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忑忐列車》【晃點】之五(末篇):詩身世──美麗新世界
2015/10/30 13:24:42瀏覽194|回應0|推薦3
《忑忐列車》【晃點】之五(末篇):詩身世──美麗新世界
.
  2010年十月,一日的傍晚,在總是只有一個人等車的山地偏鄉海端車站,趁著滿天紅霞,相隔二十三年,心中忽然莫名受到繆思垂憐,再次於暗夜奔馳的車廂內提筆寫詩的那一次奇遇經歷,已如實詳記於吹鼓吹詩論壇第16期(2013)詩人榜創作自述內。回想當時像一滴重新落回大海的小雨珠,是如何發現「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這個如有眾神羅列的天庭網站,實應歸功於知名女詩人成碧;因為一次偶然的瀏覽裡,於她當時名為「紫軒主人」的部落格內,不經意看見了「吹鼓吹」這個俗但有力的新奇名字。
.
  甫回詩界,如李伯大夢初醒,本能地開始思索:現在的台灣現代詩潮流,是處於何種境地?一個人可能一生當中很難得能有這樣如失憶症初癒般時空恍惚的感受吧,但這是需要付出悔恨的慘痛代價的。於是想到應該找資料買書,找到了陳義芝博士的《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閱讀之後些微慶幸現今台灣文學仍是處於當時方隱隱成形的後現代時期(約1980年代始)。是否像一個熱鬧戲棚下的頑皮小孩,私自逃離群眾,回來後以為還好,沒錯過什麼精彩演出?這當然是幼稚的補償心態造成的自欺想法。
.
  但不像沈水已久的人急於大口快速吸回錯漏的空氣,卻總是如履薄冰,謹言慎行。在論壇內,在各種詩刊報紙的貼文與投稿,至今依舊自信不夠,惶恐得失。有幸擔任詩論壇版主以來,未曾有過一絲自滿的驕傲,時刻以志工自許(事後才知雪硯老師於先前論壇上早已有這樣的督促)。回覆詩友的詩作也是戰戰競兢,深怕自己才學淺陋造成遺珠之憾,於是又開始找資料買書。找到了蕭蕭老師的現代詩學專論四大冊,日夜耽讀,茅塞頓開。又於一次論壇瀏覽裡看到了創作區總版主冰夕所說:當今新詩評論,再也沒有像林燿德那樣準確週全的了。於是趕緊買到《一九四九》好好觀摩學習。就這樣,在浮浮沈沈的詩的重生大洋裡,又不知不覺的向前跨出了尋找詩身世之謎的一大步。
.
  當林燿德在《一九四九》裡寫<鐘乳石下一術士/簡介白靈的詩觀與詩作>,第一段頭尾:「八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現代詩發展史上的關鍵時段之一。......套一句白靈的話說,那就是『最年輕的一代就這樣來了』。」帶著無數次懊悔的心情隨意翻到文後的說明註記1,看到「他們包括了陳克華、......、黃正中」!就在第二行最下方,竟然出現了這個最陌生的熟悉名字!世界上也會有同名的詩人?還是這就是了?大學時經國文老師引介將詩集的手抄原稿拿給羅青老師過目,羅青老師曾將此事告訴過白靈老師嗎?不管了,一定是這樣的!那時竟有於龐雜的當代現代詩族譜裡,找到自己位置所在的踏實與興奮,像一株漂泊的蘭花找回了根。
.
  這一切若不以「海裡撈針」來形容,那又該怎麼說?
.
