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人不需要領股息
2011/12/05 17:45:03瀏覽89|回應0|推薦1

 

台灣人何時領「股息」(葉家興)

台灣每天進出澳門的人很多,經澳門往來大陸的人更多。不過,台灣媒體對澳門的頭條大事,卻似乎視若無睹。號稱資訊自由開放的台灣,因此失去很多「見賢思齊」的機會。
上月中,澳門政府宣布在明年度繼續實施「現金分享計畫」,向每名永久性居民發放7000元(澳門幣,下同),非永久性居民4200元,以及向合資格居民的中央儲蓄制度戶口注資6000元。換言之,永久居民兩數合計共有1萬3000元,約略相當於5萬元台幣,總計一個四口之家就可拿到20萬元台幣的紅包。

這已經是澳門政府連續五年、第六次現金回饋市民的惠民措施了!
放眼國際,債留子孫的政府比比皆是,台灣也總不顧赤字預算之實,在選前大開社福支票,「慷子孫之慨,行買票之實」。更糟的是,美國、日本、歐洲諸國負債多到近乎無力償還,必須透過央行印鈔票買自家國債,反觀澳門庫房卻有餘裕每年派發現金,環顧全球,世上有多少政府可以如此落實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治國之道?

施政方針空殼無用

如果政府像上市公司,派發盈餘回饋股東的公司,就像是高殖利率的股票一樣。其實在經濟高速成長、股市呈現多頭的年代,投資人不一定會追捧高殖利率個股。因為公司若將盈餘投資於研究發展或好的擴充計畫,可能帶來更爆發性的成長潛力,引發股價升值的更大空間,為股東創造更高的投資回報。
但在經營環境不佳的年代,公司欠缺好的投資機會,這時提高每股純益的現金派息率,把盈餘返回股東手裡,才是企業負責任的理財之道。
澳門政府慷慨派錢,看在一水之隔的香港民眾眼裡,分外不是滋味。長久以來,香港人自覺樣樣勝過澳門,把澳門當作周休二日到鄉下散心的後花園。沒想到風水輪流轉,自從澳門發展博彩業後,博彩稅收倍數增長,更進一步帶動MICE(Meeting、Incentive、Convention、Exhibition)會展產業的觀光收入,目標清晰,庫房漸豐,「配息」毫不手軟,扶貧紓困的力道也遠勝香港。
香港自豪的金融、物流、商貿、旅遊四大經濟支柱,在金融海嘯影響下,頗有水土流失之慮。港府於是推出六大產業,但卻言勝於行,至今無影無蹤。台灣也不遑多讓,兩兆雙星輸「三星」,產業變「慘業」,雙星變「傷心」,政府不思如何面對對手,開拓國際競爭力,大把資源仍用在不具生產力的項目。

台灣的股東理論上有機會選擇自己的CEO,但實質上我們沒有太多選擇。政見辯論會上,候選人比的是氣勢,不是牛肉;比的是口舌之能,不是政策願景。沒有人談赤字如何轉為盈餘,更別提盈餘如何回饋人民。沒有多少思考未來的剛毅木訥,卻多的是「一句話讓政敵難堪」的沾沾自喜。在激情、選邊站、比勝負的過招之後,人們得到的是空虛,還是希望?畢竟,民主的形式只是手段,民生的實質才是目標。
台灣人口和經濟規模都遠大過澳門,不過政府創富能力卻有待加強,更遑論還富於民。幾年來,四字一句的施政口號如跑馬燈,來來去去,卻多屬空有外表的精美包裝。好高騖遠的亞太XX中心多多,殊不知,認不清自己優勢與劣勢的宏圖大計,再多也難以感動人民,難以吸引外資,難以坐言起行,成為可操作的施政方針。
在全球化年代,許多行業成為贏家通吃的產業,全球只需少數產品或服務的供應商。台灣要發展多元化的經濟優勢,就要仔細分析關鍵行業裡的關鍵對手,擬定有針對性的超越計畫,政治領袖要向企業執行長一樣,專注強化競爭優勢,放棄討好大眾的不切實際目標,把幾次事做好,人民就能受惠,歷史就會記住你的名字。

作者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現為政治大學社科院客座副教授
<經濟人語>

台灣人領民主就夠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y3632004&aid=59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