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些年矽谷最流行的一件事 就是抄襲中國模式
2021/08/24 18:01:08瀏覽123|回應0|推薦0
很多中國的科技企業開始從“抄襲者”變成了創新者。一些全新的模式開始在中國率先出現並蓬勃發展,它們的影響力跨越太平洋,直擊位於美國西海岸的科技腹地——矽谷。無論是矽谷的科技巨頭還是初創企業,都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科技行業,並紛紛試圖研究、轉化已經成功的“中國模式”。


Copy from China,儼然成為了近些年矽谷科技圈的一個新的流行詞。


那麼,近些年來,有哪些“中國模式”成為了美國科技企業們的抄襲對象呢?矽星人此次嘗試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盤點。


|直播帶貨成新財富密碼,矽谷公司紛紛追隨中國


中國代表企業:阿裡巴巴、位元組跳動、快手


美國相關企業:亞馬遜、Facebook、穀歌、Pinterest


作為電商進化形態的直播帶貨,無疑已經成為了中國最賺錢的行業之一。去年雙十一預售當天,李佳琦和薇婭的成交額分別達到 33 億和 35 億人民幣。按照抽成比例,兩人在一天內就完成了“賺一個億”的小目標。作為平臺的淘寶也賺得盆滿缽滿。


這樣的玩法早已在中國全面鋪開。從電商平臺淘寶、京東,到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再到社交平臺小紅書、微博,可以說只要有網紅、有流量的地方,就有直播帶貨。據艾媒諮詢的研究資料,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到961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21.5%,並預計2021年規模還將繼續膨脹,超過1.2萬億元。


超萬億規模的產業風口,自然也引起了美國企業的注意。2020年年底,彭博社發佈了一篇題為《直播帶貨是美國購物的未來》的文章,表示美國在直播帶貨領域已經落後於中國。但在此次的疫情衝擊之下,初創企業和科技巨頭們已經意識到其中蘊藏的機遇,開始學習中國電商模式將觸角向直播帶貨延伸。



亞馬遜和穀歌應該是最早嗅到直播帶貨商機的那撥矽谷公司。2019年初,當直播帶貨剛在中國有發展苗頭時,亞馬遜在自己的應用程式中加入了Amazon Live功能。穀歌也在7月推出了實驗性項目 ShopLoop,給賣家提供一個內容最長時間為 90 秒的視頻平臺賣貨。


之後,眾多科技公司也紛紛下場搞起直播賣貨。去年年底,沃爾瑪首次與TikTok攜手開啟直播帶貨,一個小時吸引了2萬多名觀眾。今年5月,Facebook 推出了 Live Shopping Fridays直播活動,和絲芙蘭、A&F等時尚、美容零售商合作通過直播銷售產品。同時,Instagram 上也推出了 Live Rooms 功能提供即時購物體驗。Pinterest 也在同月發起了為期三天的直播購物測試。


此外,資本也開始向直播帶貨傾斜。比如初創直播賣貨公司PopShop.Live 剛籌集了 2000 萬美元,Whatnot 籌集了 5000 萬美元的B輪融資,還有一些如Bambuser等在內的提供直播帶貨SaaS 工具的公司也一併爆火。


如今,直播帶貨無疑成為了美國最火的賽道之一。但跟中國已經趨於成熟不同,美國的直播帶貨還仍處於摸索發展的初期,還沒有出現現象級的頭部公司,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TikTok下載量全球第一,矽谷公司“抄不好”短視頻?


中國代表企業:位元組跳動(抖音、TikTok),快手


美國相關企業:Facebook、穀歌


美國研究機構App Annie在7月公佈最新資料顯示,抖音國際版TikTok在2020年的全球下載量首次成為全球第一,緊隨其後的是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 Messenger等。前十名中還有另一家名為Likee的中國公司,跟Tiktok 一樣也是專注於短視頻社交。可以說,中國公司是短視頻社交的發明者,也是該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


App軟體2020年排名情況,圖片來自App Annie


App軟體2020年排名情況,圖片來自App Annie


從2018年位元組跳動正式以TikTok的名義發力國際市場開始,對於TikTok的爆紅,矽谷科技公司其實早就有所警惕,並且展開了各種圍追堵截。


2018年下半年,針對剛剛在美國興起的短視頻,Facebook 迅速採取了行動,立刻就推出了一款幾乎照搬TikTok模式的應用程式Lasso。但相較於TikTok當時已經出現的病毒式傳播效應,Lasso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同樣的一個視頻在TikTok上能收穫成百上千的贊和視頻,而在Lasso上只有幾個或幾十個。


