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極樂淨土境界看修行次第—兼論密宗的即身成佛
2012/10/16 13:05:14瀏覽44|回應0|推薦0

        本篇文章,是綜合師尊蓮生活佛盧勝彥之文章與開示,回答坊間「真假活佛」第一篇文〈評真佛宗的即身成佛〉說理之諸多謬誤。筆者有鑑於此類文宣已造成社會大眾對真佛之誤解,有心人士的誤導,引起真假莫辨,更令投機者有機可乘,實為社會之損失,因而在此為文予以導正:

 

文:信哲

 

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有四,第一是常寂光土,第二是實報莊嚴土,第三是方便有餘土,第四是凡聖同居土。根據師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體會,凡聖同居土是九品蓮華生,方便有餘土是上品上生至七地菩薩,實報莊嚴土是八地至十一地的等覺菩薩,常寂光土是十二地以上正覺的佛。

整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修行由粗身至細身、最細身,至無身的過程。凡聖同居土有明心見性的聖僧在那裡,也有帶業往生的眾生在那裡(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聖者同居),是一個醬缸,可是那個醬缸是清淨的水,一般的俗人跟著聖人耳濡目染,眾生一泡進去,業障就像黑色的煙一樣,全部就洗滌乾淨了。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比較容易成佛,就是因為接近聖人,眾生會知道什麼是業,如何去消除業障。所以要清除業障,就在「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餘土」—比「凡聖同居土」更高一級,是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的去處,是菩薩及羅漢所居之土,也是淨業往生的淨土。在「方便有餘土」可以得到很多方便法門,而且這些方便法都能夠使行者得到一切,一種極樂的覺受在「方便有餘土」裡,會全部顯現。

實報莊嚴土」—當在「方便有餘土」再更進一步的修行,就到第三級的佛國「實報莊嚴土」。報身佛淨土會在那裡出現,差不多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這是唸佛也修禪定才能到達的,行者明白自性,見性發光的境界。是菩薩所居之土,是證空理人之果報土。此土之菩薩,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礙。

常寂光土」—這是佛的境界。常寂就是寂滅為樂,永遠在那裡光明無量,壽無量。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一切諸相永寂,光照諸相之智慧。諸佛如來之所居也。在常寂光土就等於成佛,這是行者修持了無上密,即身成佛的境界。

西方極樂世界的接引,分成四土,九品蓮華生,這是因為眾生的根基,人人不同,有的利根,可修「無上密」,有的根鈍,祇好教簡易的「唸佛法」,然而唸佛自然也是修持方便法之一,其最終的目地,仍然是成佛的「無上密」,這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所以不要小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有成佛的境界,一直到凡聖同居土,統統都有的。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眾生持誦祂的名號,本尊(阿彌陀佛)就會下降來攝受,南無佛就會來攝受那個行者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盧師尊提示,如果以密宗的修持法門來說,行者受外法灌頂,只唸佛、持咒、行善,可至「凡聖同居土」。行者若受內法灌頂,修習密宗內火明點法,其境界就是「方便有餘土」的境界。行者受密法灌頂,修自淨其意空性成就,可達到「實報莊嚴土」境界。行者若受密密法灌頂,修真如之圓明,可入「常寂光淨土」。如果以水來分別四重境界,水可以用來洗滌一切東西比喻為是「凡聖同居土」。那麼,水可以喝下去解身子之渴相當於是「方便有餘土」的境界。水的運轉周身是血液循環可比喻為是「實報莊嚴土」境界。水的觀想入水中三昧定相當於是「常寂光淨土」。

盧師尊如此認為,在禪定裡面,有三個東西很重要。第一個,就是空性,因為空性是一切法身的體。宇宙意識本身就是空性,就是原來的一個體。出現的相,盧師尊認為是淨光,清淨的光明是相。我們研究佛法,要用體、相、用來研究。它原來的體是空性,出現的相是光明,是淨光,最後的作用是大樂。大樂跟淨光,是「存在」的東西。雖然大樂是無形的,拿不出來,但確實有快樂,這就是「有」。光也是「有」它的相,它的作用就是大樂。

空性、淨光跟大樂,三者結合,就是「真空妙有」,這個就是一種開悟的現象。悟者的現象,並不完全是空性。假如完全是空性的話,那我們學佛做什麼?一起消滅掉就是空性,一起化為無,化為空,全部都是空性。如果全部都是空性,你做什麼?你有什麼作用?沒有作用的。

