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家之主與一家之王
2009/08/31 08:16:47瀏覽768|回應1|推薦33
◎文/李曉雯 (慈濟月刊 372)

四年前,正當魏杏芬在擔任高薪主管與赴美陪伴孩子成長的抉擇上徬徨時,一位算命先生告訴她,去美國兩年後,會找到一個比現在更大的服務業做。

她心想:「該不會是當保母吧?說不定美國有企業化的保母公司!」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算命先生說的更大的「服務」業,就是──慈濟!

有人說,女人是水做的。在身材嬌弱的魏杏芬身上,不但有似水的柔情,更多一分堅毅的神情。但以前的她,可不是這樣的。

先生曾敦化在美行醫多年,向來秉持「看病不為賺錢」的理念,對於情況特殊的病人,總是自動減免醫藥費。例如:單親家庭成員、學生、老年人,少收醫藥費;貧苦的人不但不收錢,還要多給一些藥;欠醫藥錢的就不要去討,因為窮人生病已經很痛苦,如果還要支付醫藥費,或許連吃飯或一點點買糖給孩子吃的錢都沒有了。

這舉動看在惜錢如金的魏杏芬眼裡,總難認同。不僅如此,只要看到先生和病人聊天,耽誤賺錢,她就打電話提醒他「注意時間」。久了,兩人常為此吵架,曾敦化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魏杏芬則說:「你想要出頭,你多一點;我不想出頭,所以我少一點──我是一家之『王』!」

偶爾遇到行動不便的病人來求診,在門外詢問有沒有輪椅時,先生會急忙跑出去說:「我就是輪椅!」然後小心地將病人抱進來。每當看到這情景魏杏芬就不高興,覺得先生有失醫生形象;面對她的瞪眼,每每讓先生一時之間不知要將病人放下,或繼續抱著。

由於視病如親,曾敦化贏得許多病人的信任,有人稱讚他:「曾醫生,你很厲害,我給別人看都看不好,給你看兩次就好了!」他總謙虛地說:「沒有啦!每個醫生都有專長,只是你和我比較有緣,所謂『醫生緣,主人福』,其實我還是學生!」

魏杏芬則在一旁嘀咕:「說自己是學生,還有誰要來給你看?」曾敦化的想法可不是這樣,他說:「醫學領域浩瀚,只要有一種病我沒有辦法醫,或是有一個病人我沒有辦法治好,我當然就還是學生呀!」

@魏杏芬─「摔」出來的慈濟緣

外表健康亮麗的魏杏芬,是因為從屋頂上摔下來的因緣,才進入慈濟的。

那時,她脊椎摔碎一節、三節彎進去、骨盆裂開、後腳跟碎成八塊,整天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不但翻身需要別人幫忙,身體的疼痛更讓她每十五分鐘得打一針止痛劑。

當時身為慈濟委員的姊姊,特別放下台灣的工作,赴美照顧她一個多月,並在一旁說慈濟事、讀靜思語給她聽。姊姊也曾勸她加入慈濟,但她以沒時間、不喜歡湊熱鬧和懷疑人生真理的存在等理由回絕,令姊姊難過得躲在房間裡掉淚。她卻迷惑地想:「慈濟到底給了姊姊多少好處?我不加入慈濟,她竟哭成這樣!」

為了打發病中休養的時間,她找出姊姊帶來的慈濟錄音帶,打算一星期聽一捲,沒想到上人的開示和師兄姊的現身說法震撼了她,一個星期內她就將三十捲錄音帶聽完了。

「……你們擁有先生、孩子、財產和房子,我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口氣、一條命,我要獻給眾生……」上人這分為眾生付出的心志,令剛與無常擦身而過的魏杏芬深深感受到「一口氣在千般用,無常來時萬事休」,自己的生活已經那麼富足,還有什麼好計較、埋怨的?趁著還有一口氣在,要做好事、行菩薩道還來得及啊!

原本醫生告訴她要休養六個月才能走路的,憑著一分堅強的信念,魏杏芬三個月就拿掉鐵衣和柺杖開始走路了,讓醫生驚奇地說:「可能你們台灣人的體質和我們美國人的體質不一樣吧!」

身體恢復健康後,想到「行善要及時」,魏杏芬回台灣第一件事就是與先生坐慈濟列車到花蓮了解慈濟。

在參觀完各志業體的建設,明瞭慈濟走過的歷史後,先生感動地對她說:「三十年前,我們沒有跟上;三十年後,我們要加緊腳步去做。」

魏杏芬也立即向姊姊表示:「我要加入你的『下線』!」當時她以為慈濟像直銷公司。姊姊告訴她:「慈濟沒有『拚業績』,妳只要趕快把慈濟的種子帶回美國,在那邊播種就好了!」

