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1 01:25:13瀏覽804|回應1|推薦1 | |
信念-Never Stop 洄瀾300K 信念!信念是一條永遠不會放棄的準則。我聽過無路的森林,也看過無邊的大海,但從沒聽過有信念到不了的地方。今夜的洄瀾之路很不一樣,一樣的是它很長,不一樣的是今夜它很熱鬧,來自於全台3600位車友,無畏於今夜的寒風刺骨,而只著眼於挑戰自己的極限,一場真真正正屬於自己的極限。我曾聽極限馬拉松選手林義傑說過一段話”我是背著國旗在跑”,沒有這個意念,我相信沒有那一個地方我跑的到,因為我可以倒,國旗不能倒。每每想到這一段話,總能牽動我心中僅剩的一點點愛國心,而事實上我也把這一段話,一路從200K、P字道帶到這一次的洄瀾300K,因為我可以倒,”信念”是不能倒的,我清清處處記得在舞鶴的長坡,我命令我自己的雙腳繼續不停的踩,雖然它真的不太理我,甚至還一路聯合大腦、雙手、以及全身的關節來反抗,我還是秉持一貫的原則”騎就對了”,很慶幸,雖然歷經多次天人交戰,我還是把自己帶回到鯉魚潭。 遙想那天的縱谷之夜,因為有雨而顯的格外蒼白,就像稍早農村小孩列隊歡迎的臉,讓人顯得興奮莫名,凡事總有其因才能導致其果,雖然有時也會嘗到苦果,但凡事沒一個準,過程的苦,相對於結束時的甜,也許正是另外一場欲嘗甜先嘗鹹的古老戲碼。一路上一個人邊騎邊想,邊想邊騎,一直想釐清楚一件事,一件困擾自己很久的事,為什麼只有在參與競賽時人們才會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而在平常會一次又一次的縱容自己休息完再出發?脫線牧場前的車手們,為什麼還可以在滿臉疲憊時便又上卡再出發,為什麼風雨中的車友眼神還能顯得那麼炯亮?又為什麼子時玉里的7-11有全身濕透,確還能入眠的騎者?困惑於競賽的魔力,確也不得臣服於它,因為我也是,也是甘於這個遊戲規則的役者,要不到達終點,要不倒下。 騎到累!累著騎。是我對此趟洄瀾300K所下的唯一註解。13小時59分是我目前意志的極限,或許當下覺得不可思議,但現在想起來並沒有感到太困難,也許是心理建設,也許是本身體適能的調整,如果再來一次,我相信我可以表現的更好,不是在意名次的增長,而是自信於對自己的挑戰。運動之於生活,不外忽也是如此,寓競途於運動,相信可以讓更多人對生活更有信心,我始終相信競賽是動力,每一次的比賽,冠軍只有一位,但能從中得到啟示的便不會只有一個,有人從中得到豁達,有人從中得到關心,也有人的參與的目的只是為了能參與,社會的多元本是如此所組成,就像這一次的競賽一樣,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不輸環法的單車,也有到菜市場買菜的菜車,不一而足,我愛這場盛會,有人說它不過是一場單車族的拜拜,我則覺得嘉年華更適合它的名字→花東洄瀾嘉年華,一個讓人一百年後還會被舉行的車界盛會。 擇福必擇重,擇禍需擇輕。人性本從自私做出發,下著雨的終點站是終點站,但對於部份車友而言,沿途處處都是終點站,雖說信念不敗,但人身肉做,難免有讓人不能意料的事發生,主辦單位所有人員的全心投入,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但天公不作美,就會讓很多支援顯的不足,心疼於終點站必需冒雨前往車站的車友,因為他們的車都跑去援助半路身體不適的車友們,畢竟支援有限下,就只能選擇最需要的去做。如果每一個終點站的騎士是勇者,我則要說每一個隱身幕後,做運籌的工作人員是智者,少了他們,我們還能好好享受這份感覺嗎?回台北的路上,我的朋友說的好,真的好想再跟大家騎車,聽的讓人感動….,我則回頭跟他說400K我們再來。 附記為一些300k的後遺症,給大家懷念一下: 大滿貫收集中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