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我驕傲的文學同鄉~~林語堂和張我軍
2010/06/15 11:11:28瀏覽345|回應0|推薦2

我出生在 1960年代中期台灣北部台北縣板橋鎮的一個光復前大地主家庭裡.

到我出生前一年~~1953年時,由於那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我的祖父從板橋南門

街尾文化路頭直衍伸到江仔翠近淡水河邊的幾十公頃美好耕地,一夕化為烏有.

於是,原本父母還勉強讓我在林家花園旁唸[大觀幼稚園](原大觀義塾),由於日漸

家道中落,從唸板橋國小開始,父母因受日式後段小學教育,又沒讀過國民政府的

書,不會講國語,沒有謀生的機會和優勢,只好守住南門街那僅有的已破落兩層樓

老厝,到媽祖宮廟口販賣水果維生.

我的小學歲月, 幾乎都在 廟口的水果攤上陪母親賣水果渡過.

可是,那個廟口明明就是清同治以來,就由板橋林本源家建立,是個傳承著

極為濃厚漢學遺風的生活區呀.

譬如廟口對街賣油麵的老闆,父親就曾命我和他學讀閩南語漢詩.

那個老板瘦高清癯,不茍言笑,說話簡短而文雅,讀書時對我們在小細節上

要求極苛,是從讀漢書到學做人都一致的.

就算我父親, 在祖父的鞭打教化之下,也能寫一筆好漢文,當然,他也只會用

閩南語吟漢詩,並在過年春節寫些[詩家清景在新春]的舊詩對句,賣賣春聯

挣點小錢補貼家用.

所以,至少在我生長的小市鎮,從父親到鄰里加上廟口每天上演的各齣歌仔

戲碼,那是個閩南家風漢學文化非常深厚深植在老百姓生活的環境.

所以,1967年,我13歲那年,聽聞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那真是覺得是洪水猛獸的

禽獸行為~~~

連祖先的牌位和祖先的文化都不要 ,那還是人嗎?

所以,我對所謂共匪政權的厭惡,其實來自這麼簡單的直覺.

我雖然在水果攤上陪媽媽作生意,但除了上學,也看點課外閒書.

小學我就看成套的金庸小說了.

沒生意時, 坐在小板櫈上,從金庸看到瓊瑤,從費蒙看到金杏枝,到唸初中考上

台北市女中,到圖書館借的就是:林語堂.老舍.張愛玲.曹禹這些文學大家的

小說了.

從林語堂看到一個1895年福建龍溪出身的文學家,到上海.北京求學成名,且

到世界遊歷成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名人.

他出生的那年,是台灣被割讓的那年.

他寫的[京華煙雲].[生活的藝術],是一個從福建龍溪(舊屬漳州區域)的閩南

人, 幽默寬容地欣賞北京生活 ,贊詠中國文人小資生活,並對東風西風都能

當作春風的人.

我想起小學和族人到北縣土城員山仔清明祭墳,祖先的墳頭上就刻著:龍溪.

我安心了.

林語堂這位我驕傲的閩南祖籍同鄉,他將是我一生靈內的導師.

不管文學路線或生活態度~~我幸福地依存著這個佩服武則天,歌頌蘇東坡

的文學前輩同鄉,無有疑惑.

林語堂當然是嘲謔共產主義的.

至於1902年出生在台北縣板橋鎮一個佃戶家庭的張我軍,則是從作鞋學徒

出身, 到受人提拔進入銀行工作,開始接觸新文學的底層文學傳承者.

在他21歲時,工作的銀行倒閉了,於是他勇敢地到上海.北京遊歷,於是受到

當時中國大陸 1919五四運動餘風的影響,回到台灣成為一個台灣新文學及

新文化的開拓者,我唸板橋國小時,傳唱至今的校歌,就是張我軍的作品:

       [北台民鎮   板橋國小   我的母校   教育我  作人的基礎

       努力攻讀     吸收知識   將來要作模範國民........]

歌詞簡要明確,正是20世紀民國初創對新公民的期許.

我一直以板橋國小為傲.

我也一直以福建漳州龍溪家鄉的文風為傲~~板橋林家花園的族人,也是清代

乾隆時期自福建龍溪移民到台灣的後人.

有文學前賢和同鄉前輩在此,我將對我的世代子孫說:不負我們詩書傳世的

福建家風,板橋遺緒,生生世世為我們的民國及寶島續此文化薪火,以賀民國

百年.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wsnow&aid=413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