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爭奪水資源 永不止息的戰爭 - 財經股市 - udn聯合書報攤
2009/09/26 11:50:11瀏覽495|回應0|推薦1

引用文章 爭奪水資源  永不止息的戰爭

‧Taiwan News 2009/09/24  【文/林麗美】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 Taiwan News 國際財經&文化月刊 》9 月號-第 389 期】

無限的需索 將成為人類無法承受之重

如果人類用水管理無所改善,農業用水須增加 60% 以上,
而這些水相當於亞洲以外國家,現在所有用水的總量。

多年前,在英國著名的溫泉鄉-巴斯(Bath)旅行時,
被一個路邊小噴泉深深吸引,雕像中姿態妙曼的女神,
臂上造型優美的水缸,水流緩緩流下,
和噴泉的流水互相呼應,上面刻著「生命之水」。
人類歷史的足跡下,到處可見水神雕像、羅馬水道、千年下水道遺跡、
以及無數的噴泉,古人敬水的態度,畢露無遺。

歷史上,人類的資源爭奪戰,從來沒歇過,
除了搶奪土地、石油、礦產、糧食之外,水源與綠洲也是戰爭的根源。
在人類的破壞、氣候的變遷之下,水資源的戰爭將愈來愈多,
只是戰爭不一定用「槍桿子」,現代用的是「銀彈」。

今年 3 月,遙遠的非洲,有一個叫做「馬達加斯加」的國家,
它的總統被推翻,原因是總統將土地賤租給韓國人,引起人民的不滿。
韓國的「大宇集團」,
遠赴非洲向馬達加斯加「租借」了一塊 130 萬公頃的可耕地,
租期為「99」年,唯一的條件是-必須僱用當地農民。
這塊租借地相當於馬達加斯加可耕地面積的一半,
未來所收成的農產品(玉米與棕櫚油等),都準備運回韓國。
(可憐的馬達加斯加人,還有 60 萬飢餓人口,接受世界農糧組織的接濟呢!)


全球生態鏈改變

衝擊水系統結構

孕育全球穀倉的大河,如印度河、科羅拉多河、黃河、長江等,
近年注入大海的水量,已大不如前。
據估計,全球有一半的濕地,在上一個世紀,已經乾涸,或被破壞、毀滅。
主要的原因是,海水入侵河川,河川的淡水被鹽化。
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淡水被鹽化,
另一方面是海水的鹽度也稀釋,
淡水與海水的平衡被改變,水的系統結構也起了變化。


全球氣候趨向不按牌理出牌,生命之水,
在不知珍惜的現代人對大地的摧殘下,開始反撲,有些地方乾旱、有些地方水災;
有時土地乾涸、有時水滿為患。
台灣這一次的 88 水災,土石流橫掃南台灣,就是最好的見證。
水災的前2日,我恰好造訪石門水庫,水庫的水幾近見底;
水災的次日,就看到電視上石門水庫在洩洪。
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全球,未來人類為了生存,不知又會有什麼事發生。


人口激增 用水量攀升

兩個聯合國旗下的機構-「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和一家倫敦的智囊機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今年 5 月,共同發表了一篇聳動的報告,
《是土地掠奪?還是發展機會?(Land Grab 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指出非洲國家正將大片農田,幾乎免費出讓給其他國家的投資者,
換來的只是一些法律上不清不楚的「就業機會和基礎設施」之承諾。
韓國的「大宇物流」,就被名列其中,引起全球環保團體的聲討。


「爭奪農田」指的是一些有經濟實力、而缺乏耕地資源的國家,
如沙烏地阿拉伯、韓國等,
以「投資」海外土地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糧食安全的趨勢。
投資者通常計畫將所有,或大部分收穫的農作物,
出口到自己國家,來養活自己的人民。

全球有兩大趨勢,影響著人類的用水,
而且這兩大趨勢,在未來數十年,可能加速進行。
首先是「世界人口的改變」,過去 50 多年來,
全球人口從 30 億增加到 65 億人,用水量激增了 3 倍。
以現在的估計,到了 2025 年,全球人口可能再增加 20 億人;
到了 2050 年,可能再增加 30 億人。
無庸置疑,人類對用水的需求,將會大量上升。


