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8 10:17:48瀏覽3013|回應7|推薦38 | |
教育部公布兩岸教育政策,台灣的私校校長們,以及在大陸唸書的台生們,成為兩方「望穿秋水」的最關心者。 大陸學歷的認證壓力,自始至終湧進以「醫科」為主的科系。說穿了是擔心「利益受損」或者「權利受損」,才讓「中、西、醫、藥」領域的大陸學歷認證被切割排除,這方面路人皆知,應該不用揭明。 至於「陸生來台」的層面,乍看之下「肥肉垂涎欲滴」;但到底有多少陸生,有可能來台唸書?他們是誰?是大陸那個階層族群領域的家庭? 到底這個「陸生來台就讀市場」,是怎麼被討論計算出來的?是用「大陸觀光客」人數反推計算的嗎? 事實上,就當前兩岸的大學教育,同樣都面非常嚴重的「大學生失業率高」「碩博士生滿坑滿谷」的態勢;嚴格來說,兩岸無論誰去誰那裡唸書,都已經不是真正的「重點」!「誰能夠在對方那裡唸完書,有機會找到工作或更好的工作」,恐怕才是這種「跨海教育市場」最大且關鍵的誘因! 中國大陸近幾年,每年有超過六百萬人的「高校(大學)」畢業生。這塊被台灣教育界尤其私立院校覬覦的「肥肉」,在我看來,絕對是「看得到,吃不到」! 到台灣跨海就讀,從原先各方預估及如今教育部公布,陸生要負擔的「學費」都是高人一等的。而這種「市場價格」,毫無疑問是大陸中上水平的家庭才可能負擔。 但事實上,金錢上能夠供給孩子海外就讀,同時還有門道與條件「送出國」的大陸家庭,早就還有「香港、澳門」多間優秀的大學可以選擇;尤其香港,這幾年爭取大陸最優秀的學生,甚至以超高額獎學金並且遠赴北京、上海開闢「招生說明會」,直接從北大、清大、復旦手上,奪下不少「榜首」學子。 至於海外,包括美、英、德、日乃至西班牙等各國都有當地包括哈佛、牛津等一流大學,與大陸幾所領銜的大學長期合作,雙方除了師資課程上的交流,也有獎學金或者繼續赴美、歐深造,或者交換學生的機會。 而這些,才是中國大陸「教育市場」的發展現況! 大陸人赴海外就讀,圖的就是一個基本的「國際經歷」,以換取比較好的競爭優勢。而此刻從裡到外、從政治到民間,「那麼不國際化」的台灣及台灣教育環境,要吸引何種大陸的「哈台族」呢?來台灣唸書,是因為能去「百萬小學堂」錄影,或者同時參加「超級星光大道」選拔嗎?(這還比較有可能吧!) 大陸一胎化的」的少子政策,讓大陸當今一輩受教育的機會,幾乎是「萬般寵愛在一身」! 即使不是「資質優秀且家裡有錢」的學子,以我在大陸的往來經驗,那些將「受寵愛玩、不讀書、開跑車」的孩子送到美加、澳洲、英國唸書的家庭,也幾乎沒有太多申請學校的困難。(必要時,捐錢給學校就行!) 目前歐美各大學院校,也因為經營問題「搶招生」,對於中國大陸的學生名額放寬甚多。在此同時,甚至有一些台灣家庭的父母,認為讓孩子在中國大陸念完大學之後,「申請歐美名校比較容易」,而採取這種「跳躍路徑」。 倘若在台灣受大學教育的總體「經濟成本」,遠超過赴歐美澳各地;真不知還有多少比例的家庭,會把「寶貝孩子的未來」,交到台灣這個在「國際教育能見度」尚屬邊緣的體制環境之中? 這當中,尤其是技職院校對陸生就讀的期待,是最脫離現實的。 在中國大陸對於「唸大學」的普遍觀念,除了北大、清大的超級名校擠破頭要考進,要不然就是「九八五工程」的主要重點大學。而在中國大陸所謂的「技職院校」,比較實際的還是以「各國語言」為主的學校。 大陸因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對於「勞力技術產業」性質的技職院校,比如台灣技職比較普遍偏向「餐飲、觀光、美容、電工、汽車修護」等商業服務或農工漁牧等校系內容,在大陸普遍被視為「非登大雅之堂」的教育領域。 台灣技職教育的思路,偏向日本重視「社會服務鍊」的價值體系。但大陸卻是更強調以「菁英教育」為核心,其他教育領域則是某種「圍繞分工」。 因此,會去就讀技職院校的,在大陸還是絕大部分受限於家庭經濟因素,上不了昂貴主流大學為考量的家庭族群。 倘若有錢送孩子出國唸書的大陸家庭,真不知誰會將寶貝,送到台灣去唸那些完全是名不見經傳的「私立技職院校」呢? 其實,這次在兩岸交流的視野高度下,所進行的教育政策調整本身,並沒有太大的結構問題。 但讓人莞爾或無奈的,是那些果真是身處在「大學象牙塔」之中,對於一旦政策開放之後,「陸生來台」就可望能夠興奮期待的台灣相關「缺學生孔急」的大學院校們! 大學教育,如今早已經不是某種概念上「獨立的階段考量」。它更為嚴重的連結到大學畢業後的「就業問題」。倘若連台灣選填志願的學生,都在這種現實的考量下對於學校科系「寧缺毋濫」,人家大陸學生與家庭,面對如今看來到台灣唸書「學費還要比私校貴」的成本效益,豈是蠢蛋一枚呢? 兩岸教育政策開放勢不可擋,我自己也是見證者與參與者。但歷來所有所謂的「開放」,背後的真諦永遠是「市場將更為競爭」!這是普世相通的道理。台灣學生的流失,與大陸學生來就讀,都應該被嚴謹的「市場調查」,而不是像此刻,從官員到校長們,都在用「邏輯推理」在思考政策。 「陸生來台」的實質結果,必然是一場肥肉的想像。但台灣的教育環境不是砧板,人家也不是笨豬,不想辦法去對岸努力抓小豬,以為小豬會自己跑來變成東坡肉的人,那就等著餓肚子到死吧! 陸生來台的政策沒錯,但唯一的意義只有「開放」二字。文字不等於數字,若要仔細算算來台學費與就業機會的「數字」,恐怕還真的只有那些想來台灣「參加明星選秀,家裡死活攔不住」的大陸年輕一輩了!那麼台灣各校的「影視專科」倒還可以多動動腦筋就是。 無論如何,政策再怎麼開放,都不表示學校能「比爛」。反而提醒著教育興學辦學的本質,除了動機要純善而非營利,學校環境與師資定位的關鍵都還是要具備。 否則,在台灣本身若是去唸一些「爛學校、爛科系」,都會被人家笑了,人家大陸生會傻傻的來台灣,花大比錢,去唸一所今後也給人取笑的「未來母校」?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