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題:中華民國百年慶
(一) 前題 七律
建國欣逢一百年,推翻帝制念先賢。三民郅治歡堯日,五族共和樂禹天。
烈士懷家空策蹇,忠魂護漢有豪篇。黃花濺血千層彩,照耀中華大地妍。
註1 郅:ㄓˋ,至、極、最。
註2 蹇:ㄐㄧㄢˇ, 遲鈍。
鞭駑策蹇: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嚴格督促,勤奮不息。自謙詞。
(二) 前題 七律
翩躚裙屐舞霓裳,擊缽塵詩引興長。鄴水朱華手俊逸,臨川彩筆墨飄香。
翰開瓊蕊人間遍,硯燦瑤花世上芳,藻繪清徽宏聖道,西瀛文化放光芒。
註1 翩躚:ㄆㄧㄢ ㄒㄧㄢ,飄逸飛舞貌。
註2 鄴水朱華,臨川彩筆:
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
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
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
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
註3 清徽:清美的音聲;高雅的談吐。
附錄:
1.鄴下文學:
東漢獻帝建安時期的文學。建安時期,曹操位高權重,且愛好文學,
極力網羅文士於鄴下,因而人才薈萃,文風鼎盛。故稱為「鄴下文學」。
亦稱為「建安文學」。
2.鄴水朱華:
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
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裏指荷花(芙蓉)。
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
《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
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
“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
3.公宴詩:
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
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神飆接丹轂,輕輦隨風移。
飄颻放志意。千秋長若斯。
4.臨川之筆:
謝靈運自幼刻苦好學,當然會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遇有婚慶壽誕或逢佳節時,人們都希望得到父母官謝靈運的墨寶,以顯示榮幸,光耀門庭。無論士農,謝靈運都是有求必應,而且絕不收所謂的“潤筆費”。
這年春節,謝靈運興趣來潮,決定到靈谷峰上的隱真觀過一個特殊的節日,想親身感受山上風景的精華。誰知消息一傳出,靈谷峰周圍村莊的民眾奔相走告,紛紛上山來求謝靈運給寫字,以增加春節的喜慶氣氛。那時過年還不作興貼對聯,但為紅紅火火過節,人們還是喜歡在大門上貼張四方紅紙,上面寫些吉利的字詞,簡單的有“福”字、“春”字等,內容深刻一點的有“迎春接福”、“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等。
謝靈運照例熱情地答應了,當他進了書房後,卻發現硯臺和毛筆都結冰了,而且由於幾天來使用,筆硯都顯得很臟。有人說用火烤一下,謝靈運說毛筆見不得火;有人提議用開水泡,謝靈運說臨時燒水等不及。
就在大家無計可施之時,謝靈運脫口說:“筆硯呀筆硯,我想為老百姓辦一點小事,你們都不肯幫幫忙嗎?如果你們能幫忙,我是臨川內史,你們就是臨川之筆!”說來也奇怪,謝靈運的話音剛落,筆和硯一齊飄飄然飛出門去,後來落在隱真觀旁邊的一個小水坑裏,幾番滌蕩後,筆硯上的冰溶化了,灰塵墨漬也洗乾淨了。
跟蹤而來的謝靈運及眾鄉親都喜出望外,齊拱手告拜蒼天神靈。謝靈運捧著筆硯飛快地回到書房,為老百姓寫了漂亮的春節用的紅字紙。後來,老百姓就把這個小水坑尊稱為“謝靈運洗墨池”。
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光照臨川之筆”名句是否緣於此,尚無證據。但謝靈運受到臨川人民的愛戴並奉為“康公菩薩”,卻是不爭的事實。
(三)前題 七律
生花妙筆吐光芒,鷗鷺聯歡喜若狂。丕振風騷承二漢,弘揚雅頌繼三唐。
安邦教化為基礎,濟世文章作棟梁。步武蘭亭詩一集,千秋史冊自流香。
(四)前題 七律
晨鐘暮鼓啟頑蒙,一幟高懸島國中。摛藻揚芳紹漢緒,懷鉛提槧振唐風。
維持聖道匡時策,扢雅扶輪砥柱功。欣值百年民國慶,西瀛社運日昌隆。
註1 摛藻:ㄔ ㄗㄠˇ,鋪陳辭藻。
註2 扢:ㄒㄧˋ,奮然起舞的樣子。
註3 大雅扶輪
大雅:《詩經》含15國風160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40篇。
扶輪:在車輪兩翼護持。指維護扶持正统的作品,使其得以推行和發展。
大雅扶輪【出處】清·黄景仁《兩當軒集·壽州贈知州張蓀甫先生》:
“知公獨有千秋意,造士皆成一代才。大雅扶輪歸老輩,小山承蓋屬輿台。”
小山承蓋:指民俗山野作品。 輿台:地位低下的人。
附錄:大雅扶輪小山承蓋墨跡欣賞 近代名賢墨跡之一 近代名賢墨跡之二(請點選)
(五)前題 七絕
欣逢建國百年華,焰火繽紛莫漫誇,石獨相爭猶未已,不知今後落誰家。
(六)前題 七絕
瀛社諸公皆彥才,筆花馥郁四時開,翩躚裙屐與何逸,缽韻悠揚達九垓。
註1 九垓:ㄐ|ㄡˇ ㄍㄞ,中央至八極之地。
註2 裙屐:ㄑㄩㄣˊ ㄐ|,穿著整齊的少年。
(七)前題 七絕
鷺鷗薈萃一新宮,戛玉敲金氣貫虹,壇坫南台推首席,志堅社長建奇功。
註1 戛玉敲金:戛ㄐ|ㄚˊ,敲,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
註2 壇坫:ㄊㄢˊ ㄉ|ㄢˋ,文人集會的場所或文壇。
(八)前題 七絕
西瀛吟幟月輪高,國粹弘揚足自豪,但卻今人心異昔,不研舊學愛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