養活全球數十億人的農業,就像神話中的大水怪,可以吸乾大海的水。
全球用水比率中,幾乎有三分之二是「農用用水」占掉了;
「工業用水」用不到五分之一;「民生用水」則只占約十分之一。


飲食習慣與資源爭奪

由於人類的飲食習慣,和全球水量有很大的關係。
不同的食物,需水量大為不同,
例如,要收成 1 公斤的麥,需要約 1,000 公升的水去灌溉。
同樣生產 1 公斤的牛肉,需要消耗 15,000 公升的水。
所以肉食較多的美國與歐洲,每天需要 5,000 公升的水。
而非洲、亞洲人菜吃的多,每天大約消耗 2,000 公升。
但是,西方人每天喝的水、以及用來刷洗的水,大約只有 100 到 250 公升。
(歐洲人用過的碗盤,泡在注入清潔劑的水後,直接拿起來擦乾就使用,
這種習慣看在水源充沛的台灣人眼中,有點不可思議!)


還記得 2007 年到 2008 年之間,包括石油與糧食等原物料價格高漲?
黃豆、麵粉、乳品等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揚,其實是隱藏著水資源缺乏的問題!
1985 年時,中國人平均的肉品消耗量是 20 公斤;
到了今年,可能增加到 50 公斤。
從水資源的角度看,
大約增加耗水量是 390 立方公里(1立方公里=於1兆公升),
這些水足足可以供歐洲人使用 1 年。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若開始好轉,有錢之後,
肉品的需求就逐漸增加,水的使用量也隨之上升。
所以,據估計,20 年內,第三世界的都市人口將增加 20 億人,
而都市人用水的需求,遠遠大於鄉下人。
聯合國的糧農組織估計,如果人類用水管理無所改善,
屆時,為了餵飽這些多出來的 20 億張嘴,農業用水須增加 60% 以上,
而這些水相當於亞洲以外國家,現在所有用水的總量。


氣候變遷

水管理問題日益嚴重

氣候變遷也會影響到水的供給。
愈來愈多的科技證明:全球氣候暖化,會加速水氣蒸發與降雨、降雪的循環,
這種現象讓濕地變得更濕、乾地變得更乾,
讓下大雨與下大雨之間,變得更長(乾季拉長)。


氣候變遷,也改變植物生長的方式,影響人類的用水與生活。
例如,森林植物在雨水十分充足時,拚命生長,
接下來的乾旱季中,就變得乾旱無比,
所以,只要有閃電或雷擊,很快就引燃森林大火。
類似的作物也一樣,一下生長太快,一下就又枯萎了。


因應氣候變遷,人類勢必更加重視水的管理問題。
大洪患讓人們手足無措,沒雨的時候,水庫乾到人沒有水喝,植物枯死。
全球氣候暖化,讓南北極的冰山溶化、讓雪變成雨水降臨大地。
由於雪和冰是自然的定律,冬天儲水、夏天釋放,
這種定律一旦改變,每個國家就只好一下忙於救水患,一下忙救乾旱。


面對愈來愈沉重的用水負擔,有什麼方法因應?
專家認為,現階段其實只要改善人類用水的效率,應該可以應付,
長期缺水的加州,沒有利用太多的高科技,就讓用水的壓力紓解許多。
政府的水資源政策,未來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節約用水 漫漫長路

用水習慣和每個地方的水資源是否豐沛,也有關係。
印度人種玉米,所用的水是其他國家(如美國、中國)的 3 倍。
有些國家,要種出1公斤的小麥,須要用掉 1,500 公升的水;
而有些則只須 750 公升。
可見,農業用水如能有效管理,全球就能節約更多用水,
例如改變灌溉方式,讓水氣從葉片而不是從泥土蒸發出來,
可以讓用水效率提升 30%。
或者用基因改良的方式,
讓植物在沒有水的時候,停止生長,以免乾死;
等到雨來了,再恢復生長。


全球的製造業用水,在環保團體的壓力下,企業界已帶頭節約用水,
例如,可口可樂在全球環保團體多年的壓力下,終於開始訂下自我要求的目標,
2010 年前,生產部門要減少 20% 的用水。
還有,一些非政府組織也在推動,
依照企業用水的效率,核發環保標章,做為消費者選購產品的依據。
據觀察,已開發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每增長 1%,
所需的用水量,一直在減少中。
節約用水需要政府、企業與人民,共同努力。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ing208&aid=335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