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11 15:32:57瀏覽2110|回應19|推薦80 | |
1987台灣解開兩岸四十年嚴禁對峙, 首先開放台胞往內地探親 。
1989 我隨著思親多年的老爸首度踏上返鄉之路, 在沒有去過的香港停留三天 。鐵幕初啟, 兩岸不直通時, 入內地要從第三地香港 或是韓國轉機, 才能進入廣州 。( 我們搭乘火車到鄰縣, 轉換麵包車, 駛過高低不平的黃泥路, 顛了三四個鐘頭, 風塵僕僕 半夜三更才回到老家 。)
對香港的印象是從港片 港星開始的。早年的電懋和邵氏兄弟大影城(清水灣邵氏影城 ), 拍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好片, 從 黑白片 四千金, 玉女私情, 星星月亮太陽等, 一直到彩色華麗大堆頭. 揚子江風雲, 江山美人。 尤敏 李麗華 林黛 林翠 是我們的偶像; 1963黃梅調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 凌波 樂蒂更是紅遍全省大街小巷 。
我們 的長腿姊姊葉楓50年代就在港片中挑大梁,何莉莉 甄珍 林青霞 王祖賢, 胡燕妮 舒淇 張艾嘉 胡慧中 也往香港發展 ;電懋影業陸運濤挖角競爭對手邵氏的李翰祥,在台灣設立國聯影業 ,。甄珍 鈕方雨 李登惠江青 汪玲曾是國聯五鳳 。(可惜陸運濤與電懋重要幹部參加台灣辦的亞太影展, 喜歡文物的他包機參觀當時還在台中的故宮館藏, 竟不幸發生飛機墜毀的大事 。李翰祥後台老闆消失, 他撐了五年 還是回香港重投邵氏影業 。 )
曾拍過 王哥柳哥XXX 系列 , 白賊七, 蚵女 ,養鴨人家 ,啞女情深 等多齣好戲的李行導演, 1978啟用香港歌星(溫拿合唱團)阿B鍾鎮濤, 與林鳳嬌 對手演出 叫好又叫座, 敘述小鎮雕刻傳承,清新可喜的鄉土電影 "小城故事"。
台視黃以功導演, 夏美華編劇, 製作人朱朱,邀請氣質優美的港星蕭芳芳,過海來台 參與劉德凱 主演的電視連續劇"秋水長天" , 風靡全台, 每一個夜晚 準時守候在電視機前 。
男女主角登對, 劇情迴腸盪氣 插曲好聽, 電影手法拍攝的連續劇, 創收視高潮 。也留下未拆除鐵軌前的淡水線關渡站 +觀音山 的古昔身影。
稍後 1982製作人朱朱又 央用文壇三三集刊 ~丁亞民 朱天文 朱天心 謝材俊 編劇, 製作出 "守著陽光守著你"連續劇 。
這部戲劇的同名插曲 與另一支 "天天天藍" 歌詞由 後與朱天心成婚的謝材俊 所作,這幾首歌 深情入裡,為我輩中人K歌必點的經典。
明星製作人楊佩佩 延請港星劉松仁, 飾演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故事 。這麼一個商人興衰與歷史更迭的故事 以"八月桂花香" 的詩情呈現出來 。
1984 廖輝英切合時代的小說"油麻菜籽" 拍成同名連續劇; "不歸路"拍成電影 , 1986年起瓊瑤製作的"幾度夕陽紅", "煙雨濛濛" "庭院深深" .....一系列連續劇集 在電視劇市場拔頭籌, 從台灣紅到對岸去 。 解嚴之後,瓊瑤並創新走出國門到對岸拍片出外景 選角, 成功的拔擢出兩岸紅極一時的男女偶像明星。
報刊雜誌與文壇一般興盛, 從70年代瓊瑤電影開始 就非常注意插曲, 80年代的高品質連續劇延續這個畫龍點睛的傳統, 熱門插曲引領樂壇風騷 。
翁清溪 左宏元 劉家昌 羅大佑 ...一曲接一曲。李泰祥和民歌時代 眾多校園歌手聯手創造出一片清新蓬勃的音樂沃土 。
那時還沒有置入性行銷, 也沒有意識型態的去中國化之爭。 真摯純樸的心靈感動所醞釀的藝文情懷 比比皆是 。 那也曾經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黃金年代 。 。
發傻以為香港與我們相去不遠 。然而1989 的香港比傳統的我們洋化多多 。 服裝店 電氣行 產品五花八門 貨物鋪滿店, 來客川流不息。 售貨的店員因此姿態很高, 不管是賣中藥材的店家 還是照相機 手錶的 ,對不會說粵語的台灣人 (還不知道台灣的購買實力)剛開始時, 是鼻孔朝天冷漠相待 , 以洋化進步的英租地居民自豪的 。
