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懂 "香積" 意思的完整性
信手在電腦上打了 "何謂香積 (搜尋)" 讀到這一篇文章 分享~
[友善轉載] 示廚
轉載自... 人間福報 佛教文選 2008/6/21 作者:◎明.紫柏大師
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佛門辦造飲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裡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佛門的大寮又被稱為「香積寮」)
何謂三德?清淨、柔軟、如法是。何謂六味?淡、鹹、辛、酸、甘、苦是。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制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飲食中具有三德六味,是佛門齋飯的基本要求,其意義主旨並非在「吃」,而是在「德」。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轉」,以一顆歡喜供養大眾的心操辦飲食,必能料理出菩提法味,此其一;其二,清淨、柔軟、如法,正是修行人調柔的功課,在揮動鍋鏟之中,若能繫心於此,則即使在熱如鐵鍋、急如星火的廚房裡,也能做好修行的功課。)
汝等即三德六味諦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慳吝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
(世間人為一方、為一家、乃至只為一人操辦飲食,佛門寺院十方來十方去,齋飯不為一人一家一方,而是為廣大有緣人而做,所以結的緣自然多而廣;雖然多而廣,卻不執著於這些外相,只是專心備辦清淨美味的飲食供養大眾,所以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因為無相,所以功德亦無量,可見在大寮的行單,也是一處養深積厚的所在。舊時佛門叢林有句話說:「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說的就是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何以故?三德無闕,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如法的辦造飲食,不但自己能累積無量福德,也能助人修行精進。吃了三德六味具足的齋食,能令人五臟調和、身心安適、神清氣爽,以最好的狀態,不論是禪坐觀想、經行持誦等,都能日見其功;相反的,不良的飲食,有可能間接造成修行上的障礙。)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飲食實是關乎修行的重要條件之一,若以這個角度看,修行人的慧命等同操在大寮工作的人手裡。所以若掌廚的人不用心,等於毀了別人的慧命,這和牛頭馬面沒有兩樣)
又為常住慳吝,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為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臭蟲報。
(因此紫柏大師警愓在大寮工作的人,典座時要如法如儀,不可吝於供養、不可舖張浪費、不可心不在焉,不可輕浮隨便、不可髒亂不潔。)
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愧。遵而行之,愚癡必破,般若必開,眾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隱,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誑,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如上所言:「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在大寮典座的人如果都能使三德六味具足,則內足以攝心自修,廣結香積善緣;外足以助人延慧,日見修行進益,日後必定能以此功德入如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