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日本禁止輸出南韓三項製作半導體與OLED顯示面板的化學原料,南韓矢言報復。一個月來,雙方關係緊張並未緩解,反倒持續,不但影響美日韓三邊安全同盟架構,這個維護東亞穩定、想抗衡中國的同盟也有瓦解的危險。

日本首相安倍21日在參院改選中獲勝,雖不足三分之二可通過修憲的多數,卻讓他認為對南韓強硬得到民眾支持。安倍選後表示,強化出口限制「並非報復措施,而是我們過去三年一直要求南韓履行相關協議,但韓方始終沒有回應」。日韓是否舉行高峰會?安倍說,若南韓違反「韓日請求權協定」不給出一個合理解釋,兩國無法進行建設性討論。

反日本意識是南韓進步派的核心,南韓總統文在寅上台後,不遵守以往南韓與日本簽署的歷史問題協議,從慰安婦到二戰徵用勞工,其強硬立場雖遭日方報復,但文在寅民調反而上升,給他吃下定心丸。文在寅領導的執政黨,明年4月將面臨國會大選,但經濟低迷,他已放棄提升最低工資的競選承諾,挑動民族情緒反而是最廉價的政治操作。

日韓國內環境都使兩位領導人繼續目前的強硬路線,對抗會繼續升高;安倍在參院選舉獲勝,可能讓他加大對韓施壓力度,日本24日完成是否將南韓排除在放寬出口審查國家名單之外的意見收集後,26日內閣會議將做出最終決定。自民黨內甚至冒出收緊南韓人簽證、對南韓進口産品提高關稅等強硬論調。

文在寅則約集朝野五黨黨魁凝聚共識,國家安保室長鄭義溶表示,南韓將採取經濟報復措施,包括提交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日本則準備到國際法院(ICJ)提訴,如果南韓政府變賣日企資産,日方還考慮向南韓政府索賠。

日本政府加強對南韓出口管制,已影響亞洲電子產品供應鏈。尤其對中國半導體生産造成衝擊,因為日本向南韓出口的三種原料之一氟化氫,部分被出口到中國,在南韓半導體製造大廠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在中國工廠使用。這兩家企業占中國半導體生產的10%至20%,可能導致中國半導體有10%至20%斷貨。如果加上所有日本出口南韓的管制趨嚴,南韓對中國出口半導體也隨之停滯,影響面會再擴大。

目前雙方接觸管道並沒有中斷,南韓朝野黨魁會議提出要派特使赴日,呼聲最高的是知日派的總理李洛淵,而8月初在東盟地區論壇(ARF),兩國外長也將見面,但最重要的是美國要不要介入。

南韓一直懷疑美國偏袒日本,看起來也是這樣。國家安保室長鄭義溶19日對日本、也對美國發警告,稱南韓將重新檢討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存廢。青瓦台人士稱,南韓認為,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定更多是考慮美日的安全需求,而不是南韓的國防需要。

南韓把協定當作對抗日本的籌碼,讓華府震驚。華盛頓消息人士稱,沒想到韓日之間局勢惡化這麼快。美國強烈警告,「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經濟領域的矛盾和安全領域出現交叉污染(cross contamination)」。換句話說,不能因經濟矛盾而動搖美國主導的軍事安全合作,尤其韓日之間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正是韓日互相提供軍事情報的關鍵協定,也是中國對薩德飛彈防禦系統部署南韓的重要顧慮。

川普總統19日表示,韓日關係持續緊張,「南韓總統問我是否能介入」。國安顧問波頓23日至24日訪問南韓,名義上是就朝鮮半島無核化建立和平機制,加強韓美同盟等議題協商,但大家都知道是來調停日韓間的爭議。

南韓懷疑美國偏袒日本,其來有自。因為日本對南韓實施經濟制裁已三周餘,美國毫不吭聲,現在雖介入,但川普仍提到但書,「若雙方都希望我介入,我也許可以這樣做」,被解讀為如果安倍不願意,川普就不會介入。

日韓目前因國內因素,兩國關係緊張將長期僵持,如果美國偏袒,日韓問題更難解決,不是東亞國家之福。有一種突破僵局的可能,是中國挺身出面協調,問題如能盡快解決,有利中國產業。其次,中國與日韓之間雖沒有同盟關係,但經濟上更沒有嚴重衝突,與其日韓美相互猜忌,中國也許是「誠實」的中間人。

從長期看,美國逐漸喪失在全球一言九鼎的角色,如果在東北亞,中國能取而代之,也許會有另一個新的權力均勢誕生。

(世界)