住台灣的我們, 自小看慣了兒童樂園 , 南國雜誌, 姊妹, 讀者文摘 ,總覺得他們的文化水平比我們高 。不是喔, 實際買來不是明報的報紙, 錯字連篇, 內容也實在不怎麼樣 , 和當時非常文藝的台灣, 完全不能比 。注重實用口語(粵語 英語 為主流) , 老一輩的不忘情中文, 所閱讀的報刊, 在我們看來 相對粗躁。
1950 與 不堪文革鬥爭, 從內地逃出來的反共人士 是說國語的 。可他們住在相對落後的新界調景嶺 。 我們的谷大綱 曾在此為反共難民的孩子教育, 創建過 中小學校 。然而 1993 年 兩岸關係改變之後, 階段性任務完成, 學校吹了熄燈號 關閉了 。
鳳飛飛曾在電視訪問中說, 她嫁給香港人趙先生, 深居簡出 歡喜洗手作羹湯 。 已學會說流利的粵語 , 上市場買菜遇到欺生的攤販 , 可以吵架不輸人 。
香港是市儈的商業都市 1997回歸中國大陸 , 怕死 也怕被共產的港人鉅子, 競相拋產出奔。 地窄人稠 寸土寸金的, 1997 1998房產居然跌到無人問津 , 連市面上的商業銷售都冷清了 。
後來中共開放內地觀光 , 才又開始興旺。再後來 ,不只是內地小民 想盡辦法 渡過羅湖等邊界到香港買奶粉, 或偷溜 去生孩子 落戶 , 與 大腕們把自己女人送到美國 加拿大生孩子 一樣熱門 。
1997 香港租約到期, 從英國人手裡回歸之後, 實際又現實的香港人 才加緊學習中文 。
從前香港島一流學生 都出國到英國念大學; 本島的香港中文大學 比較不愛就讀。
國學家錢穆 1949 來到香港, 艱苦中幸受雅禮協會出資創立新亞文商書院專收流亡學生, 後又擴充理學院 , (尊崇儒家的名學者余英時是錢穆新亞的第一屆得意門生)。
1967港府將其改制後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錢先生辭職來台, 政府安排這位國學大師住在東吳大學旁的素書樓 ; 林語堂繼任新亞書院院長與新亞研究所所長; 陳之藩 李歐梵 余光中 曾被聘去教學。
香港大學 有企圖心 也有作為 , 2004- 2012 聘請 龍應台 教學 並任客座教授 研究學者,
學校供房舍 資金 學生協助等各項 資源, 讓龍應台一邊教書 一邊潛心著作。大量蒐集國內外國共內戰資料的 順利完成 史詩般的鉅作~1949 大江大海寫作 , 出自於學校的全力支援 。
三年前上網查資料時,發現香港的論壇, 不管是 大紀元 大公報 明報 信報 甚至是 黨報文匯報 ,都各自有立論, 各有不同的內容 , 比國內 一個口徑的報紙內容紮實許多。 繼承香港俗麗 ,不文藝 的蘋果日報 的報導內容 竟然領先我們的平面媒體, 怎不扼腕,
言歸正傳 , 現在要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 。 指揮 是合唱團的關鍵人物,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前20年的指揮, 都是由學生自任 。
2006 起 由朱鎮威 專任音樂總監 兼指揮 。
朱振威 是中文大學的 首屆畢業生, 制作過唱片, 電台DJ , 也擔任過學校教師。
具有 敏銳的聲音美感 。既有文學素養, 又能結合音樂, 將每一個自由的個體 整合成一個活潑有節制, 均衡有美感的歌唱團體。
這次貼上的 2014年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 年度音樂會選曲, 成員不到30人, 四部和聲豐富有層次, 唱起台灣最文藝的音樂作品 ~ 冉天豪的作曲 , 徐志摩詩作~風雪戀星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雪花的快樂 / 我有一個戀愛/ 為要尋一個明星 。
一個個誠摯的年輕臉孔, 讓人深切感受到香港青年的清新美好 。
詩人向陽曾說過 : 詩是啞了的弦, 譜成曲是和音樂美麗的邂逅 。
