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對華貿易戰給國際經貿體系造成三大破壞
2023/03/26 04:10:30瀏覽68|回應0|推薦1


冷戰結束後全球貿易的健康發展,有賴於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的全球貿易體系正常運作。美國對華髮動貿易戰,發生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前兩大貿易國之間,涉及的關稅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超乎想像,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和通行貿易規則遭受嚴重衝擊。5年過去了,美國仍沒有停止對華貿易戰的跡象,也沒有回歸貿易自由主義和多邊主義的舉措,這種狀況持續時間越長,對國際貿易體系的破壞程度就會越大。


肆意破壞全球貿易規則


WTO被廣泛認為是世界貿易體系的基石,為各經濟體間開展貿易提供了規則基準,因此也被視為二戰後經濟體系的關鍵支柱之一。對成員而言,它通過可預期的規則、穩定的規範和被普遍認同及遵守的制度,確保了世界統一大市場的開放,並且維持了各國市場的准入。WTO作為制度平臺,還可以組織制定新的經貿規則,推動成員進行新的自由貿易談判以及對成員貿易糾紛進行仲裁。


美國作為WTO的創始國與國際貿易體系的設立者,現有通行的貿易規則一開始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很難確立。既然國際貿易規則對成員之間的貿易行為有著較為基本的規定,美國應該遵守這些規則。事實上,美國對華貿易戰很重要的經濟動因之一,就在於華盛頓認為和中國所達成的入世協議已經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試圖繞開該協議,想要中國接受新的標準和要求。



一方面,美國蓄意破壞WTO機制,損害WTO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權威性。爭端解決機制是WTO的核心功能之一,發揮著裁決的“定分止爭”作用。該機制由7名成員組成。但美國在上訴機構成員連任和遴選方面蓄意阻撓,持續阻止爭端解決機制啟動上訴機構法官甄選程式,致使當前爭端解決機制已無法正常運轉,導致WTO爭端解決程式被阻塞。美國之所以阻礙上訴機構成員遴選,進而癱瘓爭端解決機制,有多方面原因,但歸根結底,是美國認為WTO爭端解決機制已經不符合其利益,蓄意將其癱瘓,以便可以沒有約束地推行單邊主義貿易政策。


另一方面,當美國發現無法從WTO條款中為自身主張獲得正當性,不能在現有國際經貿規則中找到用以支持其對華貿易訴求的內容時,就繞開WTO,動用國內法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打擊。這是典型的單邊主義行徑,也體現了美國的規則傲慢。美國動用“301條款”,對中國徵收巨額關稅,便是如此。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利用1962年的貿易擴展法第232節對更多國家徵收保護性關稅。


美國雙標地利用國際規則危害巨大。一是,被美國強力撕破的規則缺口,成為全球貿易規則正當性的漏洞;二是,其雙標行為對一些國家產生了錯誤的示範效應,破壞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全球自由市場秩序,阻礙了世界貿易的持續發展。


擴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美國對華貿易戰肇始於針對技術轉移、科技創新、知識產權等領域問題的“301條款”調查,本質上就是單邊保護主義行為。拜登政府在關稅措施到期後非但沒有取消對華加征的高關稅,反倒繼續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在貿易戰之外還推動對華科技打壓,美國已經由自由貿易的推動者變成貿易保護主義的典型代表。


美國長期對農業進行補貼,是全球最大的農業補貼國。特朗普執政後,加大了對製造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的補貼。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後,美國為保持國內就業,增強製造業競爭力,推動製造業回流,更大規模地實施產業補貼政策。僅2020年,美國政府就提供了近600億美元補貼。雖然美國政府極力避免直接使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注重市場化運作,但還是存在大量違規行為,或被世貿組織認定為屬於禁止性補貼,或者受到其他國家的反補貼調查,引發廣泛指責。


2022年美國政府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以及《通脹削減法》,更為集中地暴露了美國產業補貼以及歧視性貿易政策,給全球相關產業公平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嚴重損害其他經濟體利益。《通脹削減法》將提供總額高達3690億美元的補貼,用以投資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建設等,借此扶持相關行業國內發展。這些補貼行為規模巨大,專項補貼性質較強,排他性和歧視性明顯。


