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試析兩岸統獨的可能發展
2008/07/20 11:14:42瀏覽854|回應1|推薦3
1.前言:
   日昨新聞局發出新聞稿轉述馬總統七月十二日接受德國「南德日報」專訪,指出馬在兩岸統一問題上,是「單純的務實主義者」, 「人民若不想統一, 不能強迫」等等;台灣是民主國家,當然務實的以民意的動向為依歸,此種普世價值是可理解,並應尊重.
   統獨的問題在兩岸,甚至世界上一直討論並爭議著,但台灣的統獨並非單純的統一或獨立兩種二分法的選項,而是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統獨模式,並應視歷史因素及兩岸未來的發展情況而產生各種可能的統獨選項,本文擬就此觀點提出探討.
 
 
 
2.兩岸統獨光譜的選項:
   在兩極端統獨的直線光譜上,除統一或獨立二選項外,中間仍分佈著許多不同程度的統獨模式及其不同的發展過程,大致整理如下:

2.1.絕對獨立:
   一中一台,名獨實亦獨,即正式宣布獨立,法理台獨可歸屬此項,兩岸完全互不隸屬. 由於目前兩岸情勢及國際現實不允許,此項看不出台灣有敢作的可能,叫一叫,嚷一嚷,一些獨派人士自我安慰而已.統派反對,中共根本反對.

2.2.兩個中國:
   即特殊的兩國關係,李登輝後期的作法,雖獨派理解,但統派也是反對,中共亦認是變相台獨而反對,國際普遍亦認為李總統是Trouble Maker.
 
2.3.中華國協:
     如大英國協或蘇聯解体後的獨立國協,是一種鬆散但基本友好的獨立國家所組成的組織,獨派應可能接受,但統派及中共應無接受的可能.

2.4.隱性獨立:
   不正式宣布,也不會有法律上獨立的動作,但國家的作為可看出是往獨的方面在移動,過去8年DPP及扁的施政大抵是這樣的作為,獨派可諒解,統派不接受,中共也還是無法接受.
 
2.5.一國兩國:
   即一個中國之下有兩個國家,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實質上一個中國只是一個概念,但仍有那一絲臍帶,是否是獨派能接受的底線,仍有待探討,統派可能接受,但要中共接受,似無可能;但如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國,統派與中共更無可能接受.
 
2.6.維持現狀(不統不獨):
   奉行一中各表,維持現狀,雖名不獨但實獨,現在的馬政府走的路線;獨派不滿,統派可能同意,而中共亦可接受的,即臍帶尚存,雖分離,但未來有統一的可能與機會.
 
2.7.歐盟模式:
   仍在發展與演變中的模式,由獨立的國家逐步邁向經濟整合統一,並進而達到政治整合或統一的最終目的,為的是穩定與和平;實質上,兩岸是兩個獨立的國家,中共看來並不排斥類似歐洲共同市場的大中華經濟市場的可能,並進而演變成兩岸的政治和平統一,國民黨似也不排斥,端看獨派或民進黨能否接受這種和平的演變.
  

2.8.一國兩府:
   和不統不獨,一中各表實質上差異不多;獨派當然不滿,統派應會同意,而中共應默許;此種模式中國歷史上多的是,其實在大陸時期的民國38年裡多數時間更是如此,甚至一國多府,當時的國民政府政令有時並未及於全國,但無損於中國的完整性,即統一仍可期待.
 
2.9.國中有國:
   如舊蘇聯時代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就是國中之國,同時國際承認,也均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一國三席,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仍隸屬蘇聯之下,直到蘇聯解體,才完全獨立.此模式雖比邦聯或聯邦更有自主性,但獨派不可能接受,統派有可能接受,中共會否接受則有待探討與研究.
 
2.10.一國兩制(港澳模式,特區模式):
   擁有相當的自主權,但無國防外交權力,已現行實施,統派與中共當然接受,但台灣的政府及可能的多數人民不會接受,要用一國兩制解決兩岸問題目前看來不可能.
 
2.11.邦聯或聯邦:
     邦雖擁有本身一些典章制度,但國家大政基本上仍中央在主導,已非常接近完全統一的國家,統派與中共當然更可接受,但台灣不可能接受.
 
2.12. 絕對統一(一省或自治區):
      國家完整統一,中共當然最樂見,但台灣根本不接受,如果不是和平的統一,以武力統一,雖統一於一時,但難統一於永遠,往後仇恨的加深與動盪的加劇將難以避免.
 
3. 四種統獨可能的發展:  
    獨立與統一及其過程,有許多的可能與選項,以目前兩岸情勢及國際現勢言,絕非單純的獨立或統一的選項而已.嘗試以下4種可能,來推析兩岸未來可能的演變與發展.
    兩岸的命脈都在於1.民主開放2.經濟發展3.公平社會,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是長治久安的基礎,下述所說的"好"是指愈民主開放,愈發達的經濟及愈公平的社會 ; "壞"是指倒回獨裁封閉,經濟蕭條及不均的社會或三者均停滯不前.
 
3.1.台灣續好,中共也好:
   這應是兩岸均最樂見的,由於均趨向"好",兩岸無論在民主,經濟及社會的差距將逐漸拉近,這對兩岸和平的演變是利多,中共'79年來的改革開放的結果便是最佳的實證與驗證;至於和平演變的最終結果是獨或統,覺得均有可能,唯個人認為最終演變與趨向為"歐盟模式"最有可能,先經濟統一,後政治的統一,但兩岸仍保有各自的一些差異.
 
