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開了記者會說明關於大陸學生來台就讀與承認中國學籍事宜,並
提列了「六不三限制」的原則,以回應在台灣沸沸揚揚的反承認中國學歷聲音
,認為在這樣的配套措施底下,將可以避免發生反對者所認為的負面影響。但
在第二天卻傳出了一則英國大學開除五十名大學學生的消息,開除學籍的原因
在於這些學生捏造學歷,而引人注目的是,這五十名學生當中居然僅有一位不
是大陸生。而消息指出最快在明年的九月,第一批陸生將會來台。
教育部認為透過這樣的方案將可以帶來兩岸在學術上的良性發展與互動,以求
「深化兩岸學術社群」。但是這樣的作法卻引來國內一陣反對的聲浪,十月十
六日在台南,當地部分學校學生聯合起來針對這項議題表示抗議,而這項意見
也成了馬政府一處受攻擊的地方。在台南發起運動的是「反對承認中國學歷聯
盟」之新文化學生工作隊,他們認為這樣的作法將會影響到未來台灣學生畢業
之後的就業市場,甚至連文憑也貶值,甚至最為離譜的是「台灣人納稅、中國
人唸書」,當台灣人念私立大學時,卻看見中國人念公立大學的窘迫情形。台
南市議員邱莉莉,認為中國學歷抹煞掉中下階層家庭子弟出頭,對台灣人不公
平。
教育部研擬的「六不三限制」:
(一)不加分優待:陸生來台就讀或考試均不給予加分優待。
(二)不會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陸生來台就讀之管道不同於台灣學生。
(三)不編列獎助學金:政府不編列預算作為陸生獎助學金。
(四)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陸生必須符合來台就學目的,不得於校外打工或兼職。
(五)不會有就業問題:陸生停止修業或畢業後不得續留台灣。
(六)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大陸地區人民依法不得報考我國「公務人員考
試」與「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
(七)限制採認的高等學校:僅認可學術聲望卓著、辦學品質績優之大陸地區高等學校。
(八)限制來台陸生總量:全國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總數將有所限制。
(九)限制醫事學歷採認:限制大陸地區所有涉及我國醫事人員證照考試之學歷採認。
這樣的方針仍然沒有令聲浪降低多少。
政體政策的影響層面環繞著兩項議題:陸生來台以及學歷採認。針對陸生來台
反對的聲浪則是考量到陸生會否排斥台灣學子的就學資源,以及最為眾人關注
的學子畢業後的就業市場,另外在學歷採認方面,除了牽扯到就業的認證外,
也擔憂將因為在部分攸關專業性的、關鍵性的職務上開放中國人就職,而帶來
台灣不良的影響,最為關切的正是醫師這一關乎健康的問題,在不久前爆發的
三聚氫氨事件,影響了第二次江陳會的兩岸食品安全協議,而類似四川豆腐渣
工程,對於中國大陸所謂的「專業」,在即將開放認列學籍的台灣,上述的英
國退學案例,徒增擔憂。但是在台灣還需要面對一個比較敏感的政治環境以及
「磁吸效應」的後果。
在政治環境上,當然因為兩岸的「敵對」關係,自然使的任何行為一旦搬上台
面都是風聲鶴唳。這份憂鬱在第二次江陳會時就已經集中關注在那四位貼身的
中南海保鏢,在圓山的制高點上被懷疑有採取國家機密的嫌疑。而包機直航也
曾被懷疑是木馬屠城的翻版,當中國仍然處於管制人民、一把抓的極權型態時
,涉外接觸的中國人自然具有特殊挑選的痕跡,尤其在老是被人提起的那些對
台飛彈的背景下,來台的中國人一旦必須經過國家審定,本身就可能引起台灣
的懷疑與不安。這樣的政治環境同樣環繞在中國對於入境人員的篩選上,當卡
