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今天過小年囉
2014/01/24 10:17:43瀏覽813|回應0|推薦0

今天過小年囉

過年過節的習俗緣於古老中國。而過小年中國人還真是五花八門。北方人多以臘月廿三過小年,而南方人又多以臘月廿四過小年。

但在中國的江浙滬地區不少是除夕前一天即臘月廿九過小年﹐而山東有些地方竟是六月初一過小年等等。

紫湘出生在中國的湖南,小時候就常聽老一輩的講述,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 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最悠久的。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中國在清朝以後﹐過小年就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北方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但是山東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過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特別熱鬧﹔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以上資料有中國湖南湖南民俗專家陳先樞先生的口述證實,亦有中國多位記者各地採訪證實。台灣位居東南方向,也多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而臘月二十四、二十五、甚至除夕夜的前夕或元宵後的正月十六日作為過小年,對不對呢?其實定哪一天不重要,重要在一份誠心。紫湘以下以南方人過小年需有的習俗作一些介紹。

臘月二十四,又稱小年,是南方人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準備過年了。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浄。在中國的南方地區通常把臘月二十五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裏進 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裏的床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 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餵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四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 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 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 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 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命理學則要算臘月二十四日了)。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 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深夜即二十四日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闔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紫湘居士合十給大家拜年!!!

祝福大家新年萬事亨通,大吉大利!福慧雙增,閤府歡樂!!!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orgo2931&aid=1073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