Lasso發佈後一年,全球僅被安裝了42.5萬次,而TikTok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同期被安裝了6.4億次。2020年7月10日,Facebook正式宣佈關閉Lasso。但Facebook在抄襲TikTok上並不死心。這一次,Facebook決定依託於自己已有的流量平臺來實現彎道超車。2020年8月,Facebook同時在美國和其他50多個國家推出了嵌入在Instagram上的應用程式Reels。除了Facebook之外,穀歌旗下的YouTube也在 2020年9月正式推出短視頻服務Shorts,主要功能也是照搬TikTok。


雖然當時剛剛遭受監管打擊,又遇到兩大巨頭的抄襲夾擊,但TikTok仍然一路高歌猛進。根據Sensor Tower的最新資料,TikTok 是2021 年上半年全球下載量最大、收入最高的非遊戲應用程式。今年第二季度,TikTok 的消費者支出實現了自 2020 年第二季度以來最大的環比增長,從上一季度的 3.847 億美元攀升 39% 至 5.346 億美元。


目前,TikTok也稱為了繼WhatsApp、Messenger、Facebook和Instagram之外全球第五個下載量超過30億次的應用程式。而相比之下,Reels和Youtube Shorts的用戶數跟Tiktok還存在著數量級的差距。


|移動支付“反客為主”,掃碼支付成新流行


中國代表公司:微信、支付寶


美國相關公司:Facebook、沃爾瑪


2019年,Facebook因為要發佈數字貨幣Libra而接受國會問詢。會上曾有一個議員問紮克伯格:“為什麼Facebook不做一個像支付寶一樣的支付平臺呢?”而紮克伯格當時回答說,“這個問題不僅僅是Facebook所面對的,而是所有美國公司要面對的競爭。”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移動支付行業給美國科技公司帶來的危機感。1998年底,支付巨頭PayPal誕生,拉開了互聯網時代移動支付的序幕。在PayPal成立5年之後,當時有中國版的PayPal之稱的支付寶才成立。雖然移動支付最早的起源地是美國,但這些年中國移動支付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的想像。


2016年,美國的移動支付市場為1120億美元,而同年中國的移動支付規模已經達到約5.5萬億美元,是美國的50倍。跟歐美市場已經成熟的數位錢包NFC支付模式不同,中國移動支付得益于電商、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爆炸性增長,在信用卡並不普及的情況下,直接從現金支付跳到了移動支付,並且出現了掃碼支付等全新形態。


如今,“掃一掃”在中國刮起的支付旋風,也刮到了美國。雖然美國信用卡支付很便捷也已普及,但NFC收款方式對硬體設備有較高的要求,讓商戶需要額外花錢升級支援NFC的收款設備。相比之下,二維碼就顯得更加物美價廉。


2019年,Facebook正式上線支付模式,在自己旗下所有的社交矩陣都加上了支付功能,並且可以支持通過二維碼實現點對點支付。沃爾瑪也在店內推出掃碼支付方式,並且在推出八個月之後活躍度就超過了谷歌安卓支付,在美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三星支付和蘋果支付。


目前,各家公司都在利用現有的業務優勢,瘋狂推廣支付產品。穀歌在去年甚至不惜砸重金通過送現金福利的方式來推廣支付,用“鈔能力”把Google Pay送上應用程式下載榜榜首。


相對於亞太地區格局已經相對清晰的市場,疫情助推下,美國的金融科技市場反而開始爆發。2020年亞太地區的金融科技公司從2019年的168億美元下降至116億美元,創過去六年新低。而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去年北美地區金融科技公司則吸金逾790億美元,其中美國企業就占到760億美元。


|中國外賣模式席捲美國,送餐站上新風口


中國代表企業:美團、餓了麼


美國相關企業:Doordash、UberEats


實際上,美國的外賣形態的出現得很早,成立於2004年的GrabHub就是一家以線上餐飲外送起家的公司。雖然Grabhub後來坐上了美國餐飲外賣的頭把交椅,但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只是停留外賣1.0模式上——只扮演實體店和顧客的資訊仲介的角色,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的位置和喜好進行餐館搜索。


據2015年研究美國外賣資料顯示,Grabhub成立10年之後,美國外賣滲透率為12.5%,線上化率僅為6%,絕大部分美國人仍還在用傳統的餐廳點餐、送餐的形式。餐飲外賣也仍然被視為傳統行業,並沒有走入大部分科技公司和資本的視線。