所以研究佛法,體、相、用。體是空性,相是淨光,其作用就是大樂。大家想到極樂世界去,南摩阿彌陀佛的淨土,那裡有什麼?那裡就是極樂,就是大樂。假如西方極樂世界只是空性,那麼一進去就是空跟無,什麼都沒有,那不叫極樂世界,那個是無色界天。 所以我們學佛,所謂「真空妙有」,這個「有」,就是大樂,跟淨光,清淨的光明,大樂的現象在裡面。外層的體,可視為空性。因為這樣子,才是一種悟境,才是一種正確的開悟的境界。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批評盧師尊於《燃燈》雜誌第46期裡提到自己得裂腦症,病魔讓自己迅速邁入老年,當八葉蓮花開放,(裂腦症)佛在其中。佛就是「子光」,在虛空中有一個極光燦燦、圓陀陀的「明光」,這就是毗盧性海的「母光」。「子光」即是真我,化為虹光。「母光」亦是真我,大毗盧遮那光明海。互相會合。這就是密教的「即身成佛」…我為何能修出「真我」?因為:真我即我身。佛法即我體。密密密密也…。對於「即身成佛」,批判者以《佛藏經》:『「是真實相法,不可入不可取,不可捨不可貪,不可說、斷語言道;無歡無喜,斷貪喜心;非眾緣合,離眾因緣;無道斷道至於無道,斷諸語言論議音聲,無形無色,無取無著無用,無實無妄,無闇無明,無壞無諍,無合無散,無動無念,無有分別,不可得示;非垢非淨,非名非相,非心數法,非心所解。』來說明,認為「子光」、「母光」具為色法,是生滅法,不是「真我」而提出異議。

        首先,筆者認為以經典來比對當然很好,但是別忘了,成「佛」誰可以確認?恐怕也只有同等證量且具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始可明察秋毫,一般未達到此境界者,就算以經典印證,也不見得能夠達到要領,是否?而且,真我(法身)無形無色,如果以「常寂光(法身)淨土」的寂滅常住,無量光來解釋,未嘗不可。此無量光也必須具有天眼者才能看得見,盧師尊於《密教奧義書》文集〈明點空光的演化〉文章裡說出:「佛是一個自己顯示的至上本體。而眾生是,一個未顯示的至上本體。如是我見。」又說:「世俗人的眼睛,自以為是明的,原來是瞎的,因為無明的黑暗,障礙世俗人的眼睛,世俗人的眼睛所看見的,只有無明的大黑暗,永遠不明白真理的世界。」所以說,人的肉眼要分辨一般的光也許還說得過去,但是,要觀察到「常寂光淨土」的無量光似乎有困難

        還有,盧師尊這裡所謂的「子光」是人在「中陰身」時,如果能夠去掉一切煩惱、一切我見、一切我執,自性的光明就會顯現出來。而宇宙本來的佛性光明就是「母光」,「子光」融入「母光」就「即身成佛」。所以,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之中,非常重要,如果運用得當,就可以輕易的度過生死的大海。另外,還有內證的「即身成佛」。簡單地說,是行者由色相修,修色入空,空性增長,而色相漸漸化盡,成就虹光化身。當然,這必須透過禪定「拙火」昇起及「明點」下降的修練,產生淨光,再繼續修練可觀察到所謂的「明點空光」、「金剛鏈」,「金剛鏡」,再配合空性、無念及大樂之間「空有雙運」的修行,任運而無阻礙之後,煩惱、我執就化為空,至最後可觀察到無窮盡之法界。此時,十方佛國剎土的光明,全部出現,外光與內光二者合一,無二無別,內外一體,此刻,身化虹光,即身成佛。由「空性」、「大樂」、「淨光」任運之中,如果能夠生起而不被牽引,不去執著,就能夠證得菩提。如果執著了,就入六道輪迴,就落入「無色界、色界、欲界」裡。然而,令人感嘆的是批評者並未進入、也不了解色空不二、樂空不二的修行,如何能夠批判「子光」進入「母光」不是「即身成佛」?再者,西方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不也是法身佛境界,其體雖是「無形無色,不可得示」,然而卻顯出無量光來,如果以批評者的角度來看,那麼它的無量光是否是色法?是生滅法?這會是超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解脫、寂滅常住、不生不滅的法身佛(真我)境界嗎?

        顯然地,批評者的「光是色法,是生滅法」的論點是錯了。因此,也沒辦法證明盧師尊「子光」進入「母光」不是「即身成佛」。至於批評者其他跟「子光」、「母光」有關的批判自然也無法成立,理由很簡單,批評者對「子光」、「母光」本身的性質都不清楚,連對「真我」(法身佛)是否是色法也無法認清,那麼批評者那篇法義的問難,根本毫無價值可言了。

