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9/11 04:48:34瀏覽505|回應2|推薦62 | |
竺山縣的縣丞鉗耳含光(註),他的妻子陸氏過世半年後,鉗耳含光的任期也滿了,鉗耳含光就到竹山寺出家,住在寺裡了。竺山寺旁有一座大土墩,空閒的時候鉗耳含光就會登上那座大土堆眺望風景。忽然,鉗耳含光在土堆旁遇見了亡妻陸氏,夫妻相見頓時悲喜交加,鉗耳含光詢問陸氏過世後發生的事情,陸氏領著夫君登上土堆朝北方眺望,隱約的見到一座很大的城池,陸氏就指著那座城說:
「我現在就住在那裡。」
便邀請鉗耳含光一同前去。進入那座大城,見城中的房屋都十分高大華麗,比起人間來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旁有一處院落,進入院內後朝西而行,見有數十個房間,陸氏就住在第三間。鉗耳含光與陸氏雖然已經陰陽兩隔,但夫婦之情仍與平時一樣,因此陸氏房內的物品擺設也是如此。過了許久,天要黑了,陸氏對夫君說:
「地府的規矩很嚴格,夫君還是先回去,後天則可以帶著兒子一起來,我還有些話要對他說。明天就不要來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鉗耳含光卻還是又去了那座大城。陸氏見到夫君,驚訝的愣了一下,慌張的說:
「要你今日別來,你為什麼不聽話又來了?」
話音剛落,沒多久,就有一名身穿紅衣的官吏,領著數十名侍從來到這處院落。陸氏要鉗耳含光躲到牀底下,又將床上的氈子拉出來些垂到地上用以遮擋,並一再的告戒不要試圖偷看外面的情況,擔心弄出了什麼動靜讓人察覺。很快的,就聽見門外有人點名呼喚道:
「陸四娘。」
陸氏應了一聲走出房門。
鉗耳含光剛開始的時候感到害怕恐懼初,但是為了妻子,還是鼓起勇氣悄悄的從縫隙中透過房門窺看外頭的情況,見院落中有二十八名婦人,那紅衣小吏下令她們解開髮髻,以兩人一組將頭髮綁在一起,然後將兩女一起投入鐵鍋中受刑。那鍋中女子喊冤呼痛的聲音,數里外都能聽到,直到鍋下的火滅了,才將二女拉出、解開頭髮並放她們回房去。陸氏受刑完畢後直接走入房內,鉗耳含光見妻子進來後,趕緊握著她的手領著她到床上躺著,陸氏便暈了過去。過了許久陸氏才悠悠轉醒,鉗耳含光問道:
「妳在世時一輩子吃齋念佛,為什麼死後還要遭此苦難?」
陸氏回答說:
「那時我快要死的時候,有一名僧人前來見我,要我抄寫《金光明經(註》,當時我答應了他。但後來我病重,匆促之間就忘了僧人叮囑之事,因而犯下了『妄語報』的罪行,必須遭受這般嚴酷的刑罰。我之所以想見兒子,就是要他為我抄寫《金光明經》,現在夫君你已經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後果,那麼也就不需要麻煩兒子跑這一趟了。」
鉗耳含光回家後,將事情經對兒子們說了,父子難過得哭了一整夜。第二天天一亮,鉗耳含光再前去要看望陸氏,但那座大城已經消失不見,只剩下一片荒煙蔓草而已。於是鉗耳含光將家產都變賣,換得了五百千錢,又因他平時與同僚交好,故自刺史以下的各大小吏員都各有資助,幫助鉗耳含光湊足了二千貫錢。然後要長子帶著錢前往五臺山,尋求高僧指導抄寫經文。鉗耳大公子來到五臺山中,將所有的佛寺廟宇都拜訪了個遍(註),卻未能選定能夠定居下來抄寫經文的地方。眼見所帶的糧食短缺,只能先行下山整補。不久之後又再度上山,在半途時遇到一名年老僧人,鉗耳大公子還未開口詢問,老僧就對他說:
「寫經救母,何爾遲回!留錢於臺,宜速還寫《金剛經》也。」
大意是:你想要抄寫經文拯救母親,為什麼拖了這麼久還不回去!將所帶銀錢布施給佛寺後,就趕快回家去抄寫《金剛經》吧。
