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四章 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理論基礎
2019/01/15 18:00:09瀏覽16|回應0|推薦0
第四章 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何以印光大師揀別禪、密,推崇淨土?

印光大師平生所以宏揚淨土法門,不但植因於本身長期學佛生涯的體驗(如第三章傳略所述),同時也基於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在「淨土決疑論」中,他明白表示他提倡的動機,他認為「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淨土法門對今世「人根陋劣、知識稀少」之時,「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註一)。

他在文中追溯自己早年曾謗佛的慘痛教訓;而後出家為僧,「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淨土是求。縱多年以來,濫廁講席,歷參禪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諦,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註二)

但是,他也面臨習禪者的質疑。在紅螺山時期,即有一兼習禪教者,對其提出的《阿彌陀經要解》(明末智旭大師一五九九二——一六五五著),大肆批評,認為:
不憶蕅益大師,以千古稀有之學識,不即直指人心,宏揚止觀。反著斯《阿彌陀經要解》,以為愚夫愚婦之護身符。俾舉世緇素,守一法以棄萬行,取蹄涔以捨臣海。同入迷途,永背覺路。斷滅佛種,罪過彌天矣(註三)。

這樣激烈如對仇敵的指責,可以說將淨土法門卑視和詆毀得無以復加。然在印光大師而言,糾正這種偏見,為淨土法門的正確作辯護,即是其本身最大的職責。就研究者的觀點來看,印光大師所能提出的辯護理由,必須有堅強的經典依據,否則難以說服對方。因而,我們只要分析其理由,即足以瞭解印光大師揀別禪、密的主張所在。以下即印光大師的辯護理由:

一、印光大師認為,提倡淨土法門的前輩,有釋迦、彌陀、十方諸佛,以及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善導、清涼、永明等諸大菩薩、祖師,非僅蕅益一人而已。經典方面,有淨土三經(《觀無量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及《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可以說是言而有據的。除非修行者的道行與智慧,與這些前輩和經典的真理水準相等,否則隨便批評,則等於「山野愚民,妄稱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滅門誅族矣」(註四)。

二、佛之出世因緣,即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但因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異,無法全仗自力解脫,於是另開示淨土法門,以念佛仗彌陀大願力,而使三根普被,皆得往生。此「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以故自古迄今禪教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批評者,既習禪,歷參叢林,當以祖師為楷模,豈可反生譭謗(註五)?

三、參禪者,往往強調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求往生西方。然參禪未悟,或未徹,皆不得為禪;念佛偏執唯心而無真切信願,則不得名為有淨土。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註六),即是對此輩的痛斥。故如參禪無成,則唯有仗佛願力,才能帶業往生,即預聖流。絕不可輕視也!

印光大師另有「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註七)、「宗教不宜混濫論」(註八)兩篇重要的論文,亦同樣重申上述的理由。茲不復聱。

但是,法門既然貴在當機,則並非人人盡在淨土法門修行。印光大師充分理解這一點。所以,在理性的抉擇下,他也不反對他人學密、學禪。例如他雖不贊成弟子學密,但不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價值,像皈依弟子袁希濂學密,他並不反對。袁希濂自己也說:「是則余之學密,謂為印光師父所特許者,亦可也。」(註九)不過,印光大師認為密宗易得神通,易著魔障,非一般人所能學。在《文鈔》裏舉例說明學密之不究竟,如諦閑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後學密宗於日本,得密宗真傳,又通臺宗,已是顯密圓通之灌頂大阿闍黎。當時大都認為從彼受灌項者,均以為可現身成佛,事實上,顯蔭死時很糊塗,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故知此法,不如念佛之穩當多多也(註一O)。可知,印光大師慈悲唯恐弟子學密未得其利益,反受其害。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而現身成者,究有幾人?故再三勸人專志於念佛,為千穩萬當的無上第一法則。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39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