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十年一覺學術夢〉之台灣大學《我的學思歷程》─楊國樞 心得感想
2007/04/16 09:20:18瀏覽937|回應0|推薦2

    讀完楊國樞教授的這篇演講稿之後,心裡有很多感觸,也讓我有更深一層的省思,進一步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教授談論到自己學心理學的摸索與領悟的過程。從「探索山之所在」到「看山是山」,又進到「看山不是山」的朦朧期,其後更進階到「看山又似山」的過渡期,最後才到「看山真是山」的境界。

 在這五個過程中,教授的親身經歷促使我更進一步去探索,自己正處於何種階段。而他在這段時間裡,也看到我們受近代中國長期積弱不振的影響,民族自卑心作祟,在學習方式上的錯誤,完全忽略身為華人所特有的文化特性,與民族性。

 他認為,「人」才是主體性,每一個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及民族性,我們必須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本土」的文化特性,其後才將西方的理論、方法套用,而不是一昧囫圇吞棗,壓抑華人的思考方式,否則做出來的研究也是適用美國,非適用於我們。

 目前的社會中,「西方優於東方」的觀念仍普遍存在,不僅在學術上是如此,更擴及到日常生活中,舶來品永遠比本國品優;制度上更是極力模仿西方,完全沒考慮到我們的文化特性與歷史背景是否適用,結果學的四不像,造成價值體系的混淆,甚至衝突。

 教授領悟的道理,讓人更了解一件事情的發生,或是做一項學術研究,不能單從表面去看,而是要從其背後的文化歷史背景去了解。一如歷史事件的發生,由因生果,果生因,期間錯綜複雜,必須要小心的去查證。正如文章提到「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中國化」的成立,是從當地的思維、當地的價值觀、當地的生活作為判斷事情的依據。

 人,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即是將自己的思考邏輯「強加諸」於他人,更別說與我們文化、生活方式完全迥異的民族。不少的戰爭也是因此而爆發,從西班牙殖民美洲到近代的世界大戰,更延續到幾十年前的波斯灣戰爭、911事件。如果,彼此都熟悉對方的文化背景,相互體諒,世界將會變的更加和平。

 而文章更提到「本土化」與「國際化」的看法,教授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也覺得,兩者中間並無牴觸之處。要了解別的民族之前,若連自己的民族特性都不清楚,那別人又該如何信任我們?正所謂「知己知彼」,我想就是這個意思。

 教授也清楚說明,「志業」與「職業」的相異之處。這對於目前面臨即將要步入社會的我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啟示,也值得我進一步去思考,未來的去向與選擇。當然,我也希望未來的「職業」可以結合「志向」。只是目前的我對未來的目標有點模糊與茫然,對於「記者」這個行業,說討厭也不至於,說厭惡也還未到達那個境界,目前正處在「探索」的階段。

 而最讓我佩服教授的是,他盡力的做到合乎學者/教授的四個條件。

一、創造(研究)學術/知識

二、傳播知識(教學)

三、將知識傳播到校外,以本身的專業知識替政府/人民提供解決方案,或是解惑

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而讓我感觸良深的是,有些教授或學者,假道學,以學術知識為藉口,替政客辯護掩飾,完全喪失身為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社會責任。現在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披著學者的外衣的政客。

                                                                                     

                                                          原文於《百年大學演講精華》p40~6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12345678title&aid=89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