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人工的。
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3 10:56:43瀏覽210|回應1|推薦0 | |
2009年9月1日未來的學習標籤: 未來生活 自然的學習是生活化的、不自覺的、不經意的、有清楚的功能性目的、有清楚的個人意義,幼兒的學習屬於這種形式。 人工的學習是刻意的、非生活化的、有意識的、抽象的、需要勉力為之的、比較缺乏個人意義,學校教育下的學習屬於這形式。 學習的形式取決於人所需要的知訊量,以及知訊的易取程度(accessibility)。 當所需要的知訊量不高時,學習傾向是自然式的。當所需要的知訊量很大,而知訊的易取程度卻很低時,學習就會以人工的方式進行。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文明社會中所累積的知訊愈來愈多,人類的活動也愈來愈多樣化,個人知訊的需求也就隨著不斷提高。 同時間,知訊的易取程度卻相對地低。因此,好幾個世紀以來,學習一直是以人工的方式進行,教育制度也因此大興其道,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獨特產物。 知訊的易取程度可以決定學習的形式。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學習方式都是在知訊不易取得的情況下演變出來的。 因為知訊不易取得,所以學習要設定知訊範疇(學科)、以特定的媒介(教科書)、特定的人(教師)、在特定的場所裡(教室)、以特定的活動(講課、讀書、考試)來進行。 這樣的學習會演變出一些為教而學的內容和活動,所以是很人工的,也是非生態的學習。 不過,從二十世紀末葉開始,網路科技與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得知訊的易取程度不斷提高,知訊的取得不但更加快速、而且更加隨時隨處。 十年之後,想像一下,紙本的書籍不再是知訊取得的主要管道(甚至可能會被淘汰),教師不再是唯一可以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網路行,則必有我師焉),學習不必在教室裡(可以在家裡、辦公室裡、麥當勞裡、火車上、捷運上、路上、公園裡、深山裡…),不需要有固定的人講課,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聽講,不需要考試打分數製造學習上的競爭(學習變成是一種合作的活動)。 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有明確的個人意義與切身感。十年之後,學習或許將因此從人工的形式回到自然的形式,或者至少趨近自然的形式。 人的大腦先天上有很強的學習機制,自然的學習符合大腦的先天設計,可以使學習變得輕鬆、有效率、有樂趣、又有收穫。科技的發展如果能配合人性,才能真正擴充人的能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