  2013年底,非常榮幸地收到蘇紹連老師通知論壇有意出版詩集的邀約,在2014年預定出版的詩集《忑忐列車》自序順利寫完後,六月初,正好白靈老師在花蓮松園會館有一場演講,趕緊抓住這個絕佳機會,除了能一睹心儀前輩詩人的風采,或許也能藉此機會將仍存疑慮的身世之謎請教個明白。那時白靈老師已開始推行「布演台灣」身體詩語言活動一段時日,那一次演講,也在心目中留下了大師幽默機智的親和印象,深覺十分榮幸。終於演講完畢了,拿出《一九四九》:「請問老師,是這個黃正中嗎?」白靈老師一襲清爽的白素短薄衫,雙目瞬間露出頡慧靈光移身靠近坐了過來:「你也會有這一本啊!我想想看......」松園內所有蓊鬱黑松上如浪噪叫的蟬聲突然安靜了下來,松枝末稍因原本濤吹的海風頓時停息了,而仍在輕輕搖晃。整個宇宙等待著一個回答:「嗯.......,應該是啦,沒錯。」(請不要太在意那個「啦」,這麼久的事了)。接下來白靈老師於暑夏正午也抓住了這個機會邀請與他的社區大學大哥大姊們,在小池塘旁的平臺熱陽下,一起全身套罩著各色大型彩布,做著各式身體變化姿勢供人拍照尋找詩靈感。還記得躲在布罩內,彩光混合高溫,忍受著膝關節炎的抗議,汗如雨下,有幾滴從微笑的嘴角落灑在木質地板上,久久凝視仍未蒸發。
.
  這就是詩身世之謎尋找的有趣歷程,每隔一段時日回想,都覺得戲劇性十足。是否應該特別感謝蘇紹連老師、成碧、冰夕、林燿德、白靈老師,和蕭蕭老師?彷彿這一本詩集早已是一種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誕生,好讓那比「十七年蟬」又多了六年不短的暫離,因為生命的放逐沈潛,不至於變成一段無意義的空白。若一個人都必須要為自己找到一點生命的意義,現代詩,七0年代以來便已確認不再是政治或通俗娛樂的工具;做為一種撫慰存在悲惑心靈與反應時代危難處境的莊嚴藝術表達型態,現代詩,好似電影「明日世界」裡的時光胸章,凡是觸摸過的人(被尋獲的人),是否都會有一種理想?一種關於美麗新世界的夢想?
.
  這對曾經失落精彩過去,但眺見美麗未來,那挽回單純初衷的人,自然有一番很不一樣的體會。

.
  2010年十月,一日的傍晚,在總是只有一個人等車的山地偏鄉海端車站,趁著滿天紅霞,相隔二十三年,心中忽然莫名受到繆思垂憐,再次於暗夜奔馳的車廂內提筆寫詩的那一次奇遇經歷,已如實詳記於吹鼓吹詩論壇第16期(2013)詩人榜創作自述內。回想當時像一滴重新落回大海的小雨珠,是如何發現「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這個如有眾神羅列的天庭網站,實應歸功於知名女詩人成碧;因為一次偶然的瀏覽裡,於她當時名為「紫軒主人」的部落格內,不經意看見了「吹鼓吹」這個俗但有力的新奇名字。
.
  甫回詩界,如李伯大夢初醒,本能地開始思索:現在的台灣現代詩潮流,是處於何種境地?一個人可能一生當中很難得能有這樣如失憶症初癒般時空恍惚的感受吧,但這是需要付出悔恨的慘痛代價的。於是想到應該找資料買書,找到了陳義芝博士的《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閱讀之後些微慶幸現今台灣文學仍是處於當時方隱隱成形的後現代時期(約1980年代始)。是否像一個熱鬧戲棚下的頑皮小孩,私自逃離群眾,回來後以為還好,沒錯過什麼精彩演出?這當然是幼稚的補償心態造成的自欺想法。
.
  但不像沈水已久的人急於大口快速吸回錯漏的空氣,卻總是如履薄冰,謹言慎行。在論壇內,在各種詩刊報紙的貼文與投稿,至今依舊自信不夠,惶恐得失。有幸擔任詩論壇版主以來,未曾有過一絲自滿的驕傲,時刻以志工自許(事後才知雪硯老師於先前論壇上早已有這樣的督促)。回覆詩友的詩作也是戰戰競兢,深怕自己才學淺陋造成遺珠之憾,於是又開始找資料買書。找到了蕭蕭老師的現代詩學專論四大冊,日夜耽讀,茅塞頓開。又於一次論壇瀏覽裡看到了創作區總版主冰夕所說:當今新詩評論,再也沒有像林燿德那樣準確週全的了。於是趕緊買到《一九四九》好好觀摩學習。就這樣,在浮浮沈沈的詩的重生大洋裡,又不知不覺的向前跨出了尋找詩身世之謎的一大步。
.
