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台北到世界冒險
2010/04/20 13:55:18瀏覽287|回應2|推薦3

在一個兩岸的文化創意產業餐會上,一位也是195幾年生的北京文史女教授對

我說:妳知道:河洛話在漢代之時就已經是當時的官話,北京話是後來元代才

開始成為元大都以後的另一個官話系統的.

這位湖南祖籍落戶北京,來台交流的女教授非常文雅地說著她的看法.

[我以為妳這代的人,因為文革,對1949以前的中國舊史啥都不知了.]我說.

[我是學歷史的呀,應該要知道的;我是留德的,覺得國外的訓練,教的就是:歷史

就是歷史,換了政權也不能改變歷史的真相和說法.]她又說.

我心裡震動著~~原來,在對岸的京城,有人是這樣深沉地藏著:閩南的河洛話才

是2000年以來的正宗漢唐時語的認知.

而這些現在當朝的兩岸外省權貴治國者知道嗎?

我自小生長板橋林家花園邊上閩南語系的廟宇庶民生活聚落.

我知道那河洛語背後的文化氛圍是什麼.

連廟口販春潤餅.日式料理和 意麵.油麵店的老板們, 行事和說話都有儒家風的.

在他們跟前,自小個性野放的我,也要學著用柔婉的腔調說話,且必須行進有止,

否則,我板橋國小的四邊廟口商家同學就不會肯跟我玩.

那是一種語言系統背後長久的生活教養~~廟口是古老的隱形宗社,不用法律就

可以有匡正人的力量,那是我兒時就分明的河洛系統閩南生活圈經驗.

如今過了半個世紀由對岸的北京客說來,特別讓我感到一絲身為河洛子弟的

驕傲和甜意.

而另一位生於1970後段生的北 大文創院副院長,雖不過是35上下的年紀,卻對

大家在會上在談的[辛亥百年]兩岸攜手的藝文活動,有一種開放而寬闊的回應

:我想,台灣是保存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好的地方,以前文革革掉太多好東西,我這

趟來台灣,感覺台灣在人的對待特別地細膩,這挺好.......

我們在台中開會餐敘的地方是一個有後現代風的挑高建築創意中餐廳,名字

[印月]也有濃濃的簡約禪風,而這段時間,應該是各階層人士絡繹不絕於途的

兩岸一甲子以來最為和平發展的時光.

過去,台灣人到大陸,是一種冒險;大陸人到台灣,是一種艱難.

如今時移勢易,兩邊的往來再不是新聞或禁忌了.

一切,正在朝我們無法推估的方向快速演進中.

而對我這樣戰後出生的四年級生,很難遺忘一段段不尋常的冒險經驗.

民國55年,從板橋老家考上台北市女中,那國小畢業的孩子,坐火車到台北市

首善之都的上學旅程, 就是年少的冒險之旅;那個年代穿過還未改建的日據末

期的台北火車站,  不遠的總統府,滿是書店的重慶南路,還有我就讀的市女中

新生南路一帶,有聖家堂和清真寺,再走遠些的瑠公圳底,就是讓所有學子都

心嚮往之的台灣大學.

這個都市在我這個小市鎮出身的孩子眼裡,其神秘深沉壯麗一如馬可波羅

當初在元之泉州看水光流麗三灣十二港的南邡中國水都,打開了我對台灣

和中國總體的廣闊想像.

的確,台北人說著好聽的國語;我市女中的同學非富即貴,說話婉然,舉止端秀

,和我這小市鎮小廟街長大的野女孩確有天壤之別.

我拼命地讀書認真地學唱,直到後來認識我的人都分不出我其實是台北縣

長大的道地本省小孩,但,我內心仍以作為閩南語系的台灣人為最深的自信.

因為,我鎮上生活廟口的長輩多的是用閩南漢語吟唐詩的先輩.

民國74 年,我已上過大學,結了婚,有了孩子,開始在我從事的新聞報導節目,

藉採訪飛向世界:義大利.南非.奧地利.日本.韓國.新加坡.夏威夷.馬來西亞.

港.澳,然後是1991年~~民國 80年開始在大陸從最北中俄中韓邊界到最早

被鄧小平南巡欽點的深圳新區,那小學開始書裡史裡詩裡歌裡讀著唱著的

中國,一步一腳印地,經過近20年的時光,任我冒險探求,我卻對這長長的冒險

之旅, 充滿了疑惑與傷感.

早年,是難忍於包括上海.北京的黯淡與 粗胚.

現在,則是除了經濟崛起以外,無法在人文素養上讓我認同於:祂是我自小

夢想了一生的漢唐中國.

那[我住長江頭]的長江波浪是濁黃未清的.

