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14 08:59:28瀏覽550|回應0|推薦2 | |
愛新覺羅毓鋆真是一位傳奇人物,被蔣中正強迫帶到台灣,活到 105 歲(在 2011 年去逝於台北),創立奉元書院,復興中華文化,功不可沒。他是禮親王府的最後一位王爺,與最後一位皇帝傅儀同年,成為伴讀生,十三歲讀完十三經。留學日本和德國,畢業回國後,投入滿洲獨立運動,國共內戰後,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到台灣。
後來以「遜清遺老」、「不食周粟」緣由守節,拒絕加入國民黨及所安排之職務,所以政府當局長期以特務加以監視,導致他於1948 年 1 月來到臺灣後,幾乎是深居簡出,過著隱士般的生活。每天以讀書為樂,讀《易經》與《春秋》爲日課。以復興"夏學"為己任,延續王船山和熊十力的新儒家運動。既使解嚴之後,也沒有離開台灣,真是有情有義。 他認為易經要從易傳讀起,所以挑選到這本上課筆記稿(上下兩冊),看起來毓老師的上課方式相當活潑,特別強調如何活用,不是要你死記經典,經常提醒學生要用出去,真不愧為儒家大將。他是使用來知德《新校慈恩本周易集註》 為課本,難怪許多易經大師多用來知德的易經版本,例如李登輝的易經老師劉君祖就是他的學生。 易傳算是易經哲學的體現,可以發現儒釋道是相通的,連聖經也是講同樣道理,所謂世上只有一個真理。可惜生不逢時,不能親到書院聽毓老師講課,想到 102 歲還能講課,真是太神奇了。在1970 年代,毓老的「天德黌舍」從週一到週五每天晚上都有開課,週一上《易經》,週二上「四書」,週三上《春秋繁露》,週四上「詩、書、禮」,週五上「子書」,包含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管子等先秦諸子,並涉及《資治通鑑》及《人物誌》。直到 2008 年,以 102 之高齡仍登壇授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