老僧話才說完,人就消失不見了。鉗耳大公子頓時明白剛才那老僧就是文殊菩薩顯靈化身前來提點,就將所帶錢財都捐給了寺廟後,日夜兼程趕回家去。到家後也沒敢休息,隨即提筆抄寫《金剛經》的經文,抄寫完畢後,將先前經歷詳細的向父親報告。
鉗耳含光隨即又前往那大土堆上眺望,見那原來是地獄所在的大城又出現了,就徑直前往入城。來到陸氏所住的那處院落,院門關著,鉗耳含光上前敲門,門內有人發聲問道:
「是鉗耳縣丞(註)嗎?」
鉗耳含光說:
「正是。」
過了好一陣子,有一名婦人開門出來,對鉗耳含光說:
「尊夫人(註)要我代為向你感謝,因為抄寫經文的功德,尊夫人已經得以托生人間。要我轉達請你們父子千萬珍重。」
鉗耳含光雖然未能見到陸氏,但知道她已經免於刑罰、轉世托生,一顆懸著的心也就放了下來。就問那婦人:
「夫人是為了什麼而住在此處?」
婦人説:
「我所犯的罪過與尊夫人頗為相同,因此就在這裡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鉗耳」,複姓,源於古代關西地區(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域)。
註:《金光明經》,全稱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或《金光明帝王經》,為佛教重要佛經,是法華宗崇敬的護國三經之一,其他二經是:《妙法蓮華經》、《仁王護國經》。)
註:「臺」,此處應是借指寺廟的大殿。
註:「贊府」,古代對縣丞的別稱。
註:「貴閤」,「貴」,敬詞;「閣」,此處原指女子的房間,借指女主人。
改編自 《廣異記》
原文:
《廣異記》.卷二.鉗耳含光
竺山縣丞鉗耳含光者,其妻陸氏,死經半歲。含光秩滿,從家居竺山寺。有大墩,暇日登望,忽於墩側見陸氏。相見悲喜,問其死事,便爾北望,見一大城,云: 「所居在此。」 邀含光同去。入城,城中屋宇壯麗,與人間不殊。傍有一院,院內西行,有房數十間,陸氏處第三房。夫婦之情,不異平素,衣玩服具亦爾。久之,日暮,謂含光曰: 「地府嚴切,君宜且還,後日可領兒子等來,欲有所囑。明日不煩來也。」 及翌日,含光又往。陸氏見之,驚愕曰: 「戒卿勿來,何得復至?」 頃之,有緋衣吏,侍從數十人來入院。陸氏令含光入牀下,垂氈至地以障之,戒使勿視,恐主客有犯。俄聞外呼: 「陸四娘。」 陸氏走出。含光初甚怖懼,後稍竊視,院中都有二十八婦人,緋衣各令解髻,兩兩結,投釜中。冤楚之聲,聞乎數里,火滅乃去。陸氏逕走入房,含光見入,接手牀上,良久悶絕。既寤,含光問: 「平生齋菜,誦經念佛,何以更受此苦?」 答云: 「昔欲終時,有僧見詣,令寫《金光明經》,當時許之。病亟草草,遂忘遺囑,坐是受妄語報,罹此酷罰。所欲見兒子者,正為造《金光明經》,今君已見,無煩兒子也。」 含光還家,乃具向諸子說其事,悲泣終夕。及明往視,已不復見,但荒草耳。遂貨家產,得五百千,刺史已下,各有資助,滿二千貫文。乃令長子載往五臺寫經。至山中,遍歷諸臺,未有定居。尋而又上臺,山路之半,遇一老僧,謂之曰: 「寫經救母,何爾遲回!留錢於臺,宜速還寫《金剛經》也。」 言訖不見。其子知是文殊菩薩,留錢而還。乃至舍寫經畢,上墩,又見地獄,因爾直入。遇閉門,乃扣之,門內問: 「是鉗耳贊府耶?」 云: 「是。」 久之,有婦人出,曰: 「貴閤令相謝寫經之力,已得托生人間。千萬珍重。」 含光乃問: 「夫人何故居此?」 答云: 「罪狀頗同,故復在此爾。」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