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6 18:41:48瀏覽79|回應0|推薦7 | |
七十年代初,閒讀金庸和張愛玲,唱著李叔同的歌,和吟著課堂上老師教的 李白「清平調」的歌,成為青春少艾夢裡生活裡的文藝腔基調. 那樣俠義和浪漫的文字世界,讓我們可以不在乎貧薄的現實和物質. 到如今,我才知道那些來自大陸不同省份,在我所讀的台北市立女子中學,全心全意 地傾他們對山河和家國愛戀,讓我們這些孩子學會從唐詩宋詞裡去愛那個隔海千萬 里的文化中國的老師們,身上背著自民國初年以來的軍閥爭鬥,北伐煙雲,九一八 慘失東北,與他們的父母輩在江山萬里如何流離失所,最終竟在這個不曾預期的南方 島嶼教上我們這些戰後懵懵懂懂小小蒙童........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他們教我們 這些閩裔孩子讀白居易描寫江南勝景的詩,就怕我們不記得已經被另一個政權拿走 的~~自上古詩經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夢著愛著戀著的那個文化國度. 民國以後,二戰以前,即使帝制不再,中國何曾以GDP為存活評量標準? 直到我的七十年代,老師們仍然說著:我們的民族是個「不學詩,無以文」的民族. 老師們自己飽經憂患,卻要在歷史和國文課本裡,教我們要記住:「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的讀書人傳統. 采菊東籬下是一種清淡的生活基調. 追尋桃花源是一種永遠的隱逸夢想. 所以「暗戀桃花源」這部賴聲川的舞台名劇會感動兩岸. 不管強或弱,盛或衰,若這個民族有任何讓我們覺得在舉世滔滔間有祂獨特的美名 ,會是因為李白和蘇東坡這些經過時間之河濯洗,仍在塵世曖曖含光的愛作夢更愛 生命華美本質的詩者和文化人的群體之存在. 無論科技如何進展,我們的社會不該斷掉這樣追夢的唯美傳統. 一甲子兩代人過去,那美好的夢痕我們該細細賞讀下去 |
|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