3.2.台灣仍好,中共變壞:
   這就是蔣經國時代與中共文革時代的對比,結果好壞歷歷在目,台灣經濟大力發展,國民所得大幅提高,社會大致公平競爭,民主雖未完備,人權也非完善,但是至其逝世卻有在往好的方面改善;而同時期的中共卻只搞一些政治活動,鬥爭不斷,人民生活水準停滯.未來如如此,則台灣必然愈往獨走,而中共因而在凋敝情況下,如蘇聯般的發生解体也非不可能,擔心的是為轉移人民焦點,會否挺而走險,向台灣動武,也難預測.唯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共要倒退的可能性應極少.
 
3.3.台灣變壞,中共續好:
   台灣真發生民主倒退,經濟凋敝或社會不均擴大的話,必然動盪,這應是台灣居民所最不願見的;反而中共改善民主自由化,並經濟仍年年以10%的發展,秉持社會主義能公平發展,則將成為世界強權,民心之歸向自然可預測是驅向統的,可能不須動武蕩平台灣就統了,至於要選擇何種統一模式則主動權在於中共,台灣的主政者及人民要戒慎恐懼呀!如何續保高度的民主,發達的經濟及公平的社會實要好自為之!
 
3.4.台灣變壞,中共也變壞:
    這真是最糟糕的情況,兩岸的人民會因而相當不幸,當然同時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總不能不提防小心,諸如台灣統獨對立的加劇,中共分離主義或民主浪潮要求的席捲,均反可能引起動亂,民主退化,經濟蕭條,不但統獨殊難預料,甚至整個大中華區域分崩離析也不無可能,蘇聯一夜解體的殷鑑不遠啊!
 
4.結論:
 
4.1.兩岸均應致力於命脈的維繫與發展:
     在世界仍是強權橫行,在同是華人世界的兩岸,雖大小懸殊,但台灣雖小卻美,不要想誰吃掉誰,而應相互合作,互解岐見,共禦外侮才對,彼此仍均應續致力於命脈的維繫與發展,也就是:兩岸的命脈都在於1.民主開放2.經濟發展3.公平社會,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是長治久安的基礎,唯有均如此,兩岸才能往好的方面發展.
 
4.2.呼籲統獨休兵:
     過去可統或可獨的時機均已過,由於目前兩岸仍各自努力在發展階段,而且看來均是往良性的方面在發展,且台灣雖名不獨但實獨,因此不覺得現在有必要續統獨上作爭議,而應視兩岸未來發展的情況而定,即該統該獨如何統如何獨及何種統獨就會漸漸分明,兩岸統獨各方應冷靜理性務實的休兵,不要再起爭議,靜待兩岸發展的結果,也許是30年,50年,100年甚或200年後,歷史不就是這樣嗎!?
 
4.3.籲中共應正視台灣人的感受:
     當滿清允許因地貧民瘠的閩南粵東人民,只聽說台灣錢淹腳目,"好賺吃",便不畏惡水東渡移民台灣,不像一些富貴人家子弟錦衣裕食赴京求取功名時,這些窮人家來台求的只是衣食無缺安身立命之所而已.而卻仍在滿清統治中,並無拋去祖國啊!但當滿清說出:"台灣蠻荒之地,鳥不語,花不香,島上化外之民,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時,拋去台灣島及其子民,讓台灣人多傷心啊!當歡欣鼓舞回歸祖國迎王師時,不意迎來的不是要疼惜台民的王師而是衣衫襤褸要統治台灣的另一征服者,不旋踵就發生了二二八,又一次傷了台灣人的心!當國共對峙,要追殺蔣時,竟喊出要"血洗台灣",冤仇是國共所結,與台灣人何干?只因蔣在台,就把台灣算在帳裡,台灣人多無辜啊!所謂的祖國竟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台灣人的心!稍堪安慰的是近20年來,台灣政府一直在平反洗冤228,並做補賠償,而其他兩項呢?
     現在人人口稱台灣是寶島,是嗎!?還是只為再取回的目的而已?我們強烈要求中共要正視台灣人民的感受,攏絡也罷!懷柔也罷!統戰也罷!真心也罷!作法如何?如何贏取台灣民心?又如何撫慰台灣人所受的委屈?如何誠心誠意關心,回饋,保障台灣人的權益?中共要正視,要有作法啊!
 
4.4.由維持現狀過渡到歐盟模式是兩岸最可能的發展:
     馬總統以"不統不獨不武"的訴求,以58%的絕對多數贏得台灣大選,而中共亦以"擱置爭議,存同求異"作為定調,顯示"維持現狀"是兩岸現在的最大公因數,也普遍為世界各主要國家所接受,因此,合理相信"維持現狀"將可繼續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另以過去兩岸發展模式來看,中間仍或有波折甚致波濤洶湧,但還不致失控,隨著兩岸良性的發展,兩岸可以拉近距離,甚至許多方面可能達到一致化,兩岸如歐盟由"維持現狀"逐步邁向經濟整合統一,並進而達到政治整合或統一但允許差異性並非不可能,由於歐盟也還在發展與演變中,兩岸也應相同,須要很長時間的孕育,但方向應如此,也應是統獨與中共各方面最終最可能接受的一種模式吧!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dchen&aid=2059567

 回應文章

達嚕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鼓勵
2008/09/26 18:15
您在UDN新聞裡寫的評論意見都蠻有見地,可多寫些文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