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07 13:52:25瀏覽151|回應0|推薦0 | |
金融交易算術兵法
極短線指數型金融操作法 用算術算贏市場 by Eric Ma Nov. 2017 第三章 交易的哲學 哲學家往往也是數學家,哲學家的任務是探索認識規律和人的認識界限,提供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去認識事物,而數學雖然也有高度的抽象性,主要是從形式和量的方面進行研究,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的過程。我們不妨把市場的人性哲學化、把市場的人性數學化,由此看待市場的價格,不難發現市場人對數字奇妙的心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是那麼精準,主要是解釋上面的觀點:例如指數由下來到1000點、2000點。。。,這是個標準整數關卡,它必然在此上下都會形成大量區,但很少會正好停在1000,這個上下常是壓力區。反之,指數由上往下來到1000,很自然就會形成支撐。這就是人性對數字的反應!那麼用哲學來看待的話,1000點不是壓力就是支撐,也就是許多分析師口中的”整數關卡”、”前高”或”前低”,於是人心常會近關情卻,不是裹足不前就是認為退無可退,非要經過一番多空掙扎才會有所突破。 市場上還有一派以成交量為主要考量的,這一派在實務上其實比線型、波段這些指標來得可靠,但事實上也可歸類在人性上,因為這表示之前在此有較多的買賣,也就是較多人的成本。既是成本就會有出脫保本或如何看待後市好壞的不同想法,一部分人選擇離場、一部分人選擇入場,自然而然造成市場價格的漲跌。所以我常說:再怎麼懂基本面、技術面、資金面等等,你都贏不過消息面和人心(性)!消息面指的是財報、經濟數據和突發事件;人心是指面對消息面、技術面的反應,不同的看法就會有不同的動作(操作)。從人性看市場變化是不是有些哲學的味道? 不幸的是多數人是盲從的、受不了”誘惑”的,當指數一路往上大家唯恐落於人後急著上車,而指數回落時又紛紛急著下車。市場炒手往往就是利用市場人心翻雲覆雨、大發其財。但反過來,如果能從哲學的態度去看待市場,是不是也有機會可以倒打一耙呢?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有分析師存在的原因,分析師在行情逆轉時穩定軍心、在昇平時期趕著大家買票上車,畢竟市場死了對誰都沒好處。分析師以統計學為基礎從而發展出各類線圖理論,可以更直觀的演示市場的變化、可以以文字解釋其技術分析,它有著一個相對於基本面分析的優勢,因為在分析中也必然告訴你許多市場上非理性行為因素,再回過頭用歷史佐證其分析,只不過究竟根據多長的歷史或現今處於歷史的哪一階段就見仁見智了。 技術分析最主要的”依據”是歷史數據,按此”統計”出可能的未來變化。如今隨著不斷精進而產生許多”理論”,這些”精進” 實際上都可從哲學來分析,也就是不同的人從不同面向看待市場的行為,是故理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否則不會流傳),分析師”各擁其主”做不同的”預測”也就不難理解了。所以技術分析不會全然無用,也不會精準無誤,但確實可起到”撫慰”及”激勵”特定人群的效果。 對於多數人他們進入金融交易這領域的”投資人”而言,賺錢是最大的動力,也就是說”投資人”這個身份有點言過其實,反而”投機”的成份更多些,當然投資的目的說到底也是為了賺錢。至於是一年、十年。。。以後的結果實在太過”飄渺”,成敗更無從判定。偏偏人性就是偏好預知未來,就如同算命,明知天機不可洩,卻總想著趨吉化凶甚至尋找改壞命求好運,的方法,於是技術分析應運而生。 誠如”前言”所說,市面上的各式各樣的技術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理論是根據過去的數據,加上各人依照各自的理解和經驗,解釋也就會有所不同;理論離不開統計學,因著統計使理論合理化,但仍不得不說我那句老話:歷史或許可以解釋過去,但歷史不能完全準確說明當下和預測未來,只不過歷史常常重複而已。 然而,數學就不同,數學是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及運動的觀察,繼而由數學家們拓展及公式化這些概念所推導出的定理。定理沒有門派之分、沒有解釋差異的疑慮,在基礎數學中,一加一就是等於二,沒有第二種說法。基礎數學之下的算術,其知識與運用更是個人與團體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所以,本書試圖用最基本的算術運用在金融操作上,並驗證了其確實的可行性。 理論常常因為大家都知道而變成無用。怎麼說呢?市場上聰明人很多,有的人順著理論、有的人故意背道而行,但不論如何,假如大家都根據同一個技術理論操作,想當然這個理論就失去指引的意義或預期的效果,何況技術面敵得過基本面和消息面的影響嗎?敵得過主力做手嗎?答案是”No” ! 也許理論可以帶你到最後勝利,如果你還能在那之前存活的話,不過何時又是”最後”呢? 在金融市場上沒有”最後”,能”存活”的就是那個時間點的”最後”。不管你相信何種理論,你一定要忠貞不二但不能迷信。因為理論好比伊甸園裡的蘋果,它能帶你進天堂也可以讓你住”套房”、當然發作起來可以一腳踢你下地獄。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