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日本學者早阪一郎最先推論台灣高山曾出現冰河;1931年日本博物學者鹿野忠雄,三度登上雪山主峰,望著壯麗的圓弧形冰斗地形,記錄下:雪山北側坡面一號圈谷……,為台灣冰河研究開啟扉頁。
冰河期的發生,與地球繞日公轉軌道與自轉軸偏移的變化有關。高師大地理系主任齊士崢說明,過去180萬年來,地球的氣候曾經發生明顯的變化,出現數次平均氣溫遽降的「冰期」,和平均氣溫較高的「間冰期」。
冰期和間冰期會交替出現,冰期的時候,地表長年被冰層覆蓋的面積大幅增加,間冰期冰層覆蓋面積縮小。目前地球正處於間冰期,不過大約500年前,也曾經經歷過氣溫相對較冷的「小冰期」。
冰河源頭區,冰雪累積量大於消融量,冰河會持續向下游移動;隨著高度降低,最後消融量遠遠大於冰雪累積量,冰河消融殆盡,形成冰河前緣。
在概念上,冰河存在於累積量等於消融量的範圍,這個範圍的高度就稱為「平衡線高度」,或者「雪線高度」。
目前由於溫室效應增強、全球增溫,地球上大部分的冰河都發生明顯的後退現象。
學者研究,台灣高山冰河地形遺跡最有可能的形成年代,是在距今約7萬至1萬年前的「末次冰期」。其中距今1.8萬至2萬年前,歐美的冰河覆蓋範圍最廣,學者稱這段時期為「末次冰期最盛期」,這個時期全球平均氣溫可能比現在低了攝氏6、7度,台灣山區雪線高度自然也大幅降低。
目前,學者陸續在南湖大山、雪山、玉山、關山、合歡山奇萊區、秀姑巒大水堀山、三叉山的向陽與嘉明湖區域,發現冰斗、具有擦痕的磨光面與漂礫,和冰川側面與前緣堆積形成的側冰磧、端冰磧等冰河遺跡。依據冰斗分布的高度推估,末次冰期台灣的雪線高度,大約在3300公尺左右。
高師大地理系主任齊士崢與助理教授何立德,去年帶著學生在海拔約2800公尺的八通關舊河道及西側的側冰磧堆積堤採樣。
由玉山至八通關長達五、六公里的冰河槽谷,觀察到一些較明確的冰河證據,包括冰斗、U型谷、側冰磧堆積堤、融冰流水形成的河川堆積物等。目前正在對有關沉積物做定年分析實驗。
許多朋友憂心,下一次冰期何時會降臨?台灣未來還會不會有冰河出現?人類挺得過冰河期嗎?
齊士崢指出,地球目前屬於間冰期,小冰期也「剛結束」數百年,而且氣候變遷是門複雜的學問;以人類有限的生命及掌握的古氣候等各種資料,實在很難斷言下一個冰河期的時間。
每次的冰河期,地球的環境、生物,都會經歷一場嚴苛的挑戰。與其惶惶不可終日擔憂無法控制的事,不如現在就開始好好愛惜地球,減少我們對環境的干擾與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