那曾有泰戈爾.蕭伯納.杜威.羅素到訪的黃浦灘,那張愛玲聽電車聲看月亮顏

,有梁啟超在四馬路(今福州路)辦過影響全中國知識份子開啟民智的[時務報]

的上海,也不是而今轟然辦著世博的上海的主題.

城市何以可以更精彩,少部份住豪宅或大多數住新公寓的新上海人不知道,連

在老石庫門居住了半輩子的老上海人也不知道~~他們早就在1967的文革裡,

啥都不知道了.

五十歲以上的大陸人或上海人不是下鄉就失學,他們沒啥可以把傳統文明傳

給下一代的根柢;新一代35以下的海歸派,則自小教育歷史是從秦始皇讀起, 你

問他啥是炎黃子孫~~炎帝是誰?黃帝是誰?他們會當你是外星人.

所以,自然也是黃皮膚黑眼睛的半個外國人.

我1992年就相熟的北京朋友,是文革下鄉失學的一代,老早就在1995年前後, 就

跟我哀嘆,北京是老早就愈來愈沒北京味了;直到2008京奧,又建了鳥巢.水立方

,拆掉2/3的老北京胡同,他更是痛到話都不想說.

而我是老早就覺得:那個政權1949剛執政就不聽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勸,粗暴地

拆毀那按周禮九經九軌規制所建的北京城牆,是蠢到永生永世不能原諒的錯誤

行動;更別說,那西單貼過大字報的民主牆是完全毀屍滅跡的;那王府大街1992

年我看過的金魚胡同邊上的老東來順早就被移掉,新王府井大街除了全世界都

有的速食店,就是難吃到像咬抹布的[狗不理包子]......

我若去北京,只能去黑燈瞎火的什剎海酒吧呆坐看遠方的燈火,要不,就是在

夏天到北海公園賞荷花,去趟[仿膳齋]尋尋老舍題字下,那清宮百年前宮廷點心

遺在這 涼風吹過的昔日後宮御花園的悠悠舊夢.

還好, 我不住北京.

要是親眼親身經歷看到老北京的被摧毀,我大概會鬧革命.

至於上海,不管它如何曾是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劫掠之地,如何曾是李鴻章藏

小妾, 推西學,飽私囊的繁奢之地,如何是 南京條約以後被迫開埠的泱然華港

,只要你走一趟外灘,你就完全明白:這個城市的人,是流水般過客;內地的過客

吐著痰丟著紙屑垃圾,外國的觀光客上外灘3號或18號的高樓看看外灘燈火,

他們沒法子打心裡喜歡這樣白天明豔如交際花,夜裡卸裝後巷小弄如殘花敗柳

的上海.

幸好,我只在上海住了5年,我就看明白地鐵和公交裡的上海生活了.

上海人是連徐家匯是紀念明代大儒及第一個天主教信仰者徐光啟都不在乎的,

怎會在乎常德路上的張愛玲公寓,多倫路上的白先勇故居或左派文聯遺址,更別

說拆了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延安路的故區,或根本把上海有過的右派作家林語堂

等曾在上海與左派魯迅等打筆仗的遺跡全盤抹去,除了紅色中國,就是大頭像

毛澤東人民幣.

如果北京或上海的中國史是從1949算起,那我要愛它什麼呢?

除非,祂像我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裡,隨手可以拿到贈送的DM,裡頭有一份

[華夏與世界文明演進表],開宗明義就寫著:公元前6000年,黃河流域出現農業

文明.

這個館就在台北南海路建國中學對面.

館的一二三樓是華夏文物典藏展示的地方.

館的二樓靠植物園的樓台是個雅緻的[忘言軒].

這裡有中.英式茶點可以在雅座上享用;雅座的窗邊是可以俯瞰從初夏到晚秋

的植物園豔豔的荷花.

聽著蛙聲,看著荷色,那荷池不遠就是年輕時的兩岸聞名作家~~余光中,從前

寫[蓮的聯想]的中式六角亭.

這個角落,就是我心目中漢唐中國的縮影.

而這個館的年表告訴我:1898~~康有為發動變法革新,1911~~辛亥革命

爆發,中華民國建立.

這個館很安靜,很莊嚴,很豐富.

我在這個島的幾十個春秋都和它緊緊相依,祂啟示了我:什麼是中國.

這個館展米勒的畫,梵谷的畫,你會看到一圈又一圈的市民規矩地排隊,沒人吐痰

,丟紙屑,吵群架,我們的牆上不必大剌剌地寫:講文明,樹新風.

我沒有疑惑:從台北到世界的冒險.

我冒險的起點在台北,這裡,也將是我最甜蜜的冒險終點.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wsnow&aid=3959469

 回應文章

丹尼爾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美中不足
2010/04/20 18:24

閩南語可以算是藝術  可以吟  可以唱

美中不足  它無法書寫  記載

或許現在有人要做  但就是無法popula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2010/04/20 14:01
lv旗艦店
lv包
lv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