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17 17:24:23瀏覽10|回應0|推薦0 | |
(圖片取字故宮網站) 1.課本章節:中國文化史5-3書法、5-4繪畫 2.作品大小:軸 紙本 縱:108.4公分 橫:42.6公分 3.作品的全貌如下
圖片取字故宮網站,http://www.npm.gov.tw/zh-tw/collection/selections_02.htm?docno=127&catno=17&pageno=2
張雨這位人物在課本上並沒有介紹過, 不過指導他的老師~趙孟頫在課文中就提過了, 重點就是提出「書畫同源」的觀點。 徽章中所選取的「絕」字, 在原作品最左邊一行「登南峰絕頂」, 以下文章引自 http://web.cca.gov.tw/Culture/wac/word10c.htm
張雨, 字伯雨, 一字天雨, 號貞居子。 浙江錢塘人。 生於元世祖十四年(1277),卒於元順帝至正八年 (1348年),年72歲。 張雨在二十歲左右棄家為道士, 往來華陽雲石間, 自稱句曲外史, 能詩詞、工書翰, 與元代重要文人虞集,楊組楨擔往來, 著有句曲外史集。 張雨的書法初學趙孟頫, 後上溯至懷素、張旭,(課本5-3對這兩位的狂草有詳細的介紹) 把楷與行草結合, 構成一種特別具有個性的書風。 宋代講求文人優美的字體, 在元初仍由趙孟頫繼承, 但在元中期以後, 書法的繪畫性被大量開發, 書法家的用筆甚至不遵守傳統的中鋒, 例如張雨這一首七言律詩, 字體的大小、正側、粗細、輕重, 都不一致, 變化非常大, 第一眼的印象有些不統一, 甚至很怪異, 但是慢慢欣賞, 會發現作者已把書法的各種可能一一發展到極端, 使毛筆如樂器, 在流動飛揚, 沉著頓挫中交錯出更多生命的感受。 我們也可以說, 在這樣的書法中書法的繪畫性也被高度開發了創作者更直接地以完全個人的性情使文字舞動起來, 構成視覺美的另一種風貌。 這是張雨登南峰絕頂的一首詩, 經由書法線條, 似乎我們也經歷了作者登山的驚險、喜悅、錯愕,或奮勵的激動。 –蔣勳
讀蔣勳的文章真是感受到他對藝術家內心真誠的感動, 難怪他的藝術史講座場場都爆滿呀! 他的藝術史講座如果沒有辦法現場聆聽, 有時候可以在公視週日的公視演講廳收看, http://www.pts.org.tw/php/html/speak/view.php (點下去看吧,有好多著名人物的演講喔) 暑假就有看過他解說"達文西密碼", 精彩極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