其他經濟體明顯感受到美國借助相關法案提供補貼的意圖,也面臨著美國強烈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必須採取應對措施,否則將被迫吞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苦果。例如,歐盟在表達對《通脹削減法》的關切態度之外,還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表示將調整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提供歐盟內部的新補貼措施,抵禦美國政策的損害;二是加強與美國在敏感條款上的協調,試圖把歐盟納入美國的補貼範圍,以減少該法案對自身的衝擊。問題在於,哪怕最後歐美經過協商達成了共識,美國補貼對美歐之外其他國家的損害又將如何彌補?其他國家可能也不得不提供相應的國內產業補貼,進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更多國家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最終擴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推動貿易關係陣營化


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迄今並沒有實現預期目標,需要輔之以其他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貿易措施。“價值觀”綁定經貿議題成為對華貿易限制政策的新選擇,這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單邊突破;推動貿易關係陣營化,將撕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製造全球貿易體系大分裂。


為更好服務於美國對華貿易戰目標,美國極力放大貿易關係中的“價值觀”因素,實施貿易政策“價值觀優先”,大力推動貿易關係中的“價值觀”內嵌,宣導貿易政策價值觀化的“政治正確”。此外,在全球貿易、氣候變化、投資、數字經濟等議題上,拜登政府力推“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形成貿易領域的價值觀壁壘,作為非市場壁壘的升級舉措。


拜登政府把本不屬於貿易範疇的所謂“人權”等議題,納入到貿易政策的內在要求中,弱化國際貿易行為的“交換”天然屬性,人為凸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屬性,強化對貿易政策進行泛價值觀審查。拜登政府還大幅升級了對中國所謂“違反人權”等行為的貿易執法力度。在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海關檢查和許可證發放等具體貿易政策領域,拜登政府對所謂“違反價值觀”的行為實施更為嚴厲的貿易管制措施,給中國相關企業和個人形成壓力,增加經濟成本和政策風險。


此外,貿易關係陣營化正在成為美國對華貿易競爭的新選項。拜登政府高度重視盟友在對華貿易戰中的戰略作用,意圖拉攏一些盟友國家形成新的貿易陣營,擴大對華貿易封鎖圈,以此放大美國的對華經濟優勢,進一步擴大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規則制定權。


在北美地區,華盛頓推動更新美墨加協定,並在其中注入“毒丸條款”,限制與中國合作。在歐洲方向,美國和歐洲共同成立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下設十個工作組,加強兩者在技術標準、供應鏈、資訊通信、數據治理、技術使用以及投資審查等領域的協調,著重解決所謂“非市場經濟體”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對世界貿易體系的衝擊。在印太方向,美國力推“印太經濟框架”,謀求在貿易、供應鏈、綠色經濟以及公平經濟等領域設定規則,提升美國在該地區的規則影響力,對沖中國的影響。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況下,跨區域及區域內合作對於全球貿易自由化可以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但是美國推行的貿易競爭策略,利用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尚餘的領先優勢,帶有顯著的“小圈子”色彩和“盟友化”特徵,排他性極強,企圖構建“弱中國化”甚至“去中國化”的新產業鏈分工體系。這種蠻橫的重塑將對既有的全球貿易帶來負面衝擊,導致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遭受破壞,出現收縮甚至局部斷裂的情況。不同的貿易集團一旦成型,封閉性和對抗性增加,全球正常分工協作勢必受到干擾,陣營化和碎片化加劇,這絕非世界貿易之幸。


總之,美國作為原有自由貿易體系的設計者,當面臨若干新情況及新挑戰時,應該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團結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國家,通過協商治理來促成貿易規則進步和貿易利益優化實現共贏,而非通過對華貿易戰等極端方式進一步瓦解、摧毀原有的貿易體系。


