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18 02:16:40瀏覽173|回應0|推薦3 | |
近距離接觸非洲音樂 April 17, 2016, 刊登於世界日報
去圖書館還書,進門就被一非裔姑娘攔住,告訴我側廳馬上有非洲音樂介紹,問我可否賞光?雖還有事,聽了這話也就擱置了,我隨她過去。 只見大廳沿牆擺了一長溜非洲樂器,多為木製,還有以葫蘆、牛皮、貝殼、藤條、甚至瓶子蓋兒為材質的,顯見是就地取材,只要能發出聲音,便皆可為我所用。材料雖然普通,做工卻一絲不苟,個個精雕細琢,透著古色古香的韻味。 拿一個彎嘴葫蘆樂器來說,也不知是油漆的效果,還是人手長期撫摸的結果,通體閃亮的棕紅,有著玳瑁的質感和光澤。脖子上套個黑圈,圈上拉出網子兜住葫蘆,每個節點都編進一個雪白的貝殼。演奏時,這些貝殼就撞擊葫蘆壁,發出一種特別的「叮咚」聲。 即便是瓶蓋兒做的樂器都絲毫不覺簡陋。蓋子是色彩鮮明的,大紅、金黃,參差穿起,像撥浪鼓又像算盤珠兒,把手是根古樸的木頭,光芒閃閃,令人為這從廢品到樂器的境界的昇華而起敬。 當然少不了鼓。非洲鼓舉世聞名,表演者帶了二十多個大小不一的鼓來,一水木製,周身刻滿精美的花紋,鼓面是牛皮,鼓身綁著繩子,紅黃綠,十分悅目。 目力所及,是一場色彩的饗宴,滿眼活潑的撞色,非洲人民所一貫熱愛的棕、紅、黃、綠,以一種強烈的風格宣洩著民族存在感。發聲以先,樂器們先以色彩喚起人心中澎湃的音樂。 也許因為春假,很多人外出,來的人並不多。主講人是個年輕美麗的肯亞姑娘,皮膚黝黑,閃耀著青春的光澤。她身著傳統衣裙首飾,和樂器一樣,也是棕紅藍黑,絢爛民族風。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她逐個演示每種樂器。那個一堆葫蘆綁在一起、上面鋪滿長短木板、形似鋁板琴的東西,據說曾是非洲王宮專為國王和王后演奏的樂器,想不到普通人如我者也有福一聽。 鼓更是姑娘的拿手戲。她分給每人一面,然後分解演示手法,大家隨她一起拍,短短幾分鐘,聲音整齊畫一,引得門口伸進數個腦袋。拍到興起時姑娘還載歌載舞,聽眾也跟著跳,氣氛達到最高潮。 一開始還覺不過癮,後來徹底融入其中,竟全身熱血沸騰,可以肆無忌憚跟著發出非洲土著特有的吼聲,類似「啦啦啦啦」的高亢喊叫,甚至,坐著都想跳躍、想舞動。那真是種奇妙的感覺,沒有歌詞,沒有起伏跌宕的旋律,音樂剝離了一切裝飾,回歸到節奏的本真。 姑娘說,所有的音樂都是美的,這美會增添生活的美,希望有更多人來了解非洲音樂。坦白說,我不認為在座任何人會送孩子去學非洲鼓。這東西雖然新奇,卻稍嫌冷僻,但我還是佩服姑娘的魄力,她是站在民族的戰車上去衝鋒陷陣,不論結果如何,她都已然得勝。
FOLI (there is no movement without rhythm) original version by Thomas Roebers and Floris Leeuwenberg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