  當林燿德在《一九四九》裡寫<鐘乳石下一術士/簡介白靈的詩觀與詩作>,第一段頭尾:「八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現代詩發展史上的關鍵時段之一。......套一句白靈的話說,那就是『最年輕的一代就這樣來了』。」帶著無數次懊悔的心情隨意翻到文後的說明註記1,看到「他們包括了陳克華、......、黃正中」!就在第二行最下方,竟然出現了這個最陌生的熟悉名字!世界上也會有同名的詩人?還是這就是了?大學時經國文老師引介將詩集的手抄原稿拿給羅青老師過目,羅青老師曾將此事告訴過白靈老師嗎?不管了,一定是這樣的!那時竟有於龐雜的當代現代詩族譜裡,找到自己位置所在的踏實與興奮,像一株漂泊的蘭花找回了根。
.
  這一切若不以「海裡撈針」來形容,那又該怎麼說?
.
  2013年底,非常榮幸地收到蘇紹連老師通知論壇有意出版詩集的邀約,在2014年預定出版的詩集《忑忐列車》自序順利寫完後,六月初,正好白靈老師在花蓮松園會館有一場演講,趕緊抓住這個絕佳機會,除了能一睹心儀前輩詩人的風采,或許也能藉此機會將仍存疑慮的身世之謎請教個明白。那時白靈老師已開始推行「布演台灣」身體詩語言活動一段時日,那一次演講,也在心目中留下了大師幽默機智的親和印象,深覺十分榮幸。終於演講完畢了,拿出《一九四九》:「請問老師,是這個黃正中嗎?」白靈老師一襲清爽的白素短薄衫,雙目瞬間露出頡慧靈光移身靠近坐了過來:「你也會有這一本啊!我想想看......」松園內所有蓊鬱黑松上如浪噪叫的蟬聲突然安靜了下來,松枝末稍因原本濤吹的海風頓時停息了,而仍在輕輕搖晃。整個宇宙等待著一個回答:「嗯.......,應該是啦,沒錯。」(請不要太在意那個「啦」,這麼久的事了)。接下來白靈老師於暑夏正午也抓住了這個機會邀請與他的社區大學大哥大姊們,在小池塘旁的平臺熱陽下,一起全身套罩著各色大型彩布,做著各式身體變化姿勢供人拍照尋找詩靈感。還記得躲在布罩內,彩光混合高溫,忍受著膝關節炎的抗議,汗如雨下,有幾滴從微笑的嘴角落灑在木質地板上,久久凝視仍未蒸發。
.
  這就是詩身世之謎尋找的有趣歷程,每隔一段時日回想,都覺得戲劇性十足。是否應該特別感謝蘇紹連老師、成碧、冰夕、林燿德、白靈老師,和蕭蕭老師?彷彿這一本詩集早已是一種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誕生,好讓那比「十七年蟬」又多了六年不短的暫離,因為生命的放逐沈潛,不至於變成一段無意義的空白。若一個人都必須要為自己找到一點生命的意義,現代詩,七0年代以來便已確認不再是政治或通俗娛樂的工具;做為一種撫慰存在悲惑心靈與反應時代危難處境的莊嚴藝術表達型態,現代詩,好似電影「明日世界」裡的時光胸章,凡是觸摸過的人(被尋獲的人),是否都會有一種理想?一種關於美麗新世界的夢想?
.
  這對曾經失落精彩過去,但眺見美麗未來,那挽回單純初衷的人,自然有一番很不一樣的體會。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inorhwang&aid=3452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