蔣勳 詩作三首之一 ~ 願 。一直是最感動人心歌曲 ,取自於 冉天豪"音樂劇"少年台灣" , 蔣勳纏綿悱惻的詞 +冉天豪的天曲, 吟唱起來, 不只是合唱者有感 , 觀眾也一樣沉醉在美好的感動中 。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 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 如果你是島嶼 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張起了船帆 我願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 當你走累了 我願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棧 有乾淨的枕席 供你睡眠 我願是手臂 讓你依靠 , 雖然白髮蒼蒼 我仍願是你腳邊的爐火 與你共話回憶的老年 。 你是笑 我是應和你的歌聲 ; 你是淚 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 當你埋葬土中 我願是依伴你的青草 。 你成灰 我便成塵 。 蔣勳詩之二 , 如夢似幻 潮水般的湧來 融化人心 。 "寂寞如夜 " 聽來令人癡醉 。
寂寞如夜 如不可期待的黎明 。你在哪裡 ? 野薑花都已開過, 星子西斜 。 季節啊 ! 還有沒有 最後一點未凋的容顏 ? 寂寞如酒 我抱罈而睡 。 所謂芳香, 所謂燦爛 , 所謂一世的繁華 , 所謂歷史 , 深秋今夜 濃情如酒 濃愁如酒 。 呵!呵! 人生如夢 , 我還有淚 , 可以祭奠美與歲月 。 我還有淚 , 一點一滴 要還給江山 。
蔣勳詩之三 , 寫給花蓮, 歌曲有俠士颯颯之風 ~ 我飲祝山
祝飲 ~ 我以杯盛淚 , 祝飲 這浩大的黎明 。 這城市是眾神的居所 , 有光榮的故事 被景仰 。 有歌聲,一代一代 在青年口中 ~流傳 。 我祝飲山 (祝飲山 ) , 祝飲海 ~~~ 。 祝飲大地與長河 , 祝飲日復一日 你更為美麗的身體 。 因為熱烈活過 並無遺憾 ; 即使在憂愁之中 , 我祝飲你 ~ 仍然相信的 愛與智慧 。 我祝飲山 (祝飲山 ) , 祝飲大地與長河 , 祝飲日復一日 你更為美麗的身體 。 祝飲那浩大的黃昏之光 , 引領入夜的星辰就位 。 祝飲 ~ , 祝飲 ~ ........祝飲 。
台灣的詞曲作家所創作的美好歌曲, 在台灣樂壇裡, 其實是相對寂寞的 。 除了台北市愛樂 2012 "印象台灣 ~20 30 40 音樂會 " 選用的這三首組曲演唱, " 願 " 在大專院校與合唱界吟唱不輟, 其它的兩首 寂寂無聲 , 我們的學子 並不特別鍾情呢。
看著香港中文大學的年輕學子專注的 將這三首組曲唱得這麼投入 這麼有感情, 身為島民的我,很難自外無衷 。這不應該是由我們的文藝青年們, 滿心歡喜 朗朗頌唱這片土地上至情至性 傲然的結晶嗎 ?
是我們的影視界 太計較於商業營利的功利面 , 欠缺栽培下一代種子的文化使命感, 寧願購買外來的韓劇 中劇日劇 坐收財源滾滾 , 也不想耗費精神財力去 製作吃力不討好, 有意義有代表性的作品 ?
讓下一代沁染在外來的影視中, 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 加上政治意識之爭的去中國化, 年輕人不知道要怎麼接受自己的歷史 。是失了根 在時代中迷失 , 連帶的也失去了 擁抱詩歌貼近心靈 的夢幻情致 ?
今天的文化新聞報導, 一向具有強烈使命感 的王小棣導演, 眼看日韓與中國大陸影視劇來勢洶洶, 聯合金鐘金馬獎導演 蔡明亮 陳玉勳 等導演, 將推出 8部 精心製作的戲劇, 企圖凝聚影視界力量, 動員大牌明星 培育影劇新秀24人, 盼振興台灣影視 力挽狂瀾的 "植劇場" 計劃, 已是蓄勢待發, 將於8/19 起 在台視 八大 公共電視 頻道 推出放映。
中生代 老生代 已經交出了他們努力後的亮麗成績單, 而今的他們憂慮著下一代的前途 。失去文化的台灣是很可悲的 , 當外來文化淹沒我們, 我們的特色失掉了 , 哪裡還有人會要看台灣製作的影視劇 ?
從上一代人手上接下這土地上完整的記憶, 完整的文化,新生代啊 , 你是責無旁貸 。
台灣的文藝青年 , 你在哪裡 ?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