揭秘美國“獵巫行動”黑幕:數千名華裔科學家學術生命被摧毀


腫瘤情報局

2023年03月25日 17:32:29 來自北京市

3308人參與400評論

圖片


圖片


文/鳳凰網《腫瘤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楊立雯


核心提要:


1. 3月23日,《Science》雜誌刊發文章,講述了5位華裔科學家如何被“中國行動計畫”迫害。在NIH要求協助調查的246人中,103人失去工作,超五分之一被禁止在四年內申請NIH資助,學術生命被摧毀。近五年,已有至少82名中國學者在美國被抓捕判刑、驅逐出境。


2. 美國“中國行動計畫”為中國送回了近千名科學家。被加州大學解聘的著名神經科學家付向東回國找到了新工作,已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院。其他受到調查的科學家如吳息鳳、李曉江、陸五元等學者也紛紛回國。據調查,2019-2021間有3878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回到中國開展研究。


3. 2022年2月23日,美國司法部迫於壓力宣佈結束“中國行動計畫”,但只在形式上結束,針對學者的相關案件依然積壓很多,沒有因為計畫取消赦免或轉為民事、行政案件。“中國行動計畫”對華裔科學家的迫害仍在持續。


圖片


知名科學家付向東被逼辭職加盟西湖大學。《科學》雜誌:華裔科學家被美國國立衛生院逼返回國?


被美國加州大學(UCSD)解除教職的著名神經科學家在中國重新找到了工作。


3月13日,原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細胞分子醫學教授,因神經再生論文而被學界廣泛關注的知名神經學家,已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院,擔任RNA生物學與再生醫學講席教授。


自1983年通過CUSBEA專案赴美留學後,付向東已經在美國工作40年之久。然而,2022年12月5日,他被迫從工作了30多年的UCSD辭職。


2023年年初,他選擇了全職回國。最終選擇進入成立於2018年的私立西湖大學。對於被UCSD解聘,他表示正在美國打官司,維護自己的權益。


付教授為何被解職?3月23日,美國《科學》雜誌刊發了一篇講述美國國立衛生院調查華裔科學家的文章,認為美國政府針對華裔科學家的“中國行動計畫”,“摧毀了數百名科學家的生活與學術研究生命,將那些傑出的科學家,送回了中國”。


付向東教授則是美國政府“獵巫行動”的受害者。


圖片


研究包括帕金森氏症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付於1992年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聘用,並於1998年獲得終身教職。2005年,武漢大學聘請他為客座教授,他每年會在國內工作三個月左右。


2019年,美國NIH找到了他,並開展了調查。付向東表示,這是讓他感到痛苦的一年。


付被調查,是2018年美國實施“中國行動計畫”以來的一部分。美國政府通過NIH(美國國立衛生院),對與中國有聯繫的科學家進行大規模調查、起訴或者要求離開大學,並使他們不得申請來自NIH的經費等處罰。


調查付的起因,據說是他在部分研究文章中致謝了他擔任客座教授的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中國的大學機構。由此,他被認為與中國學界互動密切。


儘管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美國政府仍對他調查了一年有餘。在調查期間,付的團隊在2020年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將小鼠腦細胞轉化為神經元,可直接用於逆轉帕金森氏症——一種由某些神經元丟失引起的疾病,傳統上通過防止神經元死亡來治療,引發了轟動。


圖片


但就在2020年2月,加州大學UCSD通知付向東,禁止其在之後的四年內接受任何NIH的資助。並認定他違反了UCSD的“承諾衝突”,對其予以停職。他不得不離開UCSD。


據媒體調查,UCSD的“承諾衝突”政策,規定了與外國合作的限制。在2018年以前,在美國任職的華人學者並沒將簽訂“承諾衝突”當回事,該條款一直以來“形同虛設”,沒有人因為未充分披露而被調查起訴。然而,2018年以後,它成為了在美華人教授的枷鎖。


由於2022年年底失去教職,付向東選擇了回到中國發展,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據西湖大學網站稱,付自一月份加入西湖大學以來,獲得了豐厚的資源,他將開設一個“RNA生物學與再生醫學實驗室”,擁有一個由大約10多名研究助理組成的團隊。他在西湖大學的研究將側重於轉化醫學,開發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方法。


