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結腸息肉你該知道的事
2018/09/06 20:31:20瀏覽346|回應0|推薦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腸鏡檢查逐漸成為人們常規的體檢項目,相當一部分人在檢查後被告知自己得了結腸息肉。那麼,發現結腸息肉後我們該怎麼辦呢?

港安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郭寶賢 醫生表示,大腸癌成因主要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喜食加工食品和紅肉、缺乏運動、工時長等,而家族遺傳也會提高大腸癌風險,因此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和定期進行大腸檢查,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方法。

  結腸腺瘤不等於結腸癌

  結腸息肉是結腸和直腸的一種隆起性病變,廣義上講凡是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都可以稱之為息肉。在腸鏡下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幾毫米,大的有數厘米;息肉的形態各異,有些帶蒂的息肉長得像蘑菇,有些表面像桑葚,有些廣基底的息肉長得像突出的小山包;數量上也從1個至數個不等。結腸息肉這個統稱裏包括了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

  這些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在內鏡檢查中都以“息肉”為表現,甚至有些結腸癌都可以在內鏡下以息肉的形式存在,因此取病理來判斷息肉的性質就十分重要了,因為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預後是不一樣的。

  結腸息肉包括多種病理類型,不是所有的類型都會轉變成結腸癌。有的息肉生長緩慢,沒有明顯的症狀,也不會癌變,可以隨訪觀察,不一定需要積極處理。比如增生性息肉的癌變率就很低,這種息肉是正常黏膜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屬良性病變。因此,如果發現了直徑較小的增生性息肉可以隨訪觀察。再比如炎性息肉,它是炎症刺激的結果,往往見於結腸炎的患者,也不屬於腫瘤性的息肉。

年紀增長、家族遺傳、煙酒過多、缺乏運動、高脂飲食習慣等都是引起大腸 癌 成因,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和留意早期病徵,大腸癌是可以避免的,當出現血便、無故腹痛、大便習慣有變等,應立即求醫檢查,及早治療,長期存活率高達五成或以上。

  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是腺瘤。這是一種結腸常見的良性腫瘤,但大部分散發性結腸癌是由腺瘤演變來的,結腸癌一般會經過腺瘤期癌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結腸腺瘤都要癌變。目前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癌變與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絨毛成分含量有關,息肉越大、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因此對於高齡的、直徑較大的、級別越高的(如III級腺瘤)腺瘤性息肉最好切除,以免遺留隱患。

  多數息肉可在內鏡下切除

  目前,內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大部分良性結腸息肉可以在內鏡下切除而無需手術治療。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一些直徑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檢鉗夾除,既去除了病變又留取了病理。

  對於直徑略大的息肉,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在息肉根部注射少量腎上腺素鹽水,把息肉托起來,然後用圈套器把息肉齊根套住,通電切除。而特別大或者是特別扁平的息肉,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內鏡切除方法,比如EMR或者ESD,用特殊的“刀”將病變一點點剝離出來。目前EMR和ESD的技術成熟,可以切除更大面積、沒有癌變或僅有表面癌變的大息肉,而且能保持結腸的完整結構,減少了患者手術的概率。

不少痔瘡患者,當出現排便帶血時,以為只是痔瘡出血,便容易對屙血問題掉以輕心,外科專科醫生郭寶賢 醫生指出排便帶血是腸癌的明顯病徵,而腸癌與痔瘡是可以共同存在的,若發現出血情況,便應立即求醫檢查,以免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除息肉之後的創面會有出血、穿孔、感染的風險,尤其像EMR和ESD,由於其切除創面大,發生風險的概率更高一些,往往需要住院診治。

  雖然大部分結腸息肉可以內鏡治療,但仍有一部分並不適合內鏡下切除,比如病理提示癌細胞浸潤至黏膜下層或者體積過大的息肉,這就需要內鏡醫生的准確判斷。切除息肉的方法很多,但最適合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具體需要應用哪種切除方式,還是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ltijh&aid=11519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