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低沉,柔和有磁性的聲音
2008/05/30 16:07:56瀏覽827|回應1|推薦2

聽了二次音樂會後,我發現我喜歡上大提琴低沉柔和迷人的聲音了!

台北市立美術館每週六晚上都會安排一些音樂會、每月最後的星期六晚上還有電影欣賞~ ~這是一位善良的小天使所提供的訊息,她辭去工作投入學習電腦繪畫這個陌生的領域,雖然知道這未來將會非常辛苦,但有夢想的人生是值得被鼓勵的!

啊~迷人的大提琴~

起源與發展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弦比中提琴低八度音。

因為是大型樂器,所以不像小提琴、中提琴夾在肩膀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由於體積的關係,橋的弧度比較大,弦和弦之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像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它音,但左手可以不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所有指頭按弦,產生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聲音。

古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但到了十七世紀, 由於廣場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要求增大,故有必要將古大提琴加以改良。經過一段時日的嘗試和研究,終於產生一種最完美的樂器---大提琴。其改良成就在於音色柔和有張力,優雅富魅力,體積大小適於合奏或行進間的演奏;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巴哈為首的作曲家,給予高評價的肯定,並作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名曲,使大提琴能在十八世紀取代當時仍頗受喜愛的古大提琴,成為該型樂器的主流。此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中,提琴的技巧提昇到更高的境界,在弦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

構造與詮釋技巧

在外部構造方面,琴身之上,稱為琴頸。琴頸部分包括了捲弦箱、中空的結構,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面板上左右對稱的f字型音孔,主要功能是把面板與背板共鳴所產生在箱內的空氣加以振動,通往外界。琴弦和琴橋對音質的影響很大,琴弦的質料,琴橋的形狀與材質以及它在面板上的位置,是關鍵要素。因為琴弦的振動是透過琴橋傳至面板,而引起共鳴的。腳棒是用來支持樂器的,可隨演奏者所需的高度調整高低,使其更加放鬆,並增加大拇指高把位的音準。由於這個設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突破。在內部結構有音柱與低音樑,它們對於音響的關係十分重大,唯有正確的取材和位置,才能使提琴發出充實的音色來。

大提琴是一種以弓擦弦來發音的弦樂器,因此弓占有重要地位,大提琴獨特的音質與音色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沒有弓。東方人很早就知道以馬尾作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發出美妙的聲音。然而,十一世紀之前,西歐等國幾乎沒有琴弓傳世。據說琴弓是源於中國的胡弓,經由絲路傳入阿拉伯,再傳進歐洲的。

名家與名曲

大提琴的名家中,以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最重要,他亦是大提琴史上最傑出的演奏家,。大提琴在他手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並奠定了它與鋼琴、小提琴同等的獨奏地位。因此被認為是從古以來最偉大的演奏家。其中,巴哈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便是由於他的發現和演奏而受到世人的重視。

大提琴的名曲,就舉德佛扎克(A.Dvorak)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吧!這首和海頓、舒曼的協奏曲並列,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名作。格局大,獨奏樂器的技巧華麗,充分發揮大琴悠然的歌謠音樂能耐。以波西米亞與美國黑人音樂的民族色彩為素材,並將它融會貫通,有新世界交響曲的氣勢。

大提琴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低沉的聲音也能有動人心弦的高音,它雖沒有小提琴高亢亮麗的音色,但音質柔和有磁性,正好擔任管弦樂團中低音部分。它位於指揮右側,由於演奏姿勢特殊,很容易辨認出來。大提琴之所以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於它富有張力的高音,深沉的低音。尤其在表達內心情感上,易觸動人的內心深處,因此這也是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和受歡迎的原因。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nnyandpi&aid=1914849

 回應文章

藍天
白雲
2008/06/12 20:13
很高興您喜歡音樂會   音樂確實很動人心旋
p.p(pennyandpi) 於 2008-06-17 17:19 回覆:

音樂可以豐富人生

謝謝來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