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對印第安人種族滅絕是國際法典型案例
2022/04/21 18:26:32瀏覽125|回應0|推薦1

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下稱《公約》)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於種族滅絕問題的最主要國際法檔之一。如果對照《公約》對種族滅絕的定義及其五種情形,可以發現,美國歷史上對印第安人的種種非人道行為,都屬於標準的種族滅絕政策。


《公約》明確界定“種族滅絕”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滅某一民族、人種、種族或宗教團體”的行為,包括:1.殺害該團體的成員;2.致使該團體成員在身體或精神上遭受嚴重傷害;3.故意使該團體處於某種生活狀況下,以毀滅其全部或部分的生命;4.強制施行企圖阻止該團體內部生育的措施;5.強迫轉移該團體的兒童至另一團體。上述五條,只要滿足其一,便可被認定為種族滅絕。


首先,美國政府針對印第安人的大規模屠殺符合《公約》關於種族滅絕的第一種情形。據統計,1776年美國獨立後,美國政府先後對印第安人及其他土著居民發動了超過1500次襲擊,目的是屠殺印第安人並佔領他們的土地。美國政府還不斷通過法令或領導人講話鼓動軍隊及白人對印第安人實施屠殺。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曾指示軍方,“必須滅絕印第安人或者將他們驅趕到我們不去的地方。”1814年美國政府頒佈法令,規定每上繳一個印第安人的頭蓋皮,美國政府就獎勵50至100美元。在此背景下,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數量出現斷崖式下降。據統計,1492年歐洲殖民者到來前美國境內有500萬印第安人,但到1900年印第安人數量銳減到23.7萬。



其次,美國政府針對印第安人的強制遷移政策在身體和精神上給印第安人帶來了嚴重傷害。美國政府1830年推出《印第安人遷移法》,該法迫使約10萬印第安人從南部故土遷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偏遠地區,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死在遷移路上。如果印第安人拒絕遷移,等待他們的將是美國政府的軍事征討、暴力迫遷甚至屠殺。即便是生活在美國西部的印第安人,如果他們的土地被美國政府或白人看中,也將遭到被迫遷移。


第三,美國政府的保留地政策是對印第安人生命權和發展權的剝奪,屬於《公約》規定的種族滅絕第三種情形。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推出了保留地制度,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將所有印第安人部落都趕入了保留地。1887年,美國政府還推出了臭名昭著的《道斯土地分配法》,該制度廢除了印第安人原先的部落土地所有制,導致保留地的土地成為私有土地,最終大部分通過拍賣轉入白人之手。此後,印第安人不斷被驅趕,最終走向面積更小、土地更貧瘠、生存條件更惡劣的保留地。這種保留地制度讓印第安人陷入悲慘的生活境地,喪失了獨立發展的能力和前景。


第四,美國政府對印第安婦女實施的強制絕育,明顯旨在讓印第安人種族滅絕。1907年,美國印第安那州通過世界上第一部《優生絕育法》,此後美國有31個州出臺了類似法律。依照法律,美國地方當局可以對其認為“弱智”或“精神有缺陷”的人進行絕育。結果大批印第安人、黑人淪為受害者。1930年,美國印第安事務局推出了所謂“印第安健康服務”專案,打著保護印第安婦女健康的幌子對印第安婦女實施絕育,部分手術甚至是在印第安婦女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初,超過42%育齡印第安婦女被絕育。對很多小部落而言,這幾乎導致整個部落滅絕。截至1976年,大約7萬名印第安婦女被強制絕育。這顯然不是單純的健康原因,而是有目的、有計畫的種族滅絕。


第五,美國政府的寄宿學校制度意在對印第安人實施文化上的種族滅絕。美國政府針對印第安人推出了“強制同化”政策,重要抓手之一便是寄宿學校。1819年推出《文明開化基金法》後,美國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設立或資助建立寄宿學校,並強制印第安兒童入學。據統計,美國歷史上共建有367所寄宿學校,至1926年,印第安兒童就讀寄宿學校的比例高達83%。在寄宿學校中,印第安兒童不僅被嚴禁講民族語言、穿民族服裝、舉辦民族文化活動,還飽受饑餓、疾病和虐待之苦,因此死亡率極高。美國歷史學家普雷斯頓·麥克布賴德估計,在這類學校可能有多達4萬名印第安兒童直接死亡或者死於惡劣的居住環境,實際死亡人數恐怕更高。此後,美國還推出“強迫寄養”政策,即強行將印第安兒童交給白人撫養,以徹底切斷其與印第安家庭和部落的聯繫,全方位抹掉其文化和語言根基。


美國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已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學界便用種族滅絕來定義美國對印第安人的政策。對美國政府而言,首先要做的是正式承認自身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政策,而不是一味遮掩和否認。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和政治問題,也是一個考驗人類良知的問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2&aid=17348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