        至於批評者說活佛既知「真我」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卻宣稱「能修出真我」批評者問修出的是什麼東西?筆者覺得批評者是誤解活佛意思了,活佛的意思是修除業障,「真我」出現了,所以才會說「真我即我身。佛法即我體。」的經典文句,此句話也是秘密所在,所以活佛才以「密密密密」來表示之。明乎此,謹以密教奧義的一句偈頌回答:「噢!至上意識,萬物一體,列祖列宗,這樣的大光芒,這樣的大光輝,我掀開您的神聖面紗,此至上意識被稱為『那個』,而『那個』的真面目,就是『我』!」批評者如果明白,就不會有「子光」入「母光」,「真我」是增、減之法的迷惑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論點,批評者認為一個人成佛之前,一定先證悟明心,再悟後起修,直到見性成佛。是的,此種例子不少,如達摩祖師印證二祖慧可大師及五祖弘仁印證六祖惠能均是。六祖惠能躲於獵人隊中正是「悟後起修」的例子。然而,佛陀成佛卻不是「悟後起修」,其理由如下:

        《普曜經》云:「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覺之道,為最正覺,得佛十力。……」

        《華嚴經》云:「爾時如來始成正覺,在寂滅場,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圓滿修多羅。」

        《莊嚴經》云:「世尊初成正覺,無量諸天皆悉稱讚如來功德。」……

         這些,都在在證明,釋迦牟尼佛是「一悟即成究竟佛。」

         所以成佛至少有二:

        「一悟即成究竟佛。」及

        「悟後起修。」

        因此,並非每位均是「悟後起修」,成就一切種智、四智圓明,才能圓滿佛果。

        至於蓮生活佛是那一種?活佛於《不可說之說》文集裡,〈不知不覺得「道」了〉和〈不知不覺的「覺」〉兩篇文章裡交代得很清楚。其中,彌勒菩薩與活佛的對話中已講出原因。彌勒菩薩說:

         「…至高無上的佛,為了度化你,故意顯神通來幫助你,先把你帶到果地,讓你明心見性,然後再教授你法,教你學佛,再一一印證本初的覺。」

         所以,活佛的成佛是先果地,再修因地。

         不是一般的先因地,再修果地。

         佛教修行講「理事圓融」,佛理要通達,佛事要修持,而且要彼此印證,不互相違背。今有唯識學者拿《成唯識論》、《大乘阿毘達磨契經》問難盧師尊「佛性」是啥?此問題對一般行者,也許不容易回答,但對盧師尊就不一樣了。盧師尊於《海灘上的腳印》文集裡〈如何是佛性?〉講解四大行法及三大智慧提到:「般若──宇宙的一實相印。中觀──不落「常見」,不落「斷見」,內外皆空。唯識──外空內有。內有是第八識阿賴耶。瑜伽──相應合一。」

        祂說:「一實相即佛性。內外皆空,即佛性。阿賴耶識至無垢,也是佛性。瑜伽合一化光,即佛性也。」明心見性的盧師尊更指出:「總相智──佛性也。別相智──分別至平等無分別,佛性也。一切種智──修斷一切習性,佛性本在。」這些佛教名詞,古之大德論述厚厚一本又一本,盧師尊簡單幾句話就解決了。注意到沒?瑜伽合一化光及阿賴耶識至無垢,根本都是一樣的,均是佛性也。有人認為盧師尊未親見如來藏,持此意見者,何不看看自己,是否是自己無始無明習性未斷,起分別執著妄想呢?

         最後,以一句禪語贈與批評者:

《廣平守威禪師》

福州廣平院守威宗一禪師,本州人也。

參天台國師得旨,乃付衣法。

時有僧問:

「大庾嶺頭提不起,如何今日付於師?」

師提起曰:「有人敢道天台得麼?」

         今吾亦曰:「汝敢道得麼?」

         綜合上面所說,彌陀四十八大願統攝智、愚,只要一心不亂老實唸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有希望。西方極樂淨土的修行正是一種由粗身修至細身、最細身,至無身的階梯。密教的四個灌頂層次反應出淨土的四重境界,所以明心見性、即身成佛是可以親證的。一般在修行途中,行者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有」。因為執著「空」,就入頑空。執著「有」,就入世俗。所以「空」跟「有」要結合起來,變成淨光大樂空性的結合,這就是一種很偉大,而且正確的一個悟境。希望大家學佛,不要走入狂禪。但也不要走入世俗。能夠在「空」、「有」二者之間調得剛好,這就是中道的修行精神。

----------------------------------------

() 本文引用多篇師尊蓮生活佛盧勝彥文章開示,改編而成,計有:《密宗羯摩法》〈蓮生上師開示心要之八〉、《甘露法味》〈四重境界〉、《通靈秘法書》〈淨土法要〉、《不可說之說》〈不知不覺得「道」了〉和〈不知不覺的「覺」〉《密教奧義書》〈明點空光的演化〉《海灘上的腳印》〈如何是佛性?〉等等。

(2)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

(能降伏自心的人,別人的心才能降伏)
在哲學語錄裡,最常見的是:

「世界上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修行即是「降伏自己」。

—蓮生活佛的金句—  恭錄自《盧勝彥的心要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