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反隱身雷達亮相世界雷達博覽會 未來雷達“萬物皆可反隱身”
2021/04/23 11:12:30瀏覽50|回應0|推薦0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裝備隱身戰機,我們該怎麼應對隱身戰機時代帶來的空中挑戰呢?22日在南京舉辦的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上,展出了中國研製的多款世界最先進的反隱身雷達。《環球時報》記者還瞭解到,未來雷達的發展趨勢是讓反隱身成為主流雷達的常備功能,簡而言之,“萬物皆可反隱身”。


反隱身雷達“三足鼎立”


一踏入世界雷達博覽會現場,各型高大雷達就排成兩行“列隊歡迎”。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兩款主打反隱身功能的相控陣雷達——SLC-7三座標警戒雷達和JY-26遠程三座標對空警戒雷達。


前者是第4代情報雷達的代表型號,號稱“全能冠軍雷達”,可以對付包括隱身戰機、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巡航導彈甚至定位火炮和火箭彈,用途之廣泛遠超其他許多同類雷達。


JY-26則可以作為防空網中遠程預警核心,具備探測距離遠、測量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的特點,能探測隱身目標和臨近空間的高速高機動目標。


此外,在這次博覽會上中國還推出了“中國反隱身雷達旗艦型號”——YLC-8E機動式預警相控陣雷達的模型。這種大型雷達以反隱身能力強而名揚中外,主要性能指標優於國外同類型雷達產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YLC-8E數量龐大的各類晶片作為組成雷達的核心組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發。


反隱身雷達有多條技術路徑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這次展出的三種反隱身雷達只是中國反隱身雷達家族的一小部分。在此前的各種軍貿展會上,中國已先後推出YLC-8B、SLC-12、JY-27A、JYL-1A等多個反隱身雷達型號。例如電科14所在隱身威脅出現之初,便緊跟形勢提前佈局,目前已經形成一整套完備的反隱身預警體系。


中國雷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科14所所長胡明春2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採訪時稱,國產反隱身雷達可以解決對隱身目標的探測和跟蹤等問題,有關技術跟國際水準相當,某些領域可能超前,“因為我們現在走的是自主化的一條路,沒有參照對象”。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當前世界反隱身雷達有多條技術發展路徑,而中國可以說在各條技術路徑都佔據領先地位。


這次展出的三種雷達都屬於“頻段反隱身”。曾在南聯盟擊落美軍F-117隱身戰機中大顯身手的米波雷達就屬此類。當前隱身飛機主要是通過飛機外形向其他方向反射雷達波和表面的吸波塗層吸收雷達波能量,但這些手段主要是針對常規雷達的微波頻段進行優化,對於米波或分米波等低頻段卻無能為力。不過,並非所有的米波或分米波雷達都適合反隱身,它們本身有著探測精度差、無法測高等固有缺點。中國推出的這些新型雷達突破了諸多技術難題,探測精度可與常規微波雷達媲美,能協同甚至直接引導防空系統攔截目標。


反隱身雷達另一條技術路線是“雙(多)基地雷達”,也就是將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分開放置,這樣有機會截獲被隱身戰機反射到其他地方的雷達波,從而破除隱身效果。據專家介紹,“相關技術我們在多年前已經成功使用,這類雷達不是什麼新鮮東西”。


還有一種反隱身雷達屬於不主動發射電磁波的無源被動雷達,也就是所謂的暗哨雷達。它可通過監聽隱身戰機反射民用調頻廣播信號時產生的微弱變化,實現對隱身戰機的探測、定位、跟蹤。


此外,還有一類更“直接”的反隱身雷達思路,那就是加大雷達的探測功率。雖然隱身戰機能吸收或向其他方向反射部分雷達波,但終究做不到百分百。“只要雷達功率足夠大,隱身戰機仍然無法遁形”。


“萬物皆可反隱身”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隱身戰機技術的擴散,中國周邊已經成為全球隱身戰機最密集的地區。日本、韓國、駐亞太美軍乃至印度,都在引進、裝備和研製隱身戰機。單靠某一種反隱身雷達或單一的反隱身技術來應對當前的挑戰,顯然已經不夠用了。


在此背景下,中國對反隱身雷達的重視也就理所當然。《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這次展出的三型反隱身雷達其實都是“多面手”,除了探測隱身目標外,它們在追蹤其他目標時也能大顯身手。



胡明春對此表示,這體現了未來反隱身雷達的發展趨勢,也就是它們的功能不再限於單一的反隱身,而是把反隱身和其他探測功能協同起來。或者說,未來的主流雷達不但能滿足對各自任務目標的探測需求,對隱身目標的追蹤也成為它們的常備功能。


中國雷達技術專家蔡偉營2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未來反隱身雷達的一大發展趨勢是體系化、網路化發展,實現協同探測。因為隱身戰機主要是正面隱身效果好,其他方向尤其是背後通常並不隱身。如果廣闊地域的防空雷達連為一體,即便是那些常規的非反隱身雷達也有可能從隱身戰機的背後方向發現目標,相當於也具備反隱身能力。從這個角度說,未來整合完畢的防空雷達網路有望讓隱身戰機無所遁形,實現“萬物皆可反隱身”。
(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6&aid=16187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