但很快,這樣的情況就被中國曾經風起雲湧的互聯網外賣大戰而改變了。2015年左右,大量的熱錢開始流入中國的外賣市場,互聯網巨頭們紛紛下場,搞補貼、送優惠,用眼花繚亂的活動開始了“百團大戰”。最終經歷了殘酷的廝殺之後,餓了麼、美團最終存活下來佔據了山頭。


大洋彼岸的美國科技圈看到了這場大戰,也從中學到了如何將技術與餐飲業結合的“致富之路”。在過去,像Grabhub這樣的傳統外賣平臺並不掌控配送環節,難以形成較強的平臺用戶粘性,很多商家也並沒有配送能力,因此大大阻礙了外賣平臺的擴張。而中國外賣平臺自建配送網路的模式,給美國的一些科技公司打開了思路。


以Doordash、Uber Eats為代表的企業開始嘗試以“外賣+配送”雙輪驅動模式切入市場,同時學習美團、餓了麼一樣通過演算法優化來保證配送網路的高時效性。果然,這些新平臺在運行不久後就進入了爆發式的增長區。


根據彭博社的研究資料,2018年,Ubereats和Doordash還遠遠落後於Grabhub。但經過不到3年的發展,美國的外賣滲透率和線上化率快速攀升,截至2021年6月,Doordash以53%的外賣市場份額位居第一,Ubereats以23%位居第二。



而受此次疫情的影響,美國的外賣平臺更是迎來了發展“黃金期”。入駐的商家和消費者數量激增,Doordash在去年完成了美股上市,IPO當天暴漲,成為年度最熱股票。而在Ubereats則在疫情對網約車的衝擊之下替Uber頂住了壓力,並還在11月底收購了 Postmates,試圖鞏固自己的市場份額並提高盈利能力。某種程度上說,它們的高速發展都離不開中國外賣行業的先行探索。


|共用單車在中國“黃”了,卻在美國繼續火熱


中國代表企業:美團、青桔、哈囉出行、摩拜


美國相關企業:Lime、Uber、Lyft、Bird


2017年,高鐵、掃碼支付、共用單車和網購作為 “中國新四大發明”進入了大家的視線。從2016年以ofo、摩拜為代表的第一代共用單車出現開始,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中國的共用單車企業就經過了數輪反覆運算,共用單車用戶突破了2.5億,市場規模超過百億。


而共用單車剛在中國爆火,就立刻乘著熱浪沖到了美國。2017年,美國版共用單車Lime Bike在矽谷成立,通過充分吸收國內共用單車初創公司的成功、失敗經驗,結合美國市場的特點,推出了具備美國特色的共用單車,而一經推出就在一年內連續完成兩輪千萬美元級別融資。


此後Uber、Lyft等共用出行巨頭也紛紛入局。Uber在2018年4月收購了JUMP ,正式入局共用單車。Lyft緊接著在11月收購享單車公司Motivate,一躍成為全美最大的共用單車公司,坐擁8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而除了單車形態,美國還出現了類似共用助力車和共用滑板車的全新形態,“微出行” (Micro-Mobility)的概念開始風靡美國。


而相對於中國在“燒錢大戰”後的一地雞毛,美國的共用單車市場卻開始衍生出更多的形態,並且逐漸地從疫情的影響中復蘇。


比如頭部企業Lime開始把重點逐步轉向電動自行車,今年一季投資 5000 萬美元來開發全新的電動自行車,計畫到 2022 年初將車隊規模大約翻兩倍,在 50 個新城市提供服務。共用滑板車Bird也在今年5月宣佈將以SPAC的形式上市,並宣佈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實現大幅躍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77%。


雖然美國企業在加速追趕,但據美國市場分析機構marketwatch的研究,亞太地區仍然是最大的共用單車服務市場,市場份額約為 52%。歐洲緊隨其後,約占23%的市場份額,而美國市場僅為15%左右。但目前美國共用單車市場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迎頭趕上,跟中國並駕齊驅。




2021-2026年美國共用單車市場將迎來高速增長,圖片來自於Mordor Intelligence、


從上面這些行業分析不難看出,比起過去亦步亦趨地追隨矽谷,中國的科技企業在商業模式上有了更多自主創新。反觀矽谷,儘管近年來還有一些類似Clubhouse的產品被中國科技公司模仿,但這樣的案例正在變得越來越少。可以說,中國的科技企業正在從“抄襲者”變成“被抄襲的”創新者。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7&aid=16683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