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品香習靜--「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貫穿五千年修身養性的實踐道德
2012/09/11 17:56:46瀏覽38029|回應2|推薦12
人與人相交往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而且這一門功課可能你學一輩子都還覺得不夠,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但是也有一個核心,只要你能處處替人著想,相信你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能做到「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也能夠做到禮讓、忍讓、謙讓的功夫。
有些時候人常常感慨,自己在工作中忙裏忙外,累死累活,上要對得起家人的渴望,下要對得起別人的任命,有時甚至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壓力比天大,辛苦更不必說。但即便是這樣,仍然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老有人吹毛求疵,責備之音咄咄逼人。
在責備聲中迷茫了、彷徨了,變得無所適從,平平庸庸。抑或變的敢於面對指摘,善於聆聽逆聲,勇於逆境崛起,主動從批評與責備中反思,不斷完善自己,更好地為人服務,也終將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可。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是使自己的度量更寬宏,凡是自己的行動遇到艱難險阻,一時不能克濟,就應該反躬自省,尋找並克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充實完善自己的道德與才能。這是一種現實而積極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總免不了會有不為別人瞭解,甚至被人誤解的情形。面對這種情況,怨天尤人無補於事;而一個人在社會中立身的根本,還在於自己有無能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所以,「求諸己」也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立足點。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意思是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用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經》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
從自己做起,不要求別人,天下事要求別人是做不到的,學佛要求別人,你成不了佛;念佛要求別人,你往生不了。中國古人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對了,只要能夠反求諸己 ,什麼樣的障礙都化解了。
我們在《公孫醜上》裏已聽孟子說過: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從治理國家政治說,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在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是一味的指責別人的缺點與過失,還是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兩種不同的做法足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人世間的任何紛爭與摩擦,都不可能只是一方當事人的修養不高所造成的,當事人的雙方其實都有反省的必要。孔子的《論語》中多處談到責人與責己的問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等。孔子認為,嚴己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寬容大度,這樣的人才可以遠離怨恨與是非。

聖賢與普通人的區別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大至國家君臣,小至個人私交,發生矛盾之後,如果雙方都有責己的修養,任何矛盾都不難解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道理,用哪個譬喻?禮記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用射箭來比喻做人的道理,夫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好象君子之道,好象做人的道理,「失諸正鵠」,這個「失」就是沒有射箭射中,「正鵠」就是目標。「失諸正鵠」要怪誰?「反求諸己」,反省自己。現在人不是,箭射出去沒有射中目標,「幫我去調查一下那枝箭是哪一家公司出的,怎麼這麼難射」,還是說這枝弓箭太差了,丟在地上,趕快去換一枝新的來,都把責任一把推給人,不想想明明就是自己的技術不好。所以夫子很會教學,常常用一些具體的比喻讓我們去領受這些道理。我在接觸很多朋友的過程也常常以這個跟他們共勉。
 
相傳四千多年前,正是歷史上的夏朝;當時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有一次,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啟前去抵抗,結果伯啟打敗了,部下們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啟說﹕【不必再戰了。我的兵馬、地盤都不小,結果還吃了敗戰,可見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緣故。所以我得先檢討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從此,伯啟發憤圖強,每天天剛亮就起來工作,生活簡樸,愛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這樣經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來侵犯,反而心甘情願的降服歸順了。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能夠這麼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雖然,這只是短短的四個字,但是,不要問別人做得對不對,回頭問我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問別人做得好不好,要回過頭問自己做得好不好,只要能夠反求諸己,問題統統就化解了。它卻可以做為我們修養上的金科玉律,不僅我們可用它來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來勸勉別人,對於我們自己的做人處事,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ndihsu33&aid=6843222

 回應文章

Li
2021/09/27 22:53
+ http://journal.um-surabaya.ac.id/index.php/qanunmedika/comment/view/654/0/191998 https://ejurnal.ung.ac.id/index.php/tjas/comment/view/5622/0/54842 https://vestnikramn.spr-journal.ru/jour/comment/view/682/0/9839 https://journals.eco-vector.com/RCF/comment/view/734/0/32851 https://permmedjournal.ru/PMJ/comment/view/3058/0/32878 https://vestnik.susu.ru/metallurgy/comment/view/4729/0/187704 https://tumnig.tyuiu.ru/jour/comment/view/204/0/20

小學生
2021/06/24 22:26
很詳細的介紹呢!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7316151/profile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7316160/profile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7316170/profile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7315698/profile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7315705/profile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7315707/profile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7315727/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