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4 09:00:11瀏覽1612|回應0|推薦3 | |
「三鹿毒奶」事件爆發後,衛生署自稱第一時間未在經濟部的資料庫找到資料,後由海協會/海基會輾轉通知,確定「三鹿奶粉」進入台灣,才知道進口商「模里西斯商新西蘭乳品公司台灣分公司」是以「『SANLU』牌加工用粉狀乳製品」的名義通過海關,暴露由中國銷台食品安全的把關不足。 負責把關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也以「衛生署發布的『輸入食品檢驗辦法』,有關進口乳製品的查驗項目為:病原性微生物、動物用藥殘留、農藥殘留、防腐劑與人工色素等食品添加物,沒有一項是工業石化原料,三聚氰胺不在常規檢驗項目內,無從在大陸乳品進口報驗時加以阻絕境外」為由,置身風暴之外。 自由時報記者927查到標準檢驗局負責的海關根本並未收到衛生署禁止中國奶製品進口的公文,衛生署只是要求加強邊境管制;至今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網站上也只找到「加強邊境管制、加強查驗措施」的新聞稿,完全沒有「禁止中國奶製品進口」的訊息,921衛生署大張旗鼓、正式宣布:即日起「全面禁止大陸製奶粉、乳製品與植物性蛋白產品進口」,也是「攏是假」的? 但我們在聯合報上卻看到「標準檢驗局為防堵大陸『黑心貨』,已向大陸提出兩岸建立商品相互驗證機制」的消息,標檢局長陳介山上周在中國參加兩岸標準和檢測論壇時,已向對岸表達簽署兩岸商品相互驗證協議的意願,並獲得對岸的正面回應。其做法是:雙方官員透過標檢局下設有的半官方財團法人非破壞檢測中心,與中國的類似組織,代表官方簽署相互驗證協定,在對岸建立第一道對大陸黑心貨的防線;相互驗證平台建立後,通過大陸質檢局檢驗的商品,視同通過標檢局檢驗,進入台灣後享有「免檢驗優待」,分攤標檢局爆增的檢驗業務,讓標檢局有較多時間查緝流入本地的大陸黑心貨。 此制度的建立,或許有利於推展廠商到新加坡的市場,因對方的檢驗能力可受信任。但當對象是中國而言,就得審慎再三考慮,中國的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922因毒奶事件下台,便是由於中國官方對食品檢驗的輕忽,中國質檢總局給予三鹿公司「免檢牌照」,讓該公司肆無忌憚大加「三聚氰胺」於奶粉中。對岸官方的檢驗根本失去該有的公信力,此種認證一但實施,中國黑心商品自此可以長驅直入台灣而不受管制,又等於變相鼓勵中國製造更多的黑心商品,遑論減輕標準檢驗局每年的檢驗業務。 台灣的食品業已受創甚深,人民的健康更是受到威脅、正深陷恐慌之中,標準檢驗局難道是為了配合執行劉兆玄「要建立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食品衛生安全機制」的政策?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