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9 15:24:05瀏覽1888|回應0|推薦8 | |
我們台灣近二十年來很採用「工作坊〝Workshop〞」方式討論公共議題,這個方式讓參與討論會現場的每位人士,有機會接觸各組組員和分組議題,都要貢獻每個人的經驗與智慧一起腦力激盪,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或方針。 從2016年冬天,我們幾位較常關心水資源議題的夥伴,受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汪靜明老師團隊的邀約,前往新北市三芝的農村參與「水‧生態茶坊」,討論農村再生方面的課題;汪老師認為「台灣茶聲名遠播,我們如何喝茶、愛茶,讓更多人從品茶中,實踐永續環境的理想?」是需要全民一起努力的任務。當天討論的三個子題: 一、【里山倡議精神在農村再生發展中的體現】 二、【水土資源與農村再生發展】 三、【生態友善農場與環境教育之產學發展】 我們看這三組討論出來結論中的一部分: 一、何謂農村再生?可曾先徵詢農民:需要學習的課程?土地利用的極限、、 二、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部落文化可有受到珍重?可有進行在地的物種多 樣性調查?如何增強「里山、里海、里河」的區域性實踐行動。 三、透過「觀念建立、體驗分享、過程追蹤、合作學習、平台整合」的歷程, 來建構環境教育基地,布局產學發展。 【里山倡議】中的【里山】一詞,源自日文「Satoyama」的發音,在1661年九州佐賀籓的文書就出現「山方、里山方」一詞,後來陸續出現,它的意思都是指「在村里附近的山」,不是人煙罕至的深山。日本國在二十世紀中葉曾發生嚴重的甲基水銀中毒公害事件,即在九州熊本縣發生國際知名的「水俁病」;日本富山縣也曾發生重金屬鎘汙染造成的「痛痛症」事件,這些事件均成為引發世人開始關注公害事件的先河。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首度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人類環境宣言》。然而,雖然經過全球各國或各地人士的努力,設立國家公園、保護區、訂定法律規範等措施,卻發現各種文化、各種物種仍快速消失,保存文化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理想難以落實。加以覺察深思之後,認為更重要的作為在於:保護生活周遭的環境。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指出:里山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al-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是「人類與自然在長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人類與土地利用的互動景觀,並且維持了生物多樣性」。透過這個定義,各國針對自己國家的里地里山,其可持續的自然資源利用型態與社會系統,加以收集與分析,以維持與重建二次性自然地域(即里山)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自然共生的社會。從那時開始,我們逐漸有「里山」「里海」「里谷」等名詞的出現,並成為各方探討課題;我們台灣各地推動有機耕作、努力保種的農家、臨海社區的溼地復育、生態旅遊的建置與推廣等,在在呈現這項理念的實踐。 三芝這邊有條大屯溪,大屯溪畔有一群用心的農民,他們善用傳統智慧,努力營造韌性社區;我們從這麼在地的行動中,看見全球思考的內涵。曾經擔任過集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的湯曉虞先生跟我們分享曾經構思的【台灣方舟計畫】:【台灣方舟~野生物保種計畫】【台灣方舟~生物多樣性科普推廣】【台灣方舟~生物多樣性資源永續利用及產業發展】【台灣方舟~國家計畫生物多樣性監測及報告系統之建置推動】。我們於是想,這樣的規劃藍圖如果可以成為政策,並融入在各個學習體系,透過全民的努力加以實踐,那該會多麼地精彩;正德厚生的農村樣貌,又會是多麼地豐富宜人。 完成於2017/06/03 播出日2017/06/07 *參考書籍與延伸閱聽: 1、《曾文溪流域綜論》〈里山里海與社區發展〉 作者:黃世輝 成大出版社出版 2、有關湯曉虞前主任說明【台灣方舟計畫】的詳細內容,請收聽: https://soundcloud.com/fm937/1060531-1500a?in=fm937/sets/mdy8kenjmqwx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