圖片


圖片


美國司法部的“中國行動計畫”導致全美87個科研機構的華裔科學家,246人被定性有問題,103名科學家被調查、開除,並被終身禁止在NIH得到研究資助


3月23日,《Science》雜誌發表長文,講述了5位被“中國行動計畫”“摧毀”的華裔科學家的故事,這也是這一計畫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如何毀掉了數百名華裔科學家職業生涯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除了付向東教授,其他四位都是首次被媒體披露。他們的故事,被另外一些華裔科學家在美國司法部被起訴、判刑,甚至“神秘自殺”的熱門故事掩蓋。


2018年11月,美國司法部宣佈啟動一項所謂的“防止先進科技被盜竊”的“中國行動計畫” (China Initiative)。這項遭到了廣泛垢病的計畫,將華裔科研人員列為調查對象,以應對所謂的來自中國的“安全和技術威脅”為理由,對華裔科學家實行嚴格的簽證限制和出入境管制,並進行大規模的調查。


圖片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正位於這場科研“排華潮”中的前浪。在近五年左右的時間裏,在美國已有至少82名中國學者被抓捕判刑、驅逐出境。


據《科學》雜誌披露的數據稱:在NIH要求協助調查的246人中,103名科學家失去工作,大多數為終身教職。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被禁止在四年內申請新的NIH資助——考慮到NIH是美國生物醫學研究最重要的資金來源,這對大多數學術研究人員來說,幾乎是職業生涯的終結。


近五年來,這項調查一直“閉門進行”,不管是NIH還是大學機構,抑或是遭受審查的科學家,都對此保持緘默。


圖片


《科學》雜誌發表的這篇評論認為,“中國行動計畫”實行近五年,那些被傷害的華裔科學家將會永遠離開他們在美國的實驗室。他們被自己的大學驅逐出實驗室後,不得已回到了中國。然後在這裏,他們重新建立了新的實驗室,並拿到了超過在美國的實驗經費,甚至擁有更多的資源。


付向東教授的故事,正在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複製。


圖片


▎圖/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吳息鳳教授。此前她擔任美國著名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轉化醫學和公眾健康基因組學中心主任、終身教授等職。2018年,FBI和國立衛生研究院對吳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吳息鳳隨即辭職,2019年3月,吳獲得母校浙江大學委任為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圖片


▎圖/著名華人生物學家李曉江和妻子李世華在廣州。這對夫婦曾在埃默裏大學工作了20多年。


圖片


“中國行動計畫”的副產品:美國司法部給中國送回了近千名科學家?


比付向東教授更早回到國內的著名華人生物學家、前美國埃默裏大學終身教授李曉江,目前擔任廣東省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教授。


他在美國遭到的惡意起訴幾乎令他深陷囹圄。


2019年,NIH調查當時身為美國埃默裏大學領導基因編輯技術研究的終身教授李曉江與同為教授的妻子李世華,罪名是“沒有完全披露來自國外的研究資金,及其為中國研究機構與大學的工作範圍”。兩人雙雙遭解聘,實驗室也被關閉,實驗室數10名研究員被驅逐出境,其中還有一名孕婦。


李曉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華人科學家,在遺傳性神經疾病領域有傑出的成就,其領導的實驗室還首次用豬構建了亨廷頓疾病模型,以此來研究人類的亨廷頓綜合症,由此被稱為該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


李自1996年進入埃默裏大學,在23年間,為埃默裏大學在亨廷頓綜合征研究方面建立了國際聲譽。


埃默裏大學以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李曉江夫婦實驗室的處理方式,一時震驚中外學術界。


但2020年5月,“李曉江案”結束,法庭認為,上述披露問題和加入外國的人才專案都不能判罪,最後李曉江認了一項偷稅漏稅的罪名,法官也以此判李曉江1年監禁,緩刑1年,罰款數萬美元。