一回到美國,她立刻和達拉斯聯絡處的師兄姊取得聯繫,表明願意提供先生診所中的圖書館供作共修場所,凝聚阿靈頓慈濟人的力量。

@曾敦化─改造自己也培訓太太

和太太參訪慈濟後,回到美國恰巧遇到下大雪診所休診,曾敦化找出慈濟的錄音帶,利用三天的時間不停地聽,不但聽進上人的話,更改掉酷愛的「釣魚」興趣。

以往他沈迷於釣魚嗜好,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家中魚具多到太太形容「可以開一家釣具店」,無論太太如何勸阻、生氣都沒有用,而他也從中培養出釣魚心得,許多人都來拜他為師。

直到進慈濟後,上人一句:「要把最難改的習性改掉。」不但讓他將所有釣具收起來,也不再去釣魚了,完全出乎太太的意料之外。

不釣魚後,曾敦化在自家後院種起美國買不到的地瓜葉、空心菜、茄子等台灣疏菜,常以「菜」會友,利用機會和他人分享慈濟。同時,他也精進地「培訓」起太太來,希望她也能去我執,當個「聲色柔和」的慈濟人。

有時,受不了他的「糾察」,太太會生氣地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是菩薩,改習性要慢慢改啊!」但他的一句:「可以當下改的東西,為什麼要花很多時間?」說得太太啞口無言,只好──改了!

@一家人─文武旦全行

當時在為共修場地添購電視、音響、椅子等設備時,魏杏芬曾告訴先生:「我們做慈濟要節儉一點,不要買太貴的!」先生則不以為然地說:「我們做慈濟不是在辦家家酒,要做就要長長久久!」

舉辦茶會時,在一切「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原則下,他們一家人包辦了所有大小事宜。曾敦化擔任主持人,並兼任音控師和攝影師,講話講到一半還得自己調整音量;魏杏芬不但要準備數十人份的餐點,還要上台現身說法;而充滿慈濟特色的手語表演則由一家六口邊比邊唱,和樂融融的氣氛,不但感動與會者,更接引了許多愛心人士加入行善行列。

雖然魏杏芬一家人都很用心投入,但在志業推展上難免遇到觀念不同和缺乏支援的挫折。

「做慈濟為什麼要做得這麼艱苦?」魏杏芬有時難過地抱怨著。

曾敦化拿出證嚴上人的法相說:「上人在看你耶!」

「我不要看哪!現在這裡是白天,台灣是晚上,上人在睡覺啦!」

「上人如果知道的話,一定會很難過!」魏杏芬一聽,心裡更難過。

「不要哭,是你自己心甘情願要來跟上人做慈濟的。三十年來,有人鼓勵上人,上人這樣做;沒人鼓勵上人,上人也這樣做。假如你不做,我來做!」

魏杏芬心想:「不做慈濟是自己的損失!」於是開著車子要出去。

「無采給你進慈濟,你的習性還是不改!」先生即刻喊住她,因為以前兩人有爭吵時,她總是開車出去。但這次她回答:「我不是要去哪裡,我要去做慈濟!」

@從今起─致力深耕「服務」業

四年前,魏杏芬在台灣一家知名的電子公司擔任主管,因為公公在美病危,先生帶著孩子先去,而她則徬徨在高薪工作與陪伴孩子成長的抉擇中。

那時,一位算命先生告訴她:「你放心,去美國兩年後,你會找到一個比現在更大的事業做。」

「可是我英文不好,那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

「是服務業,英文不好沒關係,心地好就好。」

一頭霧水的魏杏芬心想:「該不會是當保母吧?說不定美國有企業化的保母公司!」

現在回想起來,一切都是好因緣,原來算命先生說的更大的事業,就是慈濟!

在今年的全球慈濟人研習會上,上人說:「你們頭頂人家的天,腳踏人家的地,要回去做個提燈照路的人──人在哪裡,愛就要在哪裡發揮。」這席話深深感動魏杏芬,讓她更有心在阿靈頓這個中國人不多的地方,積極成立慈濟聯絡處,服務更多人。

經過夫妻倆五個多月的籌備,阿靈頓聯絡處於今年九月六日,在眾人的祝福中正式成立,目前已有近一百五十位會員,且大多為夫妻檔或全家人一起參加。

目前會務除了個案關懷、不定期舉辦茶會與共修之外,並有三十多位慈青每月定期到老人院探訪,未來亦將陸續舉辦慈青升學講座、骨髓捐贈驗血等活動。

如果問現在的魏杏芬:「進入慈濟以後就沒煩惱了嗎?」她一定說:「並不是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只是那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的智慧有沒有比昨天更增長?我的內心有沒有比昨天更清淨?好為慈濟和眾生奉獻!」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dabc123&aid=3273625

 回應文章

魔鬼ㄅㄚˇ拔~食玩趣記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人
2009/08/31 16:29
大愛電視台才剛下片  好感人喔
晴朗(redabc123) 於 2009-09-03 14:00 回覆:

我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