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深入台江文化的「走走寮寮」 費啟宇
2012/01/16 13:22:06瀏覽211|回應0|推薦8

深入台江的土地,深入安南區的十六寮部落,我們以最虔誠的心,最暖溫的關懷,最踏實的腳步,持起相機、攝影機、錄音筆、紙本與筆,跟隨著「行路人---吳茂成」老師的後頭,騎上烏托拜,準備向部落的耆老們訪問,並記錄每一寸土地與快佚失的人文風貌,做一場場「走走寮寮」的探訪活動。

我們彷彿是一群搶救五、六千年前大夯坑年代的考古隊員般的急切心情,但是搶救的不是史前博物館遺址與文物,而是隨著歲月增長,那些身體、年紀逐漸老邁的地方耆老,快點從他們僅有的封塵記憶裡,試圖打開那口述歷史的門窗的吉光片羽,問他們我們的祖先從那裡來?在那裡生根落腳後再往那個地方遷移?

我曾試想有多少的祖先們,來到台江內海生存,他們在這塊原本荒蕪土地上打拚、奮鬥,胼手胝足、篳路藍縷走過艱辛的歲月。而台江之地有豐富的歷史人化,有史前人類、平埔人、荷蘭人、鄭成功大軍、漢人移民居住過,有歡樂的笑聲、有悲傷的哭泣、有成就的賀采、有哀怨的歎氣….,尤其是移民的先人們,揹著祖先的骨灰,捧著祖先的牌位或小尊的神明,每個人的身上十分孑然,卻經過生死交關的「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這裡,即使不能進入府城內討生活,只好在城外的墳墓地、蘆葦地、海埔鹽地、茅草地過活,他們先搭簡易的「草寮」遮蔽風雨,靠簡單工具抓魚維生,或佔地墾荒土地,總是為了生存的理由活了下來。

等人口多了,得開墾更多的土地,兄弟們面臨必須各奔東西為掙一口飯而活,分「家」(家也沒有東西可分)唯一可辨識的是,祖先的牌位或者祭祀神明的分身(另雕一尊同樣過火、過香的神明)移到未知的草莽之地,是生?是死?不知道也,只能祈求神明保佑一家人平安、有飯吃就好,他們口中的祝禱詞大部分為:

「請某某神明保庇,弟子某某某要去某地討生活,請神明隨阮過去佑護,等弟子某某某一旦事業有成,賺了大錢,再回饋原來的母地,一定蓋大廟還願。」

諸如此般的祝禱詞,這些人來到異地經幾年的奮鬥努力,果然賺大錢,準備衣錦還鄉,他們等待神明的生日或廟的開基日,風風光光地組成一團,然後敲鑼打鼓一番,抬著神轎與分靈神明熱熱鬧鬧地回到原本「祖靈地」,大家一起合力捐錢蓋大廟。

每周二晚上「台江民俗文化歷史田野」課程,我們在吳茂成老師的安排下,利用周日時間去擁抱這塊土地。

從老耆的口述歷史中,得到許多第一手的資料,本學期的教材製作,分別為部落的遷移與開發史、宗祠的祭祀活動、政治人物對地方的影響。而我做的部分為政治人物,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

「番仔寮楊」的楊請是海尾人,竟然當過第二屆的台南市長與第一屆的議長,可是當今有多少人知道呢?另外從市議員林炳利的爸爸---林枝南的口中得知,原本怡安路的果菜市場,在張麗堂當市長的任內,規劃是要蓋一座大型的監獄,等下一屆新上任的蘇南成市長履新後,認為蓋監獄對安南區的發展上是窒礙難行,於是他推翻舊案,改成將位於逢甲路的果菜市場遷到目前的現址,終於帶動了安南區的繁榮與發展。

上「台江民俗文化歷史田野」課程,本著「文化建醮百年樹人」與「大廟興學」精神行走,咱們一起走過佳里區的「番仔寮楊」舊部落,參加「二郎神」的誕辰;還有學員們製作四艘獨木舟,順著嘉南大圳探險;海佃國小的「小台江」學生、家長、老師所組成的單車車隊,一路參訪山海圳的綠道;作家小野與賴清德市長在古厝前的文學開講;小野到「朝皇宮」向市民談「如何寫作」掀起寫作風潮;專程訪問箔仔寮吳、陳卿寮的後裔;訪問溪頂寮的「箔仔寮吳」第八代的吳懷桐,由他介紹「大水南遷」的故事;訪問溪心寮代天宮的耆老們,談一談風華歲月;訪問「中州林」的林枝南談台南市農會的過往點滴…. 等。

總之,台江起航,文學,就從土地行起。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010876&aid=603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