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18 05:00:55瀏覽26|回應0|推薦0 | |
英國金融時報星期六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於今年8月試射了一枚運載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的火箭,並判斷它是可攜帶核彈頭的高超音速導彈。金融時報說,這種導彈可以繞地球低軌道飛行,並可讓美國的導彈防禦體系失效,那些防禦體系都是針對有著固定抛物線軌跡的彈道導彈設計的。報導說,中國軍方的進展讓美國情報部門感到“措手不及”。
《金融時報》報導截圖
美國大體具備了監測全球導彈發射的能力,如果金融時報的報導屬實,那將意味著中國的核威懾體系又多了一個關鍵的新成員,對美國的對華戰略優勢心態構成新的打擊。金融時報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公佈了長二丙火箭第77次和第79次發射,空缺了第78次發射的資訊,他們認為,第78次“秘密發射”的任務就是試驗上述高超音速導彈。
消息人士聲稱,導彈落點距既定目標偏離了30多公里,但這次發射依然表明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技術取得了“驚人進展”。我們想說,這種頂級國防機密如果中國官方不主動對外公佈,外界通過技術監測手段得出的判斷就只能是推測性的。
探討金融時報的報導有多大真實性沒有意義。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我們在關鍵軍事技術領域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甚至形成可能有某些單項超過美國的能力,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無需與美“軍備競賽”,我們正常發展軍力就足以不斷削弱美方想要死保的全面對華優勢。
未來相當長時間裡,中美軍力對比會是這樣的態勢:美國的整體軍事優勢將得到保持,不僅海空軍的品質更高,而且它在全球的基地配置和投送能力也是中方比不了的。中國不會有在全球挑戰美國軍事主導地位的意願,美國也不應有其全球軍事霸權可能旁落的擔心。
但是中國的軍事建設將會聚焦台海和南海,由於地理的靠近和中國投入的持續加大,中國在這些地區反超美軍實力形成優勢將是必然的。中國社會對此不僅有強烈期待,我們也有強大的決心和相應的行動能力實現這種反轉,美國在全球範圍的常規軍力優勢將無法轉化為對在這些區域優勢的保障。
美方很關心中國的核建設動向。毫無疑問,中國沒有構建一支與美國相同規模核力量的計畫,換句話說,我們完全無意與美國開展核軍備競賽。然而中國一定會提升核威懾的品質,確保美國徹底打消在關鍵時刻對中國實施核訛詐的念頭,從根本上消除美方通過動用核力量來彌補常規力量無法壓垮中國這一缺陷的野心。
中國核導彈更強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顯然在通過各種新型導彈加快實現,它們將做到讓兩國核力量都不被當做解決地區難題的工具來用,這將保證和平即使受到損害,所造成的破壞力也是有限的,這個地區不至出現大國之間你死我活的對撞。
美方不斷釋放中方在加強核戰略工具打造的傳聞,其中的目的之一被認為是給美方在高起點上進一步加擴軍費做輿論鋪墊。或許我們有必要在此挑明,美國增加多少軍費,新採購多少裝備,它要在中國近海繼續享有壓倒性軍事優勢都是絕無實現可能的幻想。華盛頓需要現實一些,重新厘清它的對華戰略思路。
中美未來的戰略平衡不能靠開展極限軍備競賽來實現,雙方要重新構建一定的戰略互信,它是中美之間形成“安全緩衝區”的關鍵所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大國之間就不能合作共贏了?非要一個壓倒另一個?中美在各自開展“最壞準備”的同時不應做這樣的放棄,雙方理應為兩國、也為全世界的福祉不斷探索能夠容下兩國重大長遠利益的政治和安全框架,並且百折不回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