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遊的回應:
的確,志摩詩有英詩格律的痕跡,但今人以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八十年幾年前的人,未免有失客觀與公允!
閣下用現今的時代氛圍和角度,去權衡與批判徐志摩在九十年前所受的英國文學啟蒙,我想這是有待商確的,因為完全忽略時代背景與白話文學發展的脈絡關係!這就好比說,現在的人批評九十年前的科技不夠發達.太落伍的意思一般!這又彷若西方人質疑為何中國古代沒有科學般可笑?進而批判東方巨龍!何以只用西方角度來看待東方事物?
另外,徐志摩心中有劍橋,卻沒說是因有徐志摩的出現才有劍橋,撇開後人犯了以今論古的錯誤史觀不提,還進而批判"劍橋不是因為徐志摩而偉大",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批判不但搞錯了對象,亦顯得誇張!
因為,徐志摩本人從沒有說過 :〔 康橋是因他而偉大!〕但是,近九十年來卻有不少人,是因為徐志摩而對劍橋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康河有著美好的憧憬,我想這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志摩在康河面前,在劍橋的世界裡,他是懷著謙卑的態度與學習的精神,因為康河是他靈魂的故鄉!是康河開啟他的眼,開啟他的心靈與視野,康河是他的心靈泉源......!
另外,徐志摩也沒說他的新詩作品比英詩好;在九十年前的中國那有新詩環境可言,整個白話文學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更別提新詩了!在那舊文化的氛圍裡,寫新詩談何容易,一來舊傳統尚未離去,二來新文化仍未接軌,況且當時市面上可看到的新詩介紹與作品又有多少,試問在這樣的時空下,吾輩當知寫新詩是有多不容易的一件事啊!(更遑論老國學派的痛批與激昂指陳了)
現代人的資訊流通方便,網路.書店.圖書館.學校授課到處可以見到新詩相關的資訊與資源;再者,現代人可是用白話文說話,可不活在徐志摩還寫過八股文的年代呢!母語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寫作模式,以徐志摩出生在民國前十七年而言,他所曾接受的傳統教育不可說不深,是故,以他成長的時代氛圍,能寫出""再別康橋" 與 "我所知道的康橋",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更何況他不是本科系的!就算是把他的作品"再別康橋" ."我所知道的康橋",放到九十年代的今天,也是十分出色的作品!這是無庸置疑的事!
志摩離世已七十六年,在世時未曾少過民眾的批判,七十六年後的今日,他還能被後人想起而批判,若要說他的作品沒有影響力,還真沒說服力: ) 因為沒有影響力的作品,怎會過了七八十年,還會有人批判呢?
附記:
無論如何,志摩身影已遠,但文章長在我心!由於志摩已無法為自己辯解,此際就容我為他來傳達一些訊息吧!尚盼有機會進一步交流喔
丁亥夏夜秉燭遊 夜訪友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