深思的課題。 *此刻 映上故鄉山巒的夕陽餘暉 是什麼顏色? 其中,在921災區的中寮鄕和興村不遠的地方,有個溪底遙學習園,在災後前往中寮居住至今的園區重要成員馮小非女士曾跟我們分享說,當地有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人家,他的父親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書寫地方史,他自己年輕時離家在外畫看板;某日黃昏,當他在畫看板時,突然想起故鄉,想到那個時刻,映上夕陽餘暉的故鄉山巒會是什麼樣子?他於是返鄉當農夫,並且利用農暇,把記憶中的家園景緻作成模型;他那一輩的人可能很竆,但擁有幸福。還有一位年輕的農民,被問及要不要來學電腦?他說不要。追問他為什麼不學?他說他是收野蜂蜜的農夫,想保有良好的眼力,可以一眼望去就知道哪裡有好花、好蜂、好蜜;多用電腦會丟掉這份功夫。 在農村住了幾年下來,小非女士經常想:我們的教育主管當局為什麼不在鄉下設立自然生態的教育中心,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以培育出世界頂尖的學者。 親臨拜訪那群追求尊嚴、追求夢想實踐的農家,學習正視城鄉不平衡的狀況,學習用大尺度看待農業的問題,台灣的農村,就會充滿希望! *充滿物候概念的客家諺語『四月八,楊梅紅赤赤』 許多客家籍的長輩一提到桃園縣楊梅鎮,就會想到『四月八,楊梅紅赤赤;五月節,楊梅答答跌』的物候的概念。楊梅在前清時期名叫楊梅壢,據稱是因滿山滿谷的楊梅而得名;楊梅鎮有個『秀才窩』,相傳是清代初年有位秀才勘輿家乘轎子來竹塹遊山玩水時,發現這個山窩不管近觀或遠眺,都是好地理,後人因此把他下轎子的地方稱為『秀才窩』。 會記得了吧?佛祖生日的時候,就是楊梅成熟時。 *風啟電能曜宇宙 活計端從浪裏來 苗栗通霄白沙社區發展協會的網站,有讓人眼睛一亮的豐富內容。其中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們連社區裏的台籍日本兵、台籍國軍、參加過823砲戰的長輩們都找出來,並對在世者作訪談。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更珍惜和平的可貴,這些訪談的用意,除了在留住歷史篇章,或許也是對『天涯若比鄰的』深深期許吧! 一百多年前,白沙屯一位考上台北府秀才的子弟『蔡相』,為他的家鄉寫了一首詩『漁歌時向風前發 活計端從浪裏來 莫道此中無沃壤 天生滄海作田疇』。這麼有才情的前輩,字裏行間,盡是人們倚賴自然的法則。 我們哪位為自己的家鄉寫過詩呢? *原漢一條心 共飲林邊水 屏東林邊自來水廠南邊隔著運動場就是台灣二十一條主要河川之一的林邊溪,這條溪的最上游是來義鄉排灣族的『喜樂發發』部落;然後是平埔族的獅頭社區和客家鄉親的建功社區,下游就是沿海林邊的閩南社區。這四個社區組成了【林邊溪右岸聯盟】,共同辦活動,共同關心家園。在喜樂發發社區的河段,日本政府於大正十年(1921年),由日籍郡守引介,六十多名原住民族的頭目與糖廠方面接觸,答應出勞力完成水利灌溉工程。於是由日籍工程師鳥居信平設計,此項工事是藉埋在河道下約十公尺的地下堰堤,截取並收集林邊溪上游的伏流水,在藉由導水路,利用其水源地與灌溉地的標高差異,因「水向下流」的特性,不用任何人工動力就可把水引到農場,再藉由幹線、支線把水送至農場各處二千多甲的甘蔗田,一九二三年完工,工程設施叫做二峰圳;因為當時國際糖價很高,用這個方式做成集水廊道,可以穩定地供應水源,以使有好的收成。二峰圳至今仍舊可以每天供應十萬噸的水量,是近年來討論水資源課題時,常被舉出來的參考範例,因為許多人都想為後代子孫留住青山綠水,不想只用浩大的水庫工程攔水,卻讓下游無法維持基本流量,並因而失去豐富的溪流生態。 *【停車暫借問 溪從何處來?】 在拜訪各地社區人士的過程當中,最感慨的其實是『急促的腳步』。沿著濱海公路從北到南,有許多動人的村落,被寬闊的馬路切割,呼嘯而過的車流,完全忽視他們的存在。而在台北市北投區,緊鄰著北投垃圾焚化廠的洲美里,位於國立科學教育館旁的雙溪河段右岸;雙溪河原本從這裡右轉繞到焚化廠旁邊注入基隆河,但因水患的關係,為它開了一條直通基隆河的河道,還好因為灌溉之需,保留了舊雙溪河;舊雙溪河有一條小小的支流「九份仔溝」,仍保有野溪的樸實婉約,實在是高度都市化的台北的珍貴資源;舊雙溪河從郭子儀廟前的河段開始, 我已經有好幾次到洲美里,享受單車上的時光,感受農地的溫潤,看見美麗的天際線,還有濃濃的社區情誼。今年端午節,到洲美里參觀為划龍舟活動,看見划龍舟之前,社區居民把屈原神像請到雙溪河舉行【祭江儀式】,然後屈原的神像跟其祂共襄盛舉的神祇,安座在河畔,好像也在為選手們加油! 我們協會今年再度接受台北市陽明、福齡、百齡、華友、華岡、華朋及日本天滿橋等七個扶輪社的贊助,持續推動關心水資源的課題。由於深刻感受到洲美里數十年被禁建、又有超大型垃圾焚化廠這種【鄰避設施】的無奈和不公,因此我們以【停車暫借問 溪從何處來?】為主題,將用這筆贊助款製作五面解說牌,安放在洲美里周邊幾條溪的河口,期待吸引許多遊人的目光,看見河,思索河! 在進行此案時,我看見了【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的開發工程已經從玉山山脈東側桃源鄕境的荖濃溪旁開始打隧道,準備打通玉山山脈之後越過三民鄕旗山溪,再鑿通阿里山脈後,把荖濃溪水引到曾文水庫。有許多學者對於這項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表示質疑,桃源、三民兩鄕鄉民更是深感恐懼。 *結語 此時此刻,我深深覺得我們好像有許多可以【停車暫借問】的課題,比方【棲地安在否?】【地球降溫否?】、、;把這些疑問句變成肯定句,大概就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而要達成這個目標,謹以後文共勉之: 實踐知識的最大力量~合作 完稿 2007.07.15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