從判決結果看,以美國司法慣例,這一看就是控方沒道理、當事人也不願糾纏時間的了事做法。埃默裏大學醫學院麻醉科教授於山平則在沒有任何潛在過錯的情況下,因聲援李曉江及其他華裔教授,而被辭退。


李曉江被解雇後,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隨即表示,暨大決定全盤接手李曉江團隊的所有教授、人員歸國,並為其提供場地、實驗室等繼續從事研究。


據暨南大學官網的資訊:李曉江及其夫人於2019年全職回到暨南大學工作。李現任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教授。


最新的關於李的消息是今年3月7日,李曉江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張永清研究員團隊合作,在Cell Discovery期刊發表了題為:CHD8 mutations increase gliogenesis to enlarge brain size in the non-human primate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報導了CHD8基因突變導致食蟹猴胚胎期膠質細胞異常增多而導致大頭畸形。媒體解讀為“在這只猴子的大腦內,或藏著人類自閉症的謎底!”


圖片


圖片


近三年3800多名華人科學家離美回國?


2022年9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中心教授謝宇、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教授林希虹、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李巨等學者,針對“中國行動計畫”實施以來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2019-2021年間,有3878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中國開展研究。這項題為《身陷囹圄:美國華人科學家的恐懼》的研究,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這些數據的依據是學術期刊上作者姓名下地址的變化。


這項調查發現,2018年“中國行動計畫”實施後,歸國趨勢更為明顯。這也成為華人科學家選擇回國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外,促使這些華人科學家離美歸國的原因,還包括中國在科學方面大量而快速的投資、在中國任職的高社會聲望和有吸引力的酬勞、能幹的合作者和助手。


圖片


▎圖/今年1月18日,據美國堪薩斯城地區法院宣佈的一項裁決,原堪薩斯州大學教授陶豐獲釋,免於入獄服刑。2019年,美國司法部起訴陶豐“未能披露與中國大學的利益衝突”。這一年8月他被拘捕,此後被監視居住,一直佩戴著電子監視裝置並受到旅行限制,檢方之前要求對其處以兩年半監禁。在“中國行動計畫”中被捕的華裔學者還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教授陳剛、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教授胡安明。後者於2021年9月被裁定罪名不成立。對陳剛的起訴也於去年1月被撤銷。


圖片


《科學》雜誌講述了前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學研究所終身教授陸五元的故事。2018年,陸五元收到來自校方的通知,被告知NIH認為,來自NIH的撥款支持了他在中國的研究。陸五元否認了指控,他在回復中詳細介紹了與中國合作者的每一個研究專案,並揭示這些專案與NIH的資助並不存在利益衝突和重疊。


經過近20個月的拉鋸之後,陸五元辭去終身教職,於2020年8月,在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獲聘為特聘教授。


去年11月13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馬毅在社交平臺宣佈,2023年起,將從伯克利停薪留職,加入香港大學,出任數據科學學院院長。著名科學家顏寧也宣佈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而在返回國內的頂尖學者中,還包括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獲得者丘成桐。他目前全職在清華大學擔任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


華盛頓郵報的評論稱,這些科學家搬到中國,對美國科學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而這個損失,是美國自己造成的。這一始自特朗普時代的“中國行動計畫”並沒有達到設定的目標,反而將更多的科學家,“趕回了中國”。


圖片



2021年10月,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50%以上的華裔科學家“感到相當恐懼或焦慮”,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受到美國政府監視。這才是在美國工作的華裔科學家越來越多的返回中國的最重要原因。


2022年2月23日,美國司法部迫於科學界壓力,宣佈結束前總統特朗普時期啟動的“中國行動計畫” (China Initiative)。但一位不具名的華裔科學家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稱:“寒蟬效應”已經形成,該計畫已經達成了它(阻止中美學術交流)的目的。


長期跟蹤研究“中國行動計畫”的國際關係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認為,“中國行動計畫”只是形式上結束了而已,針對研究人員的“中國行動計畫”相關案件依然有很大的存量,沒有因為此計畫取消而做出赦免或者轉為民事或行政案件。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2&aid=17870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