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4 09:27:58瀏覽389|回應0|推薦3 | |
~前幾天經過天主堂.尋求善心人士捐贈復康巴士. 電話:3331842 眷村大部份最早接觸天主教. 幼兒記憶[萬福瑪莉亞]是用唱的....義大利神父 穿白袍騎著比雅久在教區服務....
教 堂(轉貼張艾倫先生)
教 堂
*********************************************************************** 記起當年上教堂的日子 (轉貼桃園空小黃鍾輝校友)http://blog.xuite.net/edave77/twblog/322181736 記起當年上教堂的日子 大華眷村的老家隨眷村改建搬遷快十年了,眷村旁的大華天主教堂卻還保留在那,天藍色的半牆依然那樣清新亮眼,但緊閉的大門,不見神父教友的聖堂,只剩下一股人去樓空的蕭條! 猶記起民國40、50年代,那是大華教堂人氣鼎豐的時期,它不僅是附近眷村居民信仰中心,也是大家休閒聚會、論事談天的據點,當年隨母親上教堂是經常的、愉快的,當然教堂中一些人事也是深留記憶的,慈祥的外國神父有一個叫「孟宗」的中文名字,外國口音的國語總是慢條斯理;照顧教堂環境及神父生活的「老李」,矮矮的個子帶著濃濃廣東口音;彌撒中穿著漂亮禮服,擔任神父助理的「董同學」,熱心虔誠的「牟媽媽、孫媽媽‧‧‧」;弱智善良,整天在教堂,腋下總夾著件草綠外衣,的「鐵寶」‧‧‧許多熟悉面孔一一又顯現在眼前。 當年台灣物質貧瘠的年代,教堂除了在信仰上提供了精神寄託外,更利用國外募集的物質,實質幫助附近居民經濟所需,據我所憶,其中包括麵粉,玉米粉、棉仔油、玉米油、脫指奶粉(當年眷村中大人都用四川話稱他「坨子奶粉」,總以為它因為不好泡,奶水中總有一坨坨奶疙瘩所以叫坨子奶粉,豈知它是今日減肥最夯的脫(去)指奶粉、牛油、砂糖、衣服鞋襪,甚至孩子們最喜歡的糖果餅乾及亮晶晶的耶誕卡‧‧‧當然如今台灣已今非昔比,無需援助,但當年教會的助益早已永銘吾心。
「長情的告白」 拍出長照隱憂在生命的尾端,是誰陪伴您?紀錄片「長情的告白」帶您進入五位照顧服務員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導演曾文珍說,她拍攝的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部生命專題,跨越種族、性別、年齡和經濟狀況,照服員用愛,撐起台灣的角落。 「長情的告白」由衛福部社家署補助老人失智基金會拍攝,曾文珍昨天在電影試映會表示,全國有四十六萬名失能老人,卻僅有二萬多名本國照服員,人力嚴重不足,希望藉紀錄片重塑照服員的專業形象,鼓勵國人加入照護行列。 紀錄片中,陸配照服員楊建紅照顧剛從老人院返家、行動不便的范張奶奶。奶奶抱怨「在老人院好苦啊」,老人院的照顧不夠細心,把沒解凍的豬肉拿給她吃,害她邊吃邊流淚。但她一見到楊建紅就開心起來,不僅分享生活,連財產狀況也願意和楊建紅討論。 曾文珍說,拍片前,她不認識「照顧服務員」這個職稱,只知病家會雇用「阿姨」幫忙家中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拍片後,團隊深受震撼,在工作結束後集體購買長照保險。她說,民眾都知道醫師、律師、老師,但問起照服員,有人就答不出來,可見照服員專業形象不夠完整。她認為:「和同檔期上映的災難大片相比,長照才是台灣應該關注的災難議題。」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照服員角色模糊,是因為缺少專業訓練,加上時薪僅一百七十元,讓更多照服員出走。她建議,政府應重視照服員教育訓練及職業願景。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認為,聘用移工制度也應調整,一旦移工取代照服員,居服就業市場永難發展。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