神楊蕙如受到驅逐時,顯見對於中國來說,對於敏感人物的控管的程度與範圍
都十分寬廣、細密,在選擇台生登陸的情況下自然在背景上篩選的公平性、公
開性也引人懷疑。這樣的身分區別也造成在台灣的藍綠爭議,這樣的政策由於
圖利許多進出兩岸自由的特定身份人士,反倒擠壓了另外一群人,由此這樣的
政策染上了濃濃的政治陰謀氣味。
教育部整體政策被批評為只「管進不管出」,綜觀六不限制總數九條的原則中
,多數在研擬關於陸生來台事宜,教育部立意在於避免搶奪學生就學資源,也
在於避免學生未來就業市場的萎縮,不論是限制陸生來台的日常行為、畢業後
的居留期限,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只是這樣的作法顯然與實情有了一段落差
,而對於問題的側重面似乎僅著重在大陸人輸入這一個面向。
首先被點名批評的是當教育部官員說明將以國籍限制陸生考取證照來避免造就
更多就業市場的競爭,但是這項在法令上卻遭到證偽,當我們認可外國人可以
透過取得學歷證明而獲取考照資格,關於對於學歷與考照二分法的說明似乎並
不具說服力。也有律師指出一旦陸生具有考照事實,將致使約六十二種專業執
照可能面臨貶值,同時仰賴其相較台灣低廉的工資,造成排擠。然而,教育部
僅就醫護這一項有較明顯的限制態度,對於其專業技術上,似乎還要在「研擬
評估」,「漸進推動」。
另外一個較為人擔憂的問題或許是「磁吸效應」,透過這項政策而造成人才流
失,進而配合兩岸每日直航的施行將大行其道,部分人擔心的不是當採認中國
學歷之後,陸生將大舉入台搶奪台生的工作機會,而是台生會選擇進入內地找
尋更大的就業空間。前國策顧問黃天麟在國家展望會舉辦的「江陳會後的兩岸
關係與經貿政策」座談會中提出「頭腦外流」的警告,當留學中國成了一種流
行,將會是對台灣的一種警訊。也有人指出,在少子化的社會底下,這樣的政
策反而會將原本流失的學子更往外送,凸顯了教育部的顧慮似乎缺少了思考中
國人赴台與台灣人往內地就讀的比例拿捏這一塊。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曾經想要到大陸去留學,也瞭解了一下到大陸考照的相關
訊息。留學大陸曾了一種流行,低於美歐國家的昂貴學雜開銷,又具有台灣認
可的外國學籍能力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除此之外,
會願意到大陸去留學基本上還相中了在當地培養就業資格的背景,換句話說意
圖學成之後得以在大陸工作謀職。這方面顯見在台灣送往大陸的考照團,不若
台灣飽和的市場,大陸在部分專業證照的市場相對具有可開發的空間。同時,
這樣大型的經濟體與市場,機會會不會比較多,看在失業率陡升、大學評價一
落千丈的台灣,或許用比較低廉的代價得到留學的背景,甚至可以在更大的市
場獲得發展,應該是較死守台灣要來的有前瞻性。儘管近來與部分大陸網友談
及工作的這個問題,他們也多半認為現在的大陸就業市場逐漸呈現飽和的狀態
,競爭非常的激烈。今日的報紙上刊登了一位被裁員的中國勞工,滯慢的經濟
發展,政府也必須考量到這方面的問題。當隨著兩岸交通便利性的提升,帶來
更加緊密的關係,休戚與共的情況下,在這個時候進場的台灣,是否具有經濟
效益,換句話說,台灣在這個時候是否可以扮演逢低進場的角色,是多方關注
的問題。開放學歷與陸生來台等同於在培訓人才、培植國家競爭力上撤銷了藩
籬。
「當兩個大小不一經濟體接近時,小的一方往往可能會被大的經濟體給吸納。
」馬政府整體政策在靠進中國的立場上十分明顯,也頗順應這個原理,只是當
過去的亞太營運中心沒落之後,是否邊陲化的危機恐怕也要事先盤算,尤其當
台灣的人才教育也與對岸弭平